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唐代中後期的“牛李黨爭”,是唐王朝文官最慘烈的一次內部爭鬥。之所以說是慘烈,是四十年黨爭讓唐王朝最優秀的一批知識分子無心國事,宦官在失去制約後掌控朝政,文官集團成為宦官勢力的附庸,唐王朝一往無前的掉入了毀滅的深淵。

“牛李黨爭”的主角是李宗閔、牛僧孺、李德裕。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曾經的幾個年輕才俊】

三人結怨,最早發生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

當時李德裕剛剛出仕,在長安當一個小小的秘書省校書郎,他的父親是首席宰相李吉甫。

李宗閔、牛僧孺剛剛進士及第出仕不久,李德裕和牛僧孺甚至還有不錯的私交。一次一批年輕官員聚會中,牛僧孺還開李德裕的玩笑,說我們都是進士在這裡聚會,你一個紈絝子弟怎麼也來了。這個玩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起碼說明二人關係不錯,牛僧孺比李德裕大八歲,這個大哥說句笑話李德裕也沒有放在心上。

但不久之後的一件事情,牛僧孺、李宗閔不但對李吉甫產生了怨恨,甚至連帶到了李德裕身上。

元和三年一次幹部選拔考試“賢良方正直言策試”中,二人和另一個進士皇甫湜【shí】在考試文章中抨擊時政,引起了很大反響。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得罪了一大批人的文章】

三人文章的核心是指責宦官專權,但側重點也有不同。李宗閔和牛僧孺把矛頭主要對準了朝中的“主戰派”,認為當權者熾於武功,打了不該打的仗。

元和三年的唐王朝,剛剛取得了平定蜀中、夏綏等幾次藩鎮叛亂的勝利,唐憲宗獲得了安史之亂後前所未有的崇高威望,正要再接再厲繼續統一全國。

當時朝中最大的主戰派是皇帝唐憲宗本人,宰相包括李吉甫、武元衡等人都是堅決的主戰派,還有一個主戰派就是掌管神策軍的宦官吐突承璀。

但吐突承璀與李吉甫不同,李吉甫是屬於穩健主戰,對藩鎮政治、軍事手段並用,不打無準備之戰,而吐突承璀為了個人功勳甚至會挑動地方與朝廷的衝突。

所以,三人文章一上,首先是把吐突承璀徹底得罪了,其他宦官也對幾個毛頭小子指手畫腳非常不滿,皇帝要是採納了他們的建議,自己等人以後的日子就難過了。唐憲宗也不高興,批評主戰是在影射他,批評宦官也相當於是在指責他。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無奈的李吉甫】

李吉甫雖然支持他們反對宦官專權,但在主戰主和這方面觀點不一致,只得不予表態。

元和初期李吉甫對藩鎮非常強硬,對宦官也沒什麼好態度,得罪了不少人。於是,以原荊南節度使、宰相裴均為首的一些人就謊稱三人文章是李吉甫指使的,是針對皇帝!

唐憲宗雖然是唐王朝後期很優秀的皇帝,但一直重用宦官,打下了之後宦官專權的基礎。

李吉甫為了撇清自己,只得默認唐憲宗在吐突承璀等宦官請求下處置三人和主考官的決定,三人被貶出京。

這個過程比較複雜,直到現在還有文章介紹說李吉甫是處置三人的主謀,這裡再次澄清一下。

但三人對李吉甫也懷恨在心,尤其是李宗閔,把被貶的責任全部歸結到李吉甫身上,並在李吉甫去世後轉移到李德裕身上。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主和觀點成為李宗閔一黨今後四十年的政治主張,對藩鎮和外敵都採取姑息、懷柔態度,不但加劇了與李德裕的矛盾,並使唐王朝在這四十年中失去了明確的戰略方向。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牛李黨爭”實際上是主戰、主和的衝突】

有觀點說“牛李黨爭”是進士出身的普通士人與權貴後人出身的知識分子之間的爭鬥,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過於表面化了,沒有弄清其中的先後順序和邏輯關係,更沒有抓住當時的政治脈絡。

李宗閔和牛僧孺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二人也都是權貴後人,李宗閔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懿的後人,父親是宗正卿、刺史,堂兄李夷簡在元和初期是御史中丞,元和後期還當了幾年宰相。

牛僧孺先祖是隋朝僕射牛弘,二百年過去家道已經中落,牛僧孺父親“官卑”,雖然只是個小官,但也不是普通百姓。

另外一個皇甫湜也不是一般人,他的舅舅是王涯,元和初期是翰林學士,元和後期當過幾年宰相,後來唐文宗時期也是宰相,死在甘露之變中。

他們的對頭李德裕雖然不是進士出身,但出仕後也以文才著稱,與李紳、元稹三人被稱為“三俊”。李德裕不是不具備進士及第的能力,而是沒有必要通過進士出仕。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兩派之間真正的衝突在於政治觀念的差異,也就是對藩鎮和外敵的態度不同。

李德裕延續了元和朝李吉甫、武元衡、裴度堅決削藩維護中央權威的戰略,並在主政的唐武宗會昌年間取得了會昌中興的政治成就。

而李宗閔和牛僧孺,是元和朝李逢吉、令狐楚等人主和政治觀點的延續,當時裴度出征淮西,為了避免這些人在朝中扯後腿,唐憲宗特意把這幾個人外放出京。主戰、主和兩派的爭鬥早在那時就已經很明顯,只是並未摻雜過多個人感情色彩而已。

而李宗閔、牛僧孺等人,也許他們後期也已經意識到要維護中央權威,但一生所作所為都是對藩鎮外敵妥協,那時,已經是為了反對李德裕而反戰。

誰是誰非?至少主戰派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而主和派卻什麼都沒有。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被貶崖州的李德裕)


【宦官勢力的發展,加劇了文官之間的衝突】

除此之外,還有隱藏在幕後的宦官勢力漲落。

宦官也非鐵板一塊,其中既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既有忠於職守的,也有作威作福的。從唐憲宗到唐文宗,就是宦官勢力發展和“覺醒”的過程,初期只是依附於皇帝的一支非獨立力量,到了唐文宗甘露之變後,就成為能夠左右唐王朝命運的政治集團。

而“牛黨”當中雖然不乏牛僧孺這樣先是依附宦官勢力起家,之後卻與宦官勢力不即不離之人,但大多還是像李逢吉、李宗閔這樣與宦官勢力保持緊密聯繫,心甘情願成為宦官代言人的小人。

宦官可不管你是進士出身還是勳貴後人,在政事上沒做出過什麼成績的“牛黨”能夠立足朝堂幾十年,宦官勢力在背後的支持作用是決定性的。

在對宦官態度上,從李吉甫、裴度開始就是與宦官保持距離、適當限制,李德裕更是能夠在此同時保持與宦官良好的個人關係。

這些年情況大體是這樣的,當宦官群體內部產生矛盾或者皇帝強勢的時候,“牛黨”往往失勢。與之相反,當出現宦官大佬能夠統一宦官群體並影響甚至控制皇帝的時候,往往就是李吉甫、裴度、李德裕一系被排擠的時候。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唐代宦官俑)


【李宗閔、李德裕的個人恩怨】

元和三年的這次衝突只是個伏筆,第二次矛盾發生在唐穆宗的長慶元年(821年)。

十幾年過去,主人公們都已經有了很高的官位,當年被貶對李宗閔、牛僧孺二人的仕途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李宗閔已經當上了中書舍人,牛僧孺是御史中丞,李德裕也是翰林學士,三人都可以算是宰相候選人。

之前元和後期,裴度出征淮西,李宗閔也是隨員中的一個。裴度等主戰派,並未因為李宗閔的“前科”和主和政治觀點對他有限制,反而給這些後起之秀很多機會。

這次出征也是李宗閔仕途的轉折點,因此功績李宗閔才進入朝廷核心,裴度可以算是李宗閔的貴人。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長慶元年的這次衝突是每年一次的常科考試,包括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多個級別,是唐代知識分子入仕最主要渠道。尤其是最高級別的進士考試,每年僅有二三十個名額,一旦考中就是一飛沖天。

當時這種考試是不糊名的,考生的家世和平時的名聲是關鍵因素,官員們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薦自己認可的人才,因此,當時的主考官收到了大量的推薦條子。

但畢竟名額有限,等到發榜一天一看,很多人推薦落空了。於是,有人不滿,向唐穆宗舉報考試不公,唐穆宗下詔重新考試,結果很多人學識不足,考試結果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時主要有兩派意見,以李紳、元稹、李德裕為首的一派,認為考試確有問題;另一派以李宗閔為首。

這個事情中李宗閔是有私心的,他的女婿原本進士榜上有名。當然,另一派也不乾淨,李紳寫條子推薦人但沒考上,元稹是恨李宗閔。李德裕與李紳、元稹同為“三俊”,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既然考試是有問題的,於是主考官被處罰,連帶李宗閔也被貶官到外地當刺史,暫時斷絕了當宰相的可能。

這是李宗閔第二次被貶,也是李宗閔和李德裕正式衝突的開始。從此,李宗閔不但怨恨李德裕,甚至連裴度這個給自己帶來仕途轉折的恩人都開始怨恨了。


中晚唐時期的牛李黨爭(上),三個青年才俊的恩怨糾葛


【最先當上宰相的牛僧孺】

之後一段時間,雖然李宗閔不在長安,但留在長安的牛僧孺卻很是活躍,與依附宦官的首席宰相李逢吉越走越近。

於是,不但政治觀點上有差異,在道德人品上李德裕也對牛僧孺等人產生了反感。

當時是李逢吉權勢最盛的一段時間,排擠走了裴度、元稹,李紳、韓愈也失去了再進一步的可能,李德裕不久也被外放浙西任觀察使,之後牛僧孺靠李逢吉和宦官推薦進了宰相班子。

三人當中牛僧孺第一個當上了宰相,這也是李宗閔一派被稱為“牛黨”的原因。

這是李德裕第一次被貶,他知道這是李逢吉乾的好事兒,牛僧孺既然是李逢吉一黨,自然也成了李德裕的敵人,從此之後雙方國事之爭中摻入了個人恩怨的色彩。

(未完待續)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