人人知道:负荆请罪,但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提到这个成语,《负荆请罪》。都知道他来源于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发生于战国时期,而主人公则分别是廉颇和蔺相如。当时,秦国因为商鞅变法,率先在7个国家中强大起来,并逐渐有了吞并6国的野心。公元279年,秦昭襄王想要派兵攻打楚国,又担心赵国会出手相救,便约了赵惠文王在渑池相聚。


人人知道:负荆请罪,但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秦昭襄王要求赵王割让五十座城池为他祝寿,渑池之会时。赵王身边的大臣蔺相如站了进去,用其聪明才智维护了赵王的面子,并捍卫了赵国的利益。此举让赵王对蔺相如另眼相看,回国便提拔了蔺相如,而赵王的另一位大将廉颇却很不满意。处处想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也因此处处躲避着廉颇。有人问蔺相如,不是因为害怕才躲避廉颇,蔺相如却否认了并且回答道: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两人不能发生矛盾”而听到此话的廉颇瞬间羞愧无比,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因此和好,这便是负荆请罪”典故由来。


人人知道:负荆请罪,但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惠文王死后。但他能力却远不如自己的父亲。长平之战中,廉颇难抵秦军,这让赵孝成王心生不满,便撤回了廉颇而派了赵括上场,尽管蔺相如连连反对,依旧没有收回赵孝成王的决定。最终,秦军名将白起在这场战役中坑杀40万赵军,赵国因此损失沉重。赵国的实力从此一落千丈,而蔺相如也在这个时期,抑郁而终。


人人知道:负荆请罪,但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赵孝成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长平之战后。廉颇再次得到重要。但是赵孝成王去世后,儿子赵悼襄王却不信任廉颇,刚继位就想撤掉廉颇的兵权,这逼得廉颇逃到魏国。之后,赵悼襄王还想重新重用廉颇,便派使者去了魏国,使者受了奸臣郭开的指示,回国后却在赵悼襄王面前说了廉颇的坏话,这让赵悼襄王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最终廉颇被楚王接到楚国后,楚国抑郁而终。


人人知道:负荆请罪,但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却在后来未得到重用,如此两个有才干有胆识的人才。实在令人唏嘘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领导者识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再好的名将放到一个昏君的手里,也会被浪费。如何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