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与历史上其他亡国之君不同的是,崇祯帝并没有受到后世的唾骂,反而颇受人们的同情与赞誉。《明史》对其是这样评价的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连李自成都说他“君非甚暗”。对崇祯帝的评价算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笔者今天就从“君非甚暗”着手谈谈崇祯帝。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崇祯帝小处不“甚暗”

崇祯帝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之所以能赢得好的名声也非偶然。就他自身来看,确实有很多值得赞扬的方面。

首先,他勤于政事,不好声色。明朝中后期以来,皇帝怠政之风盛行,这让无数臣民担忧。正德皇帝今日出关外,明日下苏杭,实在不让人省心。嘉靖帝和万历帝就更不用说了,创下了不上朝的记录。天启皇帝天生就是个做木匠的主儿,把国家政事交由魏忠贤处理。崇祯帝则一改怠政之风“日理平台”,让人们看到了劳模朱元璋的影子了。就从这一点来看,崇祯帝确实符合一个好皇帝的标准,此外他还不好声色,所以很多人同情这位“亡国之君”。但笔者认为崇祯帝所谓的勤于政事也仅仅只在于“勤”。回顾他执政的17年,较为值得称赞的政事是,果断地处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大家都认为这件事都是崇祯帝的“巅峰之作”。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其次,他生活节俭。他初习字时,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有一次,一个讲官给他讲书时,崇祯帝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留在外面很不雅观,便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讲官看到后,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他登基不久后,便下令撤苏杭织造“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一方民”。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崇祯时期文化专制思想并不是太严重。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都是成于崇祯时期。此外,他还重用与西方传教士交往甚密的徐光启等人,按照近代科技知识制订了《崇祯新历》。但不幸的是,当《崇祯新历》编撰完成之时,徐光启已经去世,而此时的大明江山也岌岌可危,因此就没有颁布的必要了。不久,大清立国,汤若望将其适当删改后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的版本上呈清政府。

就以上这些来看,崇祯帝确实是“君非甚暗”。但是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得看他是如何处理“大处”的。

崇祯帝大处“甚暗”

崇祯帝在治国理政方面有着致命的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使其成为了亡国之君。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首先,他不知体恤百姓,不断加征。崇祯帝对待百姓经常摆出一副爱民如子的模样,实际上却搜刮不止。

明朝加征虽然不是始于崇祯时期,但属崇祯时期最为严重。嘉靖时因为倭寇问题加征,时称“提编”;万历时因辽东战事而加征,称为“辽饷”。到了崇祯时期不仅在原有的“辽饷”基础上增加了140余万两,还陆续加征了“剿饷”与“练饷”,称为“三饷”。名义上是“暂累吾民一年”,可随着形势愈演愈烈,也就成为了常税。崇祯帝的这一举措与李自成的“迎闯王,不纳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明史》记载“复增剿饷、练饷,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

不断的加税已使百姓苦难不堪,但实际上百姓所承担的远不止表面的这些数字。额外的临时加派殆无虚日,都落到百姓头上。再加上贪官污吏乘机捞一把,更使百姓雪上加霜。正如曾任过县令的孙承泽所说,无休止的加征“是驱民以为贼也,又何平贼之有....大江以外,几无宁宇。人不归咎于天行之灾,而归咎于部派之繁重”。一语道破天下残破主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无休止的加征必然会导致农民大规模的逃亡,如此一来大片大片的良田变成了荒田。因此,本来可以避免的饥荒却变为了大灾年。都说明末天灾不断,但仔细想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如果国家处理得当,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就会大大减轻。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不少大臣屡次劝谏崇祯帝,指出这种加征是挖肉补疮,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逼着老百姓去造反。但崇祯帝只是一边同情,一边严令各级官员追缴。直到他上煤山前的一个月,还颁布了一道催征诏令。因此,他那“痛禁耗羡”的话也只不过是作秀而已。

可笑的是,崇祯帝不断地搜刮百姓,而他自身却储存着大量的“内帑(私房钱)”。谈迁的《国榷》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癸酉,贼尽运金宝以入秦,驰骡马千计,括各库金三千七百万有奇。制将军罗戴恩以万骑护之而西。初,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旧藏黄金四十余窖,内监皆畏先帝,不以闻。

杨士聪曰:“呜呼! 三千七百万,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策安在也?先帝圣明,岂真见不及此!徒以年来之征解艰难,将留为罗雀掘鼠之备,而孰知其事势之不相及也。吁,其亦可悲也矣!”

其次,他重用宦官。大多数人认为崇祯帝在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就不会重用宦官。其实,崇祯帝最信任的还是这些宦官。崇祯帝铲除魏忠贤集团并不是要废除宦官之政,这实际上是一次宦官大换班、大调整而已。崇祯帝重用宦官的具体表现在:提高宦官的军事和财政权力。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崇祯帝既然破天荒的将京师守卫之权交给宦官,《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 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此外崇祯帝还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使得宦官全面恢复了对军队的控制。为了让宦官监理财政,崇祯四年九月 ,崇祯帝 “以 ( 张)彝宪(宦官)有心计 ,令钩校户工二部 ,名日户工总理”。此时的宦官“俨然以将相之职授矣”。

最后,他用人多误。一个国家不是靠统治者一个人就能治理得好,他需要统治者慧眼识珠、善于用人。这恰恰也是崇祯帝的致命弱点。这种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人多疑,频换阁臣。内阁是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枢,崇祯帝即位后就调整了内阁成员,你知道他是怎样选择内阁成员的吗――抓阄。挑选国家重臣,选择这种方法,国家不亡,还真说不过去了。此后,更是频频更换阁臣,在位17年,共用50多位内阁成员,要知道终明一代,内阁成员才160多位,致有“崇祯五十相”的笑话。此外,前文提到的派宦官“监军”也是对武将的不信任,试想一个宦官去指导将军打仗,将军会服气吗?这显然给军队与皇权之间埋下了离心离德的祸根。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二是赏罚颠倒,杀戮成性。崇祯帝对于部下是该赏不赏、该罚不罚。他对将领的功过不加以分析,单单以“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为标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敢替他卖命,于是大多数将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百般掩饰战绩,这使得大明的战场形势江河日下。

袁崇焕是明末名将,虽然其有过,但崇祯帝不该在当时自毁长城,《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 崇祯 )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据统计,在崇祯统治的十七年间,共诛杀辅臣二人、尚书四人、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帝自即位以来,诛总督七人,崇俭及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也”。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三是自作英明,诿过于臣。很多事情本来是崇祯自己做的决定,一旦出了问题,他便将责任推卸给臣下。明明是他自己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议和,因行事不密,满朝皆知,于是陈新甲遭到了弹劾。崇祯帝不但不自己揽责,反而将责任全部推卸给陈新甲,最后杀了陈新甲“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 斩”。

由以上可以看出,崇祯帝在大政方针上面确实有很大的失误。

为何得到好名声

崇祯帝为何落得一个好名声?我想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来说,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个国家,儒家重名的特点在崇祯帝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崇祯帝确实也是“邀誉专家”,突出“事例”体现在不断的下“罪己诏”。光崇祯十七年就下过四次,从历 史上看,下“罪己诏”虽有可能挽回民心,但实属不得已之举,而崇祯帝却拿它为自己 “捞分 ”。一而再,再而三的下“罪己诏”,却不采取任何实际措施,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但不断地下“罪己诏”确实为他迎来了“知道认错”的好名声。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谈谈崇祯帝的“君非甚暗”

客观来说,其一是崇祯帝在铲除魏忠贤集团后,为东林党出了一口恶气,而东林党及其同情者长期活跃在明清之际的政治舞台上,这些人大多对崇祯帝持有同情态度,这些士大夫的声音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二清朝统治者借对崇祯的赞扬来拉拢明朝官员,例如康熙皇帝,他将铲除权臣鳌拜比作崇祯帝铲除魏忠贤。其三笔者认为是民族情绪的感染力,当时人们把对清政权的敌意,化为了对崇祯帝的怀恋,为崇祯帝亡国感到惋惜,民间时不时的有“反清复明”的声音。

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帝却得到了一个好的名声。

结语

崇祯帝不是一个政治能力很强的皇帝,他缺乏沉稳、坚毅的品格以及高超的政治手段。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志大才疏式的人物。最后,在指出崇祯帝错误的同时,他仍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勤于政事,生活俭朴,不玩物、不丧志,更不沉溺于酒色,这些对于一个亡国之君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明史》

《国榷》

《春明梦余录》

《剑桥中国明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