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导语

1938年,随着战事的逼近,为了防止各个城市的物资被日方利用,本着“玉石俱焚”的态度,国民党当局实行了焦土政策,也是在此时,拥有悠久历史的长沙被焚烧,数万居民受灾,90%的房屋被毁。大火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史称“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的历史背景

1938年 夏 天,日 寇 以 强 大的兵 力进攻武汉3镇,我方从长期持久的战略考虑,便开始将抗日部队有计划地后撤,以求保全大部分的兵力。同年10月,穷凶极恶的日军占领了湖北省会武汉。

11月9日日军气势旺盛,攻陷了湖南岳阳,继续向南推进至岳阳新墙河北岸,至此湘北门户洞开。长沙距岳阳不过130公里,这样一来,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

省会长沙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谣传敌人即将进攻长沙,聚集在长沙的各军政机关纷纷撤退。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蒋介石与张治中

1938年11月初,担任国民党 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长沙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军事会议,出席的军政大员有何应钦、何成浚等30多人,还有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参加。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时,蒋介石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对于焚城阻敌的办法,张治中虽曾提出过异议,但蒋介石的命令张是不敢不执行的。张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而且张治中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张治中批示

张治中看到蒋介石发来的密令,心里很是着急,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并成立了“破坏长沙指挥部”,并且将放火的中心地点则选定为天心阁。张治中看到酆悌和徐权的计划,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并且指示了12个字:“谨慎从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不过事情发展可没有他们想象的顺利,自从日军占领了武汉之后,日方间谍、汉奸等就开始大肆活动,散播谣言,这样就导致了长沙市民的惶恐与不安,即使长沙政府开始实行安民政策,但是以下几点还是导致了市区的混乱:

1.湖南省政府迁往邵阳宝庆,设立行署并公开委派各个单位人员。在省政府的办公楼面前放置了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裹,甚至狼藉,落叶遍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通讯设备都被随意抛掷街头,这让老百姓看到了自然会感觉惊恐。

2.长沙以东战争激烈,前方退下的数以千计的伤病员,因此后方医院已经是人满为患,很多伤病员直接就是卧倒在长沙的街头,呻吟呼号,这让本来就很名敏感的市民看见了误以为前方很快就是失守。

3.大本营的第三厅抗日宣传队,在市内张贴日语的标语,本意是想等日军进来长沙后瓦解其士气,没想到市民由于不认识日文,反而认为是日军已经进城,公开贴出告示,此举让很多长沙市民开始举家外逃。

4.省会机关,学校,工商业等单位同时疏散,由于人流巨大,形成一股集体大逃亡的气势,自此,长沙市民的心里防线被逐一攻破,疑虑重重。

“焚城计划”部署后,张治中原计划准备利用孙中山的诞辰日举行火炬游行,以安抚长沙民众对战局的恐慌情绪。第二,张治中接到了蒋委员长的电令,如果长沙失陷,应当焚城,为慎重起见,张治中对挑选焚城指挥官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第三,警备司令酆悌明告警备团长徐昆,不得擅自焚城,应以放警报或奉张治中主席的命令,酆悌反复强调,只是焚城准备,并非实施。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大火前的长沙市区

徐昆指挥失慎酿大祸

11月12日晚10时,徐昆向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许权领汽油,夜里12时,100多个纵火班携带汽油、煤油进入准备位置,使得整个长沙变成了一个随时可点燃的“汽油库”,此时距离张治中检阅的时间还有4个小时,纵火队员都在焦灼地等待。

当日夜晚,日军进犯岳阳以南,离长沙还有125公里的新墙河。按理说,还有100多公里,完全有疏散的可能,但是国民党电译员由于粗心大意,竟然将新墙河的“墙”字遗漏了,译成了“日军向新河进犯”。偏偏长沙市范围内还真有新河这个地方,它离长沙市区只有6公里。

根据当时制定的计划,焦土政策规定当日军进犯至长沙市郊15公里以内即启东焚城计划。一时间日军即将破城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慌乱中南门外几处失火,由于扑救不及时,不到十五分钟,南门外又有三处地点失火。当时南门由徐昆值守,司令部参谋长许权立即电联询问为何着火,回答是当时团部只有几位通信兵驻守,徐昆已不知去向。许权随后电联省会警察局长文仲孚,要求他派消防队去参加灭火,文仲孚竟答消防队早已撤走,城中已无消防力量。

由于南门已经失火,警备司令部以为这是焚城信号,纷纷往建筑物上倒上汽油点燃。很快,13日凌晨2时许,一场大火席卷大半长沙城,熊熊大火燃烧五天之久, “虽远在数十里外,而光可烛人,犹如咫尺,火焰之烈,可以想见。”其“火势之大,实为本世纪来未有也。” 因 12 日的电文代码韵目为“文”,大火发生在深夜,故称“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警备司令酆悌

文夕大火的后果及影响

由于城中百姓并不知政府早已安排了焚城计划,并且没有人通知老百姓撤离,很多百姓都在睡梦之中,根本来不及反应。长沙自西汉建城以来,延续千年,其城市建设、物质财富、文化成就均为全省之冠,更是有无数的瑰宝。

一、人员及文物损失

在混乱之中,逃命的百姓摔倒了被人群活活踩死,有些人被疯狂的汽车碾压,有些甚至连家门都来不及逃出就被烧死。当时有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因为逃不出家门,索性就躲进水缸里避火,双双被活活地煮死;30多名余太华金号员工躲进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无数市民争相逃命,在长沙城的湘江渡口还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

大火蔓延时,周恩来和叶剑英都在长沙,他们急忙撤离,随身仅带了机要文件和一台老式收发报机,两人脱险后互相对视发现眉毛都烧掉了。第二天周恩来在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昨夜长沙火起,全城一炬,仓促出火城,衣被尽失,步行二十余里,始遇卡车转来湘潭”

。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形是十分严峻的,好在周恩来吉人天相,自此躲过一劫,不然我们就少了一位伟大的总理。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周恩来与叶剑英

文人郭沫若当时也在长沙亲历了大火。他在《郭沫若传》中对情景进行了描述:“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绝叫,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

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灭。据事后统计,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据国民党当局公布的数字,直接死于火灾的有3000余人。长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这座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几乎所有的地面文物全部被焚毁,始建于明代末期的军事重地天心阁被大火烧得荡然无存。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大火后长沙成为一片废墟

二、长沙商业损失

历史上长沙素为湖湘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亦是省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消费城市,乾隆时期的《长沙府志》就曾记载长沙商业的繁荣景象:

“北客西陕,其货毡皮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内王府坪至西门坡子街为极盛”。

抗日战争开始后,长沙作为后方物资流转地,一时万商云集,人口激增,本地与外地百货商在长沙竞相开店,一些大商号批销业务日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是为长沙百货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文夕大火”中,损失最大的是民房、商店、工厂、机关、学校、医院、仓库等房屋建筑,其中民房和商店被毁最多,此外还有未及转移的各种设备、器材、资金、货物等尽皆焚毁殆尽。火前,长沙粮栈和米厂有 190 多家,职工 1800 多人,其中幸免于火的只有 12家半,粮栈和米厂总共被烧掉的稻谷和大米达 200 多万石。

文夕大火:文人的集体哀歌与灾难记忆

长沙大火受灾示意图

大火过后,蒋方开始追责

大火熄灭后,日军并没有紧接着进攻长沙,文夕大火的消息传到日军后,日方曾派出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并且大加渲染进行宣传,极尽奚落挖苦之能事。

大火发生后,酆悌面对惨不忍睹的长沙大火,无比内疚,恨不得自杀以谢民众,他在11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

巡视被灾区域,颓桓败砾,火焰未尽,难民伤兵,呼天抢地,目不忍观。余出 15 元以济难民。然余方寸实痛苦万分,恨不能自杀,以尽良心之自裁耳。

文夕大火的真相曝光后,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此事重大,为了平息民愤,11月16日,蒋介石连忙赶到长沙,下令速捕首事有关人员,并限两天内结案。11月18日的审判结果,原本是酆悌处有期徒刑10年,徐昆、文重孚二人各判7年,但蒋介石的批示为:“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张治中撤职。”

20日,高等军法会审,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辱职殃民,误信谣言,惊慌躁切,罪无可逭”,文重孚“未奉命令,放弃职守”,处以死刑。保安处处长徐权“惊慌失措,摇动人心”,撤职查办。长沙市长席楚霖“疏于防范”,免职留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国基、参谋处长许权在逃,予以通缉。其后石国基赋闲乡居,许权在重庆被判无期徒刑。

20日下午,酆悌、徐昆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在南门口外侯家塘刑场被枪决。

蒋介石为何要将酆悌等人处死呢?原因有二:

其一,文夕大火之惨烈,民情极愤,蒋介石需要平息民众对长沙大火的指控。

其二,蒋介石需要平息国民党体制内外的巨大压力。长沙大火激起了国民党体制内外诸多人不满。国民党体制内的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等人均表不满。

结语

从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寇发动了四次长沙会战,轰炸长沙100多次。国军虽在前三次会战都获得胜利并重创日军,但在“文夕大火”中损毁严重的长沙成为了一片废墟。

文夕大火”对长沙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着数千年文明积累创造的古城一夜之间堕入赤贫,其范围之广、牺牲之烈、损失之巨,实属罕见。大火前呈现良好上升态势的长沙商业经此浩劫,商店尽毁,工商业者流失,商业管理机构、制度陷入瘫痪,市场萎缩,商业老店、名店退出市场,最终步入停滞,及至抗战结束后方始恢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