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權一直支持重用魯肅,把孫劉聯盟工作做好,三國是什麼結局?

大馬哈魚12


這種假設成立性很低,越是弱小的越喜歡明爭暗鬥。三足鼎立,誰都想做大做強,最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如果真成立了那也不好說,曹魏是真的強大,軍多將廣,光智囊團就比蜀吳加起來還多,魏國武將也比比皆是能征善戰之輩。如果兩國聯手把魏國滅了,那最後肯定是吳蜀交戰,個人理性一點支持吳國。畢竟必爭之地荊州已在吳國手上,長江天險,易守難攻。


木棉丶花


孫權所堅持的戰略方針,其實也是聯蜀抗曹,與劉諸葛亮的主張是基本一致的。魯肅是孫劉聯盟的倡導者,也一直得到孫權的重用。周瑜死後,孫權依其遺言,任命魯肅為肅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魯肅不僅盡收周瑜四千餘士卒,還“奉邑四縣,皆屬焉”。後來,孫權又拜其為漢昌太守、偏將軍。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跟隨權打破皖城,轉任橫江將軍。

因而,題主所問值得商榷,魯肅從來就沒有遭到冷遇。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孫權不僅為其舉哀,還親臨其葬禮。孫權登壇稱帝時,不忘魯肅當初的謀劃,對群僚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孫權的意思是,魯子敬早就預見到了今天的事。自孫策起兵算起,諸多追隨者中,還有哪位功臣得此讚賞的?

魯肅身後,孫權加封其遺腹子魯淑為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建衡(孫皓年號)中,假節,遷夏口督。魯淑死後,兒子魯睦承襲爵位。可見,魯肅一家在東吳時代備受重視。

聽聞魯肅死訊,諸葛亮在益州為其舉哀。諸葛亮悼念魯肅,除了私人感情外,更重要的是這兩人促成了孫劉聯盟,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其實,孫劉聯盟在魯肅沒死之前,就開始走向破裂了。那麼,為何魯肅在世的時候,孫劉聯盟便趨於破滅了呢?

魯肅親手締結了孫劉聯盟

公元208年,曹操攻佔荊州,立即將矛頭對準孫權,大舉進兵江南,以完成一統華夏的偉業。大兵壓境,孫權集團一片投降的聲音。主降派佔據明顯上風,只有周瑜、魯肅力主與曹操死戰。周瑜年少英豪,主張憑藉長江天塹,以一家之力對抗來勢洶洶的曹軍。唯獨魯肅有不同見解,因為,他早就籌劃這件大事了。

公元208年,荊州劉表病故。消息傳到東吳,魯肅向孫權建議,以弔喪之名前往荊州,從中調停劉備與劉表兩個兒子的關係,使他們叔侄之間“宜好”。然後,孫劉聯手“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孫權採納魯肅意見,遣魯子敬帶著書信前往荊州。然而,曹操兵行神速,荊州幾乎沒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此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三國志·周瑜傳》)”。魯肅前往荊州途中,得知曹操兵馬已到,於是,兼程倍道,於當陽見到了劉備。當陽是劉備逃亡途中遭遇曹軍追殺,敗得最慘的地方,魯肅前來,劉備果如魯肅所料,非常高興。於是,把魯肅請進了夏口,共商大計。然後,派諸葛亮前往東吳見孫權。

《三國志·魯肅傳》說:

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諸葛亮隨魯肅渡江,一路之上,魯肅說自己與諸葛瑾(字子瑜)是非常好的朋友,與諸葛亮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史書中的魯子敬不僅具備了超級戰略眼光,還善於利用各種關係,為戰略目標服務。《三國演義》說魯肅是厚道人,這倒沒錯。

在魯肅的極力斡旋和細緻的策劃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前締結。赤壁之戰打響前,孫劉雙方共聚集兵力五萬餘人,抗擊曹軍近二十萬之眾。這場歷史著名的大戰役,前哨戰竟然是在劉備勢力範圍打響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說:“(曹)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這一仗也鼓舞了東吳士氣,曹操到了江南,便不那麼強大了。隨之,“(孫權)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三國志·孫權傳)。”

魯肅高瞻遠矚,縱觀天下大勢,料定曹操必定要攻佔荊州,然後覬覦江南。而孫權一家尚不足以與曹操抗衡,必須聯合劉備,共同對抗實力強大的曹操大軍。這樣,便為赤壁之戰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

魯肅的計謀不僅使孫權立於不敗之地,為東吳政權的建立贏得了重大機遇。同時,也讓劉備逃過一劫,也是蜀漢政權建立,形成三分天下的重要決策。因而,諸葛亮雖然有天下三分的計劃,但真正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應當是被《三國演義》寫得一塌糊塗的魯肅。

魯子敬極力維持孫劉聯盟的局面

赤壁之戰後,劉備致書孫權,請求總督荊州。東吳群僚對此堅決反對,唯獨魯肅建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三國演義》中,把魯肅借荊州事說成是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孫權、周瑜還為此深責魯子敬糊塗。其實,這正是魯肅的高明之處。

曹操雖然在赤壁吃了大虧,但卻沒有徹底傷動元氣,隨時都有可能率兵南下,報赤壁之仇。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幾乎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東吳經過赤壁之役,也需要休養生息,隔江守荊州,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因而,暫時交給劉備去守,東吳則選擇攻打其他州郡,來交換荊州,贏得戰略主動。假如不把荊州借給劉備,被曹操逼急了,弄出了曹劉聯盟,東吳就非常危險了。所以,魯子敬的計劃是把劉備鎖定在荊州,繼續維持孫劉聯盟。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說:“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曹操聽說孫權把土地給劉備做了基業,大驚,毛筆掉在了地上。於是,曹操暫時打消了報赤壁之仇的念頭,孫權、劉備贏得重大戰略機遇,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向前拓展了一大步。

但是,魯肅絕不是《三國演義》中任由諸葛亮擺佈的厚道懵懂人,而是一個非常有原則、有膽識的謀略家。在借荊州的背後,魯肅還隱藏著更厲害的一招,將把劉備穩在荊州,然後,乘機奪取益州。

益州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便勸說孫權興兵攻佔。此時,劉備傳來書信,說自己與劉璋都是漢室宗親,願意前往規諫,請求孫權寬貸時日,如果劉璋不聽,便將他發放山林。孫權聽信了劉備,暫時罷兵。結果,劉備乘機奪取了益州,留下關羽守荊州而不還。孫權大怒,罵劉備“猾虜乃敢挾詐”。

於是,孫權只得退讓一步,請求劉備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沒有答應。孫權立即命呂蒙領兵攻取,劉備也從益州來到公安,派關羽爭奪三郡。此時,魯肅駐紮在益陽,與關羽相拒。為解決爭端,罷免戰事,魯肅邀請關公赴會。到了約定地點,魯肅提議將各自所帶軍士停駐在百步以外,兩人俱單刀相見。這就是《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單刀赴會故事的底本,其實,單刀赴會是魯肅提出來的。

兩人見面後,魯肅義正辭嚴的責備關羽,說,我們見你家逃亡不易,才將土地借給你們。現在,你們得了益州,不肯歸還荊州。這也罷了,我們要求歸還三郡,你們竟然也不答應。魯肅的話還沒講完,關羽身邊有一人插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一聽,厲聲呵斥,辭色更為急切。關羽自知理屈,起身道歉:“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

關羽無話可說,回稟劉備,於是,以湘水為界,東吳贏得了這次外交的勝利。魯肅據理力爭,劉備不得不做出讓步,兩家罷兵。倘若沒有魯肅的強硬斡旋,孫劉聯盟便將破裂,荊州局勢也就很難預料了。劉備知道魯肅的態度,做出讓步也是為了穩固孫劉聯盟,以騰出手來,解決漢中問題。這件事情,同樣為三國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孫劉聯盟為何破裂

三國紛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魯肅勸說孫權借荊州與劉備,是建立在孫劉兩家共同對抗曹操的基礎之上的。打敗曹操後,利益得重新分配。尤其是經過赤壁之戰後的修整與調整,三國雛形已經形成,魯肅認為,是到了實施當初戰略目標,啟動爭霸天下的時候了。

當初,魯肅曾經對孫權說: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的計劃與諸葛亮“隆中對”不謀而合,都是以荊州為主要戰略要地,佔據了荊州,就可以稱帝而圖天下了。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害,魯肅肯輕易借給他人嗎?

以諸葛亮所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其中,“東連吳會”正戳中了東吳的肺管子。一旦諸葛亮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必將形成以益州之兵沿江而下,荊州之兵直搗“吳會”的戰略格局,東吳將無險可守而望風歸順。

所以,孫權痛罵劉備使詐取益州是非常有道理的。孫權假若得了益州,便可據益州以固守長江天險。即便是荊州一時難以索回,也避免了門戶大開的危險。假若益州、荊州都掌控在手,東吳便有實力與曹操一決高下。所以,劉備佔據了益州,孫權必定的要奪回荊州。

荊州就是孫劉聯盟的死穴,沒有任何調和餘地,聯盟破裂是遲早的事情。

魯肅一直都對荊州虎視眈眈,這件事情可以從他與呂蒙的一段交往講起。魯子敬一向很輕視呂蒙,代周瑜守陸口時,有一次經過呂蒙的駐地,部下勸他,呂將軍的名聲越來越大了,您可不能故意這樣對待他,應當前去探望。魯肅聽勸,便進了呂蒙的軍營。

呂蒙當時問魯肅,對面的關羽如何對付。魯肅的態度依然還是看不起吳下阿蒙,敷衍的回應了一句。呂蒙便非常認真的講了自己的想法,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於是,為魯肅“畫五策”。魯肅一見,立即離席,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呂蒙的表現令魯肅刮目相看,於是,魯子敬前往拜見呂蒙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

魯肅死前,專門向孫權推薦了呂蒙。呂蒙接任後,收魯肅之兵,屯住陸口,繼續執行魯肅的計劃,結好關羽,暗中時刻準備奪取荊州。

由此看來,魯肅的孫劉聯盟是有計劃、有條件的聯盟,因時而異,是一個非常長遠的戰略謀劃。然而,劉備在奪取西川后,竟然對荊州之事有點忽視了。諸葛亮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孫吳以荊州為攻守的要害,爭奪天下,圖謀霸業的重要基地,豈能長期為劉備所掌控。荊州的爭奪是遲早的事情,孫劉聯盟也肯定要破裂。沒有利益的聯盟,是極其不穩固的,尤其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諸葛亮輕描淡寫的“聯吳”,當不及魯子敬的深謀遠慮。

所以說,孫權無論如何重用魯肅,魯肅都不會把孫劉聯盟永久的維持下去。假若魯肅活得再久一點(魯子敬四十六歲去世),奪取荊州之功便輪不到呂蒙、陸遜,魯肅將親自揮兵殺進荊州城。也就是說,魯肅締結了孫劉聯盟,也將親手毀掉這個建立在雙方共同利益上的極不穩定的聯盟,除非劉備、諸葛亮能夠主動歸還荊州。

荊州失守,關羽授首,原本還可以繼續實施孫吳聯盟。但是,魯子敬已經作古,東吳再無此能人為這個王國繪製新的帝王藍圖了。儘管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孫劉兩家沒有大的衝突,但聯手對敵,相互支援的歷史卻早已作古。


綠野萍蹤01


這個問題即使孫權始終重用魯肅,孫劉聯盟也不會長久。因為荊州問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彎兒。孫權認為荊州地區是他的地盤無可爭異。赤壁大戰之前,劉表領荊州牧轄理荊州地區,劉表死後,二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又被殺死,部分地區歸了曹操。大兒子劉琦早期投靠了劉備,所以劉琦以合法的身份繼承了劉表的荊州牧。赤壁大戰之後,曹操敗北。劉備乘周瑜攻打江陵之機,打下了荊南四郡。不久劉琦病死,劉備以宗親名義繼領荊州牧,含周瑜佔領的江陵二郡。孫權當然不會答應,這個問題經過反覆談判不能達成一致,拖到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仍然懸而不決,但在北方強大的曹操軍事陣營虎視下,孫吳兩家還是保持了剋制,形式上聯盟仍然存在。

孫劉聯盟的破裂是魯肅死後,孫權為收復荊州不惜破壞前盟向曹操示媚。並由一向反對出借荊州的呂蒙接替魯肅。實行強力接管荊州的戰爭,殺死了駐守荊州的關羽父子,佔領了全部荊州地區。為荊州之爭劃了句號,同時也宣告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因此魯肅雖然在鞏固孫劉聯盟共拒曹操的策略上,



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但仍然無法改變三國的走勢,唇亡齒寒,弱者終難逃被逐一吞噬的命運。


用戶李森


孫劉聯盟極度脆弱,他們之間的聯盟關鍵點在於抗擊曹魏,因為他們雙方單對單誰都不是曹魏的對手,所以只能抱團取暖。但蜀漢和東吳本身就存在著競爭關係。在有曹魏威脅的情況下,他們會互相幫助,但沒有了曹魏的威脅,他們兩家斗的比誰都兇。說白了,他們只是一個利益聯盟罷了。想要讓他們之間坦誠相見,這基本上上不可能的。歷史上雙方是既和對方合作,又時時刻刻防著對方。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也不介意互相陰一把手放。否則關羽為什麼會死?劉備又為何要對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呢?

魯肅確實是孫劉聯盟的堅實捍衛者。因為他明白合則兩利,分則兩敗。曹魏的實力太強了,不合作就只有滅亡一途。歷史上第一次孫劉聯盟就是在魯肅的撮合下實現的。荊州之主劉表死後,魯肅就上表孫權說“荊楚之地與我們江東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如果佔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將領也由此分為兩派。加之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

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我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表的兒子們弔唁,並慰勞他們軍隊中的將領,以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於從命。如果這件事處理得好,則天下就可以平定了。”之後在魯肅前往荊州的時候得知劉琮投降,劉備戰敗的消息。所以魯肅就前往劉備處表達了聯盟的意願,之後雙方更是一同在赤壁擊敗了曹操。

而後,劉備和孫權“借荊州”時,也是魯肅一力促成的。魯肅表示劉備實力強大對於我們聯合抗曹是有幫助的。所以孫權才答應了劉備“借荊州”一事。但魯肅極力維護聯盟關係,換來的卻是劉備的背叛。劉備拿下益州後卻拒絕歸還“荊州”。這就讓東吳上下感覺到了被欺騙。至此孫劉聯盟名存實亡,因為荊州導致劉備和孫權撕破了臉。魯肅一直在盡力維護雙方關係,但劉備就是厚著臉皮不還荊州。由此導致了後來的關羽戰敗丟失荊州,而劉備征討東吳又大敗的事情。

所以說,不論孫權如何的重用魯肅,魯肅也不可能維護好孫劉之間的關係。關鍵是劉備言而無信,你說東吳還怎麼相信劉備。雙方之間沒有了信任感,那麼這個聯盟還有什麼意義?由此也導致三國的結局還是會迴歸歷史。問題的關鍵點不是孫權和魯肅的關係,而是在蜀漢的劉備一方。劉備太過於貪婪導致了孫劉之間關係的惡化。雖然在夷陵之戰後雙方聯盟關係又恢復了,但破鏡難以重圓,三國之中,蜀漢和東吳還是難逃被滅的命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就算換成是魯肅在位,當時孫權和魯肅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關羽真的拿下許昌的,扯點後腿,趁機佔點便宜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要知道孫劉聯盟的基礎是曹操當時要比孫權和劉備任何一家都要強大,要是劉備佔據了優勢之後那就不是孫劉聯盟了,而是孫曹聯盟了。

雖說《三國演義》中魯肅一直是一個老好人的形象,而且一力支持孫劉聯盟,但是魯肅也不是沒有幫孫吳定鼎天下的心思,所以就算孫權一直支持重用魯肅,魯肅也不會在關羽佔據那麼大的優勢下,還極力勸孫權幫劉備的。

要知道呂蒙在東吳四大都督中,雖說能力看來是最差的,但是這點天下大勢都看不清的話那也太說不過去了。個人還是認為,呂蒙當時出兵沒錯,當時劉備已經佔據了漢中,關羽也從荊州出兵,拿下來樊城,就快打到曹魏的都城許昌了,這會如果再不出手,劉備的勢力就要超過孫權,與曹操不相上下了。這種局面不論是孫權還是魯肅都不願意看到。三國的結局基本不會改變。

再退一萬步,就算孫權就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坐看天下,不給劉備拖後腿,不算計關羽,然後呢,關羽孤軍深入其實真的拿下曹操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作為當時天下最大的諸侯,曹操還是有那個實力來兩路作戰的,畢竟當時已經準備放棄漢中了,全力抵擋關羽還是沒問題的,三國的局面就會變成實力來說曹操>劉備>孫權,整體三分天下的局勢不會變。-


楓葉0829


在魯肅一出場,周瑜把他推薦給孫權時,孫權與魯肅曾有過一段對話。魯肅在其中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這裡,魯肅一方面準確判斷了天下大勢,一方面為孫權謀劃了奪取荊州,進而謀取天下的規劃。可以說,這是一個魯肅版的“隆中對”。

在赤壁大戰前後,魯肅先是兩邊奔走,牽線搭橋,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建立。在文臣力勸孫權投降時,魯肅先是對孫權說“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然後解釋“如肅等降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人,豈得南面稱孤哉!”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進言,不但讓孫權有了信任感,還一下子擊中了他作為君主的痛點,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

但是,孫權的戰略思想和魯肅是不一致的。他並沒有太想與曹劉兩家爭天下,而是抱著“不得荊州,不足以據長江;不據長江,不足以保江東”的態度,心心念念只想著荊州。在他帶領下,東吳作戰半徑北不過合淝,西不過襄陽,始終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活動。

孫權奉行這種保守策略,對東吳造成了兩大弊端。一是戰略誤判。奪取荊州,從保護江東安全的角度不能說錯,但孫權只看到了荊州的重要性,而沒有意識到,在三國鼎立的局面裡,曹魏採取的是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江陵之戰和隨後的夷陵之戰,導致孫劉聯盟破裂,正是為曹魏戰略的順利實施打開了窗口。

二是軍隊建設。因為以保護江東唯一目標,因此東吳軍隊以水軍為主體,缺乏陸地作戰力量。而在三國時期,如果沒有強大的騎兵和步兵為主的力量,想要逐鹿中原是不可能的。因此,東吳每次長江作戰,可以打敗曹魏主力,而一旦縱深向北,卻屢屢敗於張遼統率的偏師。這樣只擅長打防禦戰,主動進攻能力不足的狀況,也讓合淝成了東吳北上的天塹。

其實,從北上的機會看,無論是曹操赤壁退兵還是征伐漢中,以及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遠征遼東,都是東吳向北拓展的機會,但是,孫權都一一錯過了。

所以說,因為戰略思想的出發點不同,孫權不會選擇一直維持孫劉聯盟,也不太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完全採用魯肅的意見。


閒聊三國


魯肅把孫劉聯盟工作做得再好,也僅是聯盟能多維持一段時間罷了,最終還得走向破裂,原因只有兩個字“利益”。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三國演義》第一句話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也適用於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的起因

曹操平定北方後,憑藉其餘威,立即南征。劉備兵敗,暫投荊州的劉表。劉表和劉備都是漢室宗親,所以劉表待劉備還不錯。可是劉表不長壽,一病不起,駕鶴西去,臨終前他把爵位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劉琮(庶子)。曹操大兵壓境來犯荊州,劉琮見曹操勢大,不戰而降,把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劉備跑到江夏,和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嫡子)共同駐守。這時,曹操把矛頭指向了江東的東吳。孫權也被曹操的陣勢嚇壞了,是降是戰也沒有主意,這時魯肅提議他去劉備那裡打探一下,看能否聯合劉備。於是魯肅去江夏,見了劉備和諸葛亮,結果雙方一拍即合,然後諸葛亮隨魯肅來到江東商談雙方聯盟之事。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使孫權下決心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在魯肅和諸葛亮的共同倡導下,孫劉聯盟開始,雙方合作的還是比較愉快,都積極備戰。

孫劉聯盟產生裂痕

在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指揮下,孫劉聯軍(主要是東吳軍)在赤壁用火攻,大敗曹操。但隨後,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佔據了荊州。這也就導致了孫劉聯盟出現了裂痕。

孫劉聯盟開始就取得了大勝,但這場勝利卻沒有給東吳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勝利果實荊州讓劉備竊取。要知道,這場戰爭主力是東吳軍,他們的人、錢、糧、物投入巨大,損失也非常巨大,但卻沒撈到什麼好處,孫權心裡能平衡嗎?於是,孫權就派魯肅去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自知理虧,說現在自己無立足之地,先暫借荊州,待攻下西川再把荊州還給東吳。就這樣雙方籤屬了暫借荊州的協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荊州就像根針一樣時刻扎著孫權。孫權等不急了,為索回荊州,還把妹妹嫁給了劉備,結果沒成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荊州這道“傷疤”深深傷害了孫權。

孫劉聯盟的破裂。

然而劉備攻下西川后依然沒有把荊州還給東吳,魯肅多次討要無果。而且鎮守荊州的關羽對東吳態度蠻橫,還嚴詞拒絕了孫權要和他做兒女親家的請求。這讓孫權很惱火,決定奪回荊州。

機會終於來了,就在劉備和曹操在漢中作戰,關羽從荊州出兵配合劉備北上攻曹,這時候荊州空虛。由於周瑜和魯肅已先後去世,大都督換成了呂蒙。呂蒙輕鬆偷襲荊州得手,奪回了荊州,並殺了關羽。這下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雙方成了仇人。

魯肅雖然倡導孫劉聯盟,但如果此時魯肅還在,我相信魯肅也會贊同此時奪回荊州,因為荊州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劉備佔據著荊州,對東吳來說是巨大的威脅。劉備失去荊州,要想統一天下將困難重重,如果伐魏,只能兵出祈山一條路。

劉備復仇

劉備的結義弟兄被東吳殺害,劉備稱帝后立即伐吳,要為關羽報仇。實際劉備是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晃子要吞併東吳。諸葛亮當時是不贊成這麼做的,因為當時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魏強,吳蜀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樣,魏國當然高興。但劉備堅持己見,出兵伐吳。開始劉備打得很順,孫權及時啟用陸遜為大都督抗擊劉備。結果陸遜火燒連營,取得夷陵之戰大勝。劉備敗退到白帝城,氣得大病身亡。

這次吳蜀交兵,雙方都損失慘重,這讓曹魏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

吳蜀重新聯合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他和孫權都意識到,如果吳蜀繼續處於敵對狀態,他們很快將被魏國消滅。於是吳蜀重新修好,再次結成聯盟,抗擊曹魏。魏國雖強,面對吳蜀的重新聯手,也沒什麼好辦法,三足鼎立繼續。

假如吳蜀不重新聯合,魏國將迅速統一全國。

秦始皇的啟示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呢?當時秦國最強,其他六國採用“合縱”結盟的方式對抗秦國,秦國開始也一愁莫展。但隨後秦國採用“連橫”的手段瓦解了六國聯盟,也就是單獨和各國許以利益為誘惑,從而達到了離間目的,這樣秦國才逐一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結語:

魯肅再有大局觀,也不是完全能看懂“大勢”的人,在現成的利益面前,有多少人能夠抵住誘惑呢?況且“天下大勢”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所以,魯肅工作做得再好,三國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博超講堂


導語:

即使孫權一直重用魯肅,把孫劉聯盟工作做好三國結局也不會改變。孫劉之間的聯盟必須保持在一強一弱的情況下才能夠同心抵抗曹魏。

孫劉聯盟的弊端

孫劉聯盟最大的弊端,必須是一強一弱聯盟才是鐵板一塊。而如果孫劉兩家實力不相伯仲時,那麼兩家必然會刀劍相向。參考於劉備在荊州失利奔江夏依附孫權時的狀態,孫權一方強大劉備一方弱小,兩家齊心協力贏得了赤壁之戰。

在劉備成功取得西蜀之地後實力與孫權不相伯仲。表面上雖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衝突,但是孫權多次派遣使者向劉備討要荊州之地,劉備也因隆中對的計策不肯歸還荊州之地。而後發生了曹魏和東吳同盟的情況,關羽攻擊襄樊時孫權在背後襲取了荊州,還斬殺了關羽、關平等武將,削弱了劉備的實力。

丟失荊州後劉備並沒有立刻起兵發動夷陵之戰,而是在荊州丟失後兩年,劉備在蜀漢站穩了腳跟得到了短期修養生息後,借東吳殺關羽之舉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卻以劉備的慘敗告終。劉備去世後蜀漢、東吳又恢復到一強一弱的狀態,諸葛亮派遣使者和孫權修復聯盟,孫權就答應了。

這幾件事可以看出孫劉之間的聯盟,必須是絕對強過另一方才可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而實力在伯仲之間時,兩人就會刀劍相向。


重用魯肅對孫劉聯盟用處不大

魯肅只是最早提出孫劉聯盟的人,而孫劉聯盟的產生是因為劉表的去世、劉琮投降。孫權怕曹操大舉起兵討伐東吳,所以才會和劉備形成聯盟之勢。

赤壁之戰結束後,孫劉聯盟雖然在短期內還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並不適合長久發展。劉備一旦做強做大,那麼孫劉聯盟就意味著將要產生閒隙或互相提防之心,一旦出現這樣的想法聯盟就變得不可靠。

假如魯肅和諸葛亮二人將孫劉聯盟做的非常牢靠,那麼是有希望改變三國曆史的。但是孫劉兩家一旦合力將曹魏覆滅,那麼也就意味著孫劉兩家即將展開統一之戰,到那時兩家一樣會刀劍相向。


總結:兩個不同的勢力,很難真正的結成同盟。除非兩家同時面對生死存亡的困難,否則兩股勢力即使是聯盟也不會放任另一方做大。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孫權重用魯肅,維持“孫劉聯盟”,三國局面能穩定麼?

我也來聊聊吧,我覺得“孫劉聯盟”不易維持。

孫權即使與魯肅一起維持“孫劉聯盟”,三國局面有可能會多穩定一小段時間,而後依然會是走向三國紛爭,最後統一。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如當孫仲謀”,不過聊以寬慰而已)


“孫劉聯盟”是三國鼎立的絕對基礎

“孫劉聯盟”,想必知道的人不少,這裡就簡單說兩句。

“孫劉聯盟”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病死,劉備南逃後,曹操對孫權也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弱小的劉備與孫權結成聯盟共抗曹操。在孫劉聯軍經過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後,雙方因荊州歸屬問題產生分歧,最終以孫權發兵擊敗並殺死駐守荊州的關羽為標誌,“孫劉聯盟”算是從內部瓦解了。其後雖然東吳與蜀漢關係曾有所緩和。但實際上,“孫劉聯盟”也再不能產生赤壁之戰時的合力了。

在北方的袁紹被曹操消滅後,已經沒有任何一方軍閥可以單獨對抗曹操。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為了所謂的“三足鼎立”,或者是“N足鼎立”,弱小勢力必須聯合起來,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魯肅,都認為,必須聯盟才能首先立足活下來,然後才能徐圖大事。

而選擇與誰結盟就是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諸葛亮“隆中對”就說的很清楚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剩下的諸路軍閥,其實勢力都不夠強,而且關鍵是距離中原太遠。好比張魯、劉璋這樣的,孫權就算跟他們結盟也是遠水不解近渴。劉備雖然新敗,當然敗之前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不管曹操還是孫權都認為劉備是可成大事之人。而且危機當前,孫權也只能選擇與劉備結盟。

(馬連良 《借東風》)

雖然劉備“借荊州”不還,但是他西並劉璋之後,能夠從西南方向威脅曹操,其實也是能夠緩解荊州以及東吳方向的威脅。在這種態勢下,其實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是相對穩定的。

因此,這種相互制衡狀態下的“孫劉聯盟”是三國鼎立的絕對基礎。


“孫劉聯盟”不能長久的外因——曹、劉均志在統一

“孫劉聯盟”是三國鼎立的絕對基礎,但是孫權即使重用魯肅,自己想維持“孫劉聯盟”,也沒法憑一己之力穩定三國局面。

為什麼呢?因為,三足鼎立的局面需要三方力量的互相制衡以及相對的穩定局面。可是不管曹操還是劉備,他們的志向都是一統天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目的就是以皇帝為幌子,平定全國諸侯,否則他打敗袁紹之後,已經是全國最有勢力的一方,自己完全可以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但他還是不停的東征西討,為的是什麼?就是一統天下。

而且,在呂布偷襲劉備後,劉備投奔曹操,程昱等人勸曹操藉此機會殺了劉備。可他卻說:

“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這不也是他想一統天下的證明麼?

所以從最強的曹操一方來說,他肯定不希望三國鼎立的局面長期穩定,不管是去打劉備,還是去打孫權,曹操總會找機會打破平衡的。

(“大爺姓劉名備字玄德,家住大樹樓桑”——傳統相聲《八扇屏》)

從劉備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大家想想劉備的故事吧。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記錄了,劉備家住大樹樓桑,小時候就跟小夥伴說: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自幼就夢想當皇帝了,他能同意三足鼎立一直這麼幹耗著麼?肯定是不能啊!

再後來,雖然有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但是由於起步太低,也沒有謀臣,所以只能顛沛流離的,不過他卻沒有忘記當皇帝的夢想,所以才會從徐庶那裡一聽說諸葛亮是臥龍,有經天緯地之才。才會迫不及待的“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希望能夠輔助他統一天下。

諸葛亮更是希望遇到胸懷天下的英主,因此在家苦苦打造自己的IP,“待價而沽”。

上文中說到“隆中對”,“隆中對”之所以能打動劉備,不是諸葛亮能看出“天下三分”,而是他對劉備說的: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說諸葛亮怎能少了罵王朗)

他能給劉備規劃一條成就霸業的戰略路線圖,這與劉備的志向完全契合。也正是這樣,劉備、諸葛亮才一直照著統一的路線圖不斷地嘗試。

那麼,劉備一方也絕不因為自己實力弱而放棄統一的念頭。三國中兩國均不希望長期分裂,這樣的外因,也必然會影響到三國局面的穩定與否。


“孫劉聯盟”不能長久的內因——孫權與魯肅目標不同

那麼,從東吳的角度來說,孫權會重用魯肅,且維持“孫劉聯盟”麼?其實也是不成的。

因為從根本來說,孫權和魯肅的目標是不同的。

首先要說,孫權是很重用魯肅的,周瑜帶魯肅去見孫權,孫權高興的啊,等所有人都走了,給魯肅拉回來,跟炕頭兒接著喝酒聊。

在這時,魯肅對孫權表達了自己的政治願景以及他給東吳的戰略路線圖。他說: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剛去江東,就希望孫權稱帝進而統一天下。赤壁之戰之時,曹操勸降孫權,他也表達了,就算投降曹操,他魯肅也就是個省級幹部而已,但要是以後孫權稱帝統一全國,他也就跟著顯貴了。所以從這些地方也能看出,魯肅和諸葛亮其實一樣,他們都希望輔佐能夠統一天下的英主,從而使自己成為姜太公、張子房這樣的開國名臣。

(白展堂版孫策)

可是孫權呢?素無大志!孫策臨死的時候就說了,弟弟,要說平定天下,東征西討,你不如我;但是要說據守江東,保咱們全家在江東過小日子,我不如你。

在孫權跟魯肅臥榻暢談的時候,孫權自己也說,我就是想做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一方豪強,這就是我的願望。即使魯肅托出戰略規劃後,他也還是堅持說:

“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說白了就是,我就圖個一方平安,您別跟我說那些沒用的了。

而且,孫權掌權後都幹了啥呢?除了在重壓之下,聯合劉備打了赤壁之戰一個漂亮仗之外,剩下他去打黃祖,打劉表什麼的,都是去打完人家,直接把當地老百姓和財物搶回江東而已,從來不想佔據土地,擴大發展的事兒。

劉備耍賴佔了荊州,但是其實對孫權來說,最大的好處是維持“孫劉聯盟”的同時,能夠幫他擋住曹操。

(關二爺單刀赴會)

不過,在關羽進圍襄陽之時,明明可以坐收漁利,他卻惦記佔小便宜,主動跟曹操說,我去打關羽吧。

最後,關羽是打敗了,但是荊州最終歸了東吳麼?並沒有!同時還破壞了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孫劉聯盟”。孫權自己還假意委身於曹丕繼續想佔便宜,但是卻被曹丕識破,並且很不留情面地直接給孫權指出來了。相比周瑜,這才真叫“賠了夫人又折兵”呢!

這樣看來,只圖偏安一隅的但卻天天愛佔小便宜的孫權,就算重用魯肅,也並不能維持“孫劉聯盟”和三國局面的穩定。


因此,在當時的政治大環境下。三國中的任意一方都不願或無法維持局面的穩定,“孫劉聯盟”的合力也就無從形成。那麼,不管孫權是否重用魯肅都是沒有用的。


恬然說歷史


這個問題還真不太好說。個人感覺魯肅偏君子風,雖然也曾經做過誘殺關雲長的舉動,但整體而言還是更偏溫和,沒有周瑜和魯迅的機詐。對東吳開疆拓土而言不會有太多的建樹。

另外,魯肅是一個守城的將領,諸葛亮曾言“伏路把關有子敬”。這句話就很說明魯肅的擅長領域。所以,如果他一直執掌東吳三軍的帥印,很有可能不會出現呂子明白衣渡江,關羽毀敗的歷史事件。吳蜀有可能會維持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穩定關係。

最後,魯肅的才能遠遜於諸葛亮,在劉備立住腳跟以後,很難保證其不會被諸葛亮吃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