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北齐校书图》(局部)

想要欣赏、看懂、理解中国画,首先你需要明白一幅中国画都由哪些元素构成,当你理解了不同元素之间的特点之后,将这些点综合起来理解,你就能够逐渐走入中国画的殿堂了。

在这里我想从画面本身与书画工具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画。

画面本身是指一幅具体绘画中的笔墨、设色、构图、题款、印章、装裱等因素;

技法工具是指毛笔、墨汁、颜料、砚台、镇纸等。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工具篇讲起,这里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毛笔。

在古代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借助毛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将中国古代毛笔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从殷商甲骨文到战国时期,做笔的工艺比较简单;秦到汉朝是第二段,工具有了进步;六朝到唐又是一阶段,比汉朝人的笔又进了一步;到了宋元明以后,这一段毛笔叫作“散卓笔”。

魏晋之前的毛笔制作比较简单,而且留存的实物并不是太多,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以魏晋到隋唐时期的“鸡距笔”与宋元之后的“散卓笔”为例,来简单讲解一下中国古代毛笔形制的流变。

一、鸡距笔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毛笔,以其笔头及笔锋短而硬为主要特点,其中较为著名的叫做“鸡距笔”。

为什么将这种形制的笔叫做“鸡距”呢?因为它笔头的形状很像是鸡爪后面凸起的距。

关于“鸡距笔”的形状及特点,民国傅芸子先生在其所著《正仓院考古记》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先观中棚,所陈多文房用具,笔凡十七枝,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日本仿制的鸡距笔


“鸡距笔”的制作方法称之为“缠纸法”,就是用纸或是绢将笔头的笔柱裹起来,再加外面的披毛,然后将其插入笔管内。这种笔的特点是笔尖尖,缺点是蓄墨较少。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缠纸法

由于魏晋至唐代印刷术还不是特别发达,所以为了适应当时大量的抄写任务,就需要经常更换笔头,而这种“鸡距笔”很方便更换笔头。

再加上魏晋至隋唐人们还是席地而坐,写字抄书时手臂都是悬空的,所以要求毛笔的笔头要尖且硬。就是为了适应这些需要,所以“鸡距笔”才流行于当时那个时代。

“鸡距笔”有它的优点,也就会有缺点。由于它的蓄墨能力较弱,所以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以至于到了宋代,时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熙宁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二、散卓笔

什么叫做“散卓笔”呢,它指用一种或是多种毛将笔头散扎而成,然后再将笔头插入笔管之内。它的具体制作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叫做择豪。就是对原始的毛皮及毛料进行选择,挑选最佳的毛来制作笔头。这个过程主要在水盆里处理,做笔的师傅利用清水将那些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硬度的原始毛皮进行分类,将那些无锋的,弱扁的、弯曲的、柔细的劣质毛完全剔除。

第二步叫做熟毫法。这些原始的毛皮上会粘有一些油脂与污垢,为了后续制笔的方便以及提高毛笔的蓄墨能力,所以有必要将这些毛皮上的油脂和污迹去除掉。一般会用石灰水浸泡法、水蒸气法、自然风化及日光照射等方式。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石灰水去油脂

第三步叫做垫胎成型法。用清洗好的毛料依次配置笔头的笔尖、笔脖、笔腰部,从下往上毛料逐渐增多。然后把这些毛料根部对齐,混合在一起分成若干小块,用梳子反复地梳理,多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各种毛料融合在一起。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齐毛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梳理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将梳理好的毛叠在一起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将叠在一起的毛放在一起梳理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梳理完后的笔毛

第四步叫做圆笔。把上一部中垫胎成型的毛料分成若干份,然后取其中一份梳理头尾理成薄片状,接着将其尾部对齐,用拇指与食指将将薄片卷成圆柱状。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分成所需要的的等份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卷笔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成型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完成

第五步叫做成形组装。将卷成圆柱状的笔头根部放在平整的石板上镦齐,然后用线将根部绑牢,最后将笔头安插进笔管。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绑线,固定根部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组装完成

“鸡距笔”和“散卓笔”各有其优缺点,如何选择不同的毛笔,主要看使用者的个人要求。

如元代的杨维桢,他喜欢用狐狸毛与麝毛制成的毛笔,这种笔心坚硬、劲健,写出来得笔画枯索、浑厚,符合他所追求的奇伟瑰怪的书法风格。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元·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

明代有一位书法家叫做陈献章,他用自制的“茅龙笔”来写字,此笔是用植物白茅的根来做笔头,写出的字墨色浓重,线条枯硬,形成了粗服乱头的独特书风。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明·陈献章《自书诗卷》(局部)

清代由于碑学的兴盛,书法家喜欢用羊毫笔和生宣纸配合来写字,当时有位书家叫做王澍,他在写篆书时喜欢剪笔头和烧笔头,写出的小篆带有一种苍茫古拙的感觉。另如清代的画家朱耷,他早年喜欢用尖头的笔写字作画,晚年喜欢用秃笔,这种转变可以间接的作为鉴定朱耷早、晚期作品的依据。


中国画最强鉴赏指南之毛笔篇

清·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铭轴》

最后来讲一下挑选毛笔的四字口诀——“尖、圆、齐、健”。尖是指笔头要尖,要有笔锋;圆是指笔身外观要呈圆柱状,饱满、均匀没有明显的凹凸;齐是指毛笔笔锋铺展开时,笔尖部位的毛要一般齐整,不能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健是指毛笔在使用过程中提按、顿挫要有弹性。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