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導語

1938年,隨著戰事的逼近,為了防止各個城市的物資被日方利用,本著“玉石俱焚”的態度,國民黨當局實行了焦土政策,也是在此時,擁有悠久歷史的長沙被焚燒,數萬居民受災,90%的房屋被毀。大火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史稱“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的歷史背景

1938年 夏 天,日 寇 以 強 大的兵 力進攻武漢3鎮,我方從長期持久的戰略考慮,便開始將抗日部隊有計劃地後撤,以求保全大部分的兵力。同年10月,窮兇極惡的日軍佔領了湖北省會武漢。

11月9日日軍氣勢旺盛,攻陷了湖南嶽陽,繼續向南推進至岳陽新牆河北岸,至此湘北門戶洞開。長沙距岳陽不過130公里,這樣一來,原本是抗戰大後方的長沙,被推到了抗戰第一線。

省會長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謠傳敵人即將進攻長沙,聚集在長沙的各軍政機關紛紛撤退。戰爭的恐怖和陰影,將這座城市完全籠罩。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蔣介石與張治中

1938年11月初,擔任國民黨 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長沙召開了一次大型的軍事會議,出席的軍政大員有何應欽、何成浚等30多人,還有長沙警備司令酆悌參加。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時,蔣介石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燬,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對於焚城阻敵的辦法,張治中雖曾提出過異議,但蔣介石的命令張是不敢不執行的。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準備完畢,我來檢閱”。而且張治中明確下達指令:“須在我軍自汨羅撤退後,再下令開始行動。開始行動時,必須先發空襲警報,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緊急警報時,開始行動”。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張治中批示

張治中看到蔣介石發來的密令,心裡很是著急,立即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兩人下午4時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計劃”,併成立了“破壞長沙指揮部”,並且將放火的中心地點則選定為天心閣。張治中看到酆悌和徐權的計劃,毫不猶豫地批准了,並且指示了12個字:“謹慎從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不過事情發展可沒有他們想象的順利,自從日軍佔領了武漢之後,日方間諜、漢奸等就開始大肆活動,散播謠言,這樣就導致了長沙市民的惶恐與不安,即使長沙政府開始實行安民政策,但是以下幾點還是導致了市區的混亂:

1.湖南省政府遷往邵陽寶慶,設立行署並公開委派各個單位人員。在省政府的辦公樓面前放置了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裹,甚至狼藉,落葉遍地,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通訊設備都被隨意拋擲街頭,這讓老百姓看到了自然會感覺驚恐。

2.長沙以東戰爭激烈,前方退下的數以千計的傷病員,因此後方醫院已經是人滿為患,很多傷病員直接就是臥倒在長沙的街頭,呻吟呼號,這讓本來就很名敏感的市民看見了誤以為前方很快就是失守。

3.大本營的第三廳抗日宣傳隊,在市內張貼日語的標語,本意是想等日軍進來長沙後瓦解其士氣,沒想到市民由於不認識日文,反而認為是日軍已經進城,公開貼出告示,此舉讓很多長沙市民開始舉家外逃。

4.省會機關,學校,工商業等單位同時疏散,由於人流巨大,形成一股集體大逃亡的氣勢,自此,長沙市民的心裡防線被逐一攻破,疑慮重重。

“焚城計劃”部署後,張治中原計劃準備利用孫中山的誕辰日舉行火炬遊行,以安撫長沙民眾對戰局的恐慌情緒。第二,張治中接到了蔣委員長的電令,如果長沙失陷,應當焚城,為慎重起見,張治中對挑選焚城指揮官進行了精心的安排。第三,警備司令酆悌明告警備團長徐昆,不得擅自焚城,應以放警報或奉張治中主席的命令,酆悌反覆強調,只是焚城準備,並非實施。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大火前的長沙市區

徐昆指揮失慎釀大禍

11月12日晚10時,徐昆向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領汽油,夜裡12時,100多個縱火班攜帶汽油、煤油進入準備位置,使得整個長沙變成了一個隨時可點燃的“汽油庫”,此時距離張治中檢閱的時間還有4個小時,縱火隊員都在焦灼地等待。

當日夜晚,日軍進犯岳陽以南,離長沙還有125公里的新牆河。按理說,還有100多公里,完全有疏散的可能,但是國民黨電譯員由於粗心大意,竟然將新牆河的“牆”字遺漏了,譯成了“日軍向新河進犯”。偏偏長沙市範圍內還真有新河這個地方,它離長沙市區只有6公里。

根據當時制定的計劃,焦土政策規定當日軍進犯至長沙市郊15公里以內即啟東焚城計劃。一時間日軍即將破城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慌亂中南門外幾處失火,由於撲救不及時,不到十五分鐘,南門外又有三處地點失火。當時南門由徐昆值守,司令部參謀長許權立即電聯詢問為何著火,回答是當時團部只有幾位通信兵駐守,徐昆已不知去向。許權隨後電聯省會警察局長文仲孚,要求他派消防隊去參加滅火,文仲孚竟答消防隊早已撤走,城中已無消防力量。

由於南門已經失火,警備司令部以為這是焚城信號,紛紛往建築物上倒上汽油點燃。很快,13日凌晨2時許,一場大火席捲大半長沙城,熊熊大火燃燒五天之久, “雖遠在數十里外,而光可燭人,猶如咫尺,火焰之烈,可以想見。”其“火勢之大,實為本世紀來未有也。” 因 12 日的電文代碼韻目為“文”,大火發生在深夜,故稱“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警備司令酆悌

文夕大火的後果及影響

由於城中百姓並不知政府早已安排了焚城計劃,並且沒有人通知老百姓撤離,很多百姓都在睡夢之中,根本來不及反應。長沙自西漢建城以來,延續千年,其城市建設、物質財富、文化成就均為全省之冠,更是有無數的瑰寶。

一、人員及文物損失

在混亂之中,逃命的百姓摔倒了被人群活活踩死,有些人被瘋狂的汽車碾壓,有些甚至連家門都來不及逃出就被燒死。當時有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因為逃不出家門,索性就躲進水缸裡避火,雙雙被活活地煮死;30多名餘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還發生嚴重的踩踏事故。

大火蔓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他們急忙撤離,隨身僅帶了機要文件和一臺老式收發報機,兩人脫險後互相對視發現眉毛都燒掉了。第二天周恩來在寫給妻子鄧穎超的信中,這樣描述了當時的情形:“昨夜長沙火起,全城一炬,倉促出火城,衣被盡失,步行二十餘里,始遇卡車轉來湘潭”

。由此可見,當時的情形是十分嚴峻的,好在周恩來吉人天相,自此躲過一劫,不然我們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總理。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周恩來與葉劍英

文人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他在《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髮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滅。據事後統計,據國民黨湖南省政府統計室編印的《湖南省抗戰損失統計》估計,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於抗戰勝利後的1.7萬億元。據國民黨當局公佈的數字,直接死於火災的有3000餘人。長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燬。這座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古城幾乎所有的地面文物全部被焚燬,始建於明代末期的軍事重地天心閣被大火燒得蕩然無存。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大火後長沙成為一片廢墟

二、長沙商業損失

歷史上長沙素為湖湘地區政治、文化中心,亦是省內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消費城市,乾隆時期的《長沙府志》就曾記載長沙商業的繁榮景象:

“北客西陝,其貨氈皮之屬,南客蘇杭,其貨綾羅古玩之屬,繁華壟斷,由南關內王府坪至西門坡子街為極盛”。

抗日戰爭開始後,長沙作為後方物資流轉地,一時萬商雲集,人口激增,本地與外地百貨商在長沙競相開店,一些大商號批銷業務日營業額在百萬元以上,是為長沙百貨業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文夕大火”中,損失最大的是民房、商店、工廠、機關、學校、醫院、倉庫等房屋建築,其中民房和商店被毀最多,此外還有未及轉移的各種設備、器材、資金、貨物等盡皆焚燬殆盡。火前,長沙糧棧和米廠有 190 多家,職工 1800 多人,其中倖免於火的只有 12家半,糧棧和米廠總共被燒掉的稻穀和大米達 200 多萬石。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體哀歌與災難記憶

長沙大火受災示意圖

大火過後,蔣方開始追責

大火熄滅後,日軍並沒有緊接著進攻長沙,文夕大火的消息傳到日軍後,日方曾派出飛機到長沙上空拍照,並且大加渲染進行宣傳,極盡奚落挖苦之能事。

大火發生後,酆悌面對慘不忍睹的長沙大火,無比內疚,恨不得自殺以謝民眾,他在11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

巡視被災區域,頹桓敗礫,火焰未盡,難民傷兵,呼天搶地,目不忍觀。餘出 15 元以濟難民。然餘方寸實痛苦萬分,恨不能自殺,以盡良心之自裁耳。

文夕大火的真相曝光後,激起了群眾的強烈憤慨,此事重大,為了平息民憤,11月16日,蔣介石連忙趕到長沙,下令速捕首事有關人員,並限兩天內結案。11月18日的審判結果,原本是酆悌處有期徒刑10年,徐昆、文重孚二人各判7年,但蔣介石的批示為:“瀆職殃民,一律槍決,張治中撤職。”

20日,高等軍法會審,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辱職殃民,誤信謠言,驚慌躁切,罪無可逭”,文重孚“未奉命令,放棄職守”,處以死刑。保安處處長徐權“驚慌失措,搖動人心”,撤職查辦。長沙市長席楚霖“疏於防範”,免職留任。長沙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石國基、參謀處長許權在逃,予以通緝。其後石國基賦閒鄉居,許權在重慶被判無期徒刑。

20日下午,酆悌、徐昆和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三人,在南門口外侯家塘刑場被槍決。

蔣介石為何要將酆悌等人處死呢?原因有二:

其一,文夕大火之慘烈,民情極憤,蔣介石需要平息民眾對長沙大火的指控。

其二,蔣介石需要平息國民黨體制內外的巨大壓力。長沙大火激起了國民黨體制內外諸多人不滿。國民黨體制內的汪精衛、孔祥熙、于右任等人均表不滿。

結語

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寇發動了四次長沙會戰,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雖在前三次會戰都獲得勝利並重創日軍,但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文夕大火”對長沙城市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有著數千年文明積累創造的古城一夜之間墮入赤貧,其範圍之廣、犧牲之烈、損失之巨,實屬罕見。大火前呈現良好上升態勢的長沙商業經此浩劫,商店盡毀,工商業者流失,商業管理機構、制度陷入癱瘓,市場萎縮,商業老店、名店退出市場,最終步入停滯,及至抗戰結束後方始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