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一個沉重的話題: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和03年SARS不一樣的是,這次2019-nCoV開始在全球出現大爆發,這和我們之前設想的劇情有點不太一樣。我們本以為疫情就是個一次性衝擊,2-3月在國內爆發,4-5月積極抗疫,到6月基本結束戰鬥,之後就可以恢復生產,消費和投資也可以起來。對經濟,對企業的衝擊是暫時,然後就是春暖花開,蝴蝶自來。

但現在歐美鬧起來了,而且看樣子還有點兒控制不住,我們在考慮經濟基本面的時候就必須加上外圍的擾動,想想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這個病毒會和人類長期共存嗎?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會有多大,會引爆下一次經濟或金融危機嗎?

從2008年次貸危機後,歐美日就實行了長期的貨幣寬鬆政策,歐日更是直接搞起了負利率,財政負擔很重,但經濟表現一直萎靡。美國的情況要好一些,中途甚至加了幾次息,但現在的利率水平也在低位,企業和政府的債務水平不低。

現在有個好的現象是,全球通脹還沒有抬頭,表明貨幣政策還有稍許寬鬆的空間,但這種情況是有點兒奇怪的,降息的空間已經很小了,只能依靠央行印錢直接進場購買資產,給經濟繼續注入流動性,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但是副作用也很明顯,就是政府的債務率不斷提高,據統計,發達經濟體的政府部門槓桿率已經超過了100%。什麼概念?也就是說,現在如果有一個國家,它一年的GDP是一萬億美元,那麼它的政府也借了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待還,它還想繼續借,繼續加槓桿,而且大家都相信政府的債肯定是可以還上的,問題是,可能嗎?這不就是龐氏騙局的政府版嗎?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這套邏輯脫離了傳統的宏觀經濟運行框架,而危機也總會以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最終的結局,無一例外會帶來惡性通脹,貨幣貶值。如果匯率貶值到一半兒,那麼債務的一半就消失了,結局是全民買單。

這裡解釋一下宏觀槓桿率這個指標的重要性,它反應了經濟的總體債務水平,是用政府/居民/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除以各國的GDP,把它們加起來就是總槓桿率。因為GDP衡量的是產出水平,如果把國家比做一個人,GDP就是他賺的工資,如果一個人積累的債務過高,那麼還債就會越來越困難,有時候債務過高,甚至連利息也還不上了,那就會出現實質性的違約,這是要出大問題的。

我國現在的政府部門槓桿率不足40%,市場利率水平也比較高,這是我們應對下一次危機的底氣所在。但我國也有自己的問題,並不是高枕無憂的,比如高房價,比如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槓桿率也很高,好在我們對房價和債務的掌控能力較強,可以緩緩再說。

全球比爛的時代,我國暫時還不是最爛的那個。

我們看看危機出現的幾個必備要素:經濟衰退、高債務水平、高資產價格,現在湊齊了幾個?


1、經濟的問題

大部分重要經濟體在一季度陷入衰退,已經不是可能,而是一種既成事實了。

除了少數像印度、越南這樣的受疫情影響小的國家外,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無一倖免。疫情會打擊人民投資和消費的信心,會打擊人口的流動,會打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越南這樣的國家暫時問題不大,但工業生產所需的零部件很多都來自中日韓,不受影響也是不可能的。隨著疫情的發展,全球的旅遊、餐飲、交運、航空、酒店、娛樂等第三產業,短期將處在一種停滯狀態,有些本來現金流就很差的企業,要開始破產清算了。這會進一步加劇恐慌,引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抽貸斷貸行為。

美國、英國等在迫不及待的降息,也許海面下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冰山。


2、美國的債務問題。

歐洲和日本的問題,我都懶得談,他們的經濟和金融體系裡裡外外都透著一股"脆弱"的味道。

這裡重點說說文明燈塔,人類之光美利堅的問題。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先看這張圖,2008年的次貸危機,美國居民過度加槓桿,爆炒房地產,之後房價崩盤是危機的首要導火索,圖中紅線就是居民槓桿率。可以看出,08年後,居民槓桿去得差不多了,現在只有75%,不算太高。

但問題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兒。

企業(藍線)和政府(綠線)的槓桿率起來了,分別達到75%和98%的高水平。美國政府債的問題自不必說,一直在推行減稅政策,擴大財政赤字。簡言之,沒有創收,但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未來的債務率一定會越推越高。

但這裡企業的債務是怎麼回事兒?

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向市場合計注入了4萬億美元的流動性,這些債務創造了更多的GDP,但企業們卻沒有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裡直接引用天風證券宋雪濤分析師的研究,他對宏觀的理解比我專業的多:美國企業負債的高水平,伴隨的是負債質量的下降,目前美國企業債的投資級債券(BBB級以上)比例已經降至77%的低水平,而且就是這些投資級債券裡,最低評級的BBB級佔比超過了60%,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這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後面我們會看到,這些企業借債都幹了什麼。

宋雪濤分析師還定義了一個叫"殭屍上市企業"的概念,代表EBITTDA與信息比率低於1的5億美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殭屍企業的數量達到了8%的高比例,表明企業利潤對債務的覆蓋能力堪憂。其中,中小企業的債務風險甚至超過了08年次貸危機前的水平,拉塞爾2000指數(中小企業指數)的虧損企業比例達到36.5%,和08-09年一樣高。美國企業的總利潤停留在2014年,而總利潤佔GDP的比例停留在2005年,但是美股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大家也都清楚的。

企業借債來幹什麼了,如果是投入生產,繼續創造更多的利潤還好,但他們主要拿來在一級市場併購,或者在二級市場發放股利,或者直接回購股票了,這可以支撐股價,但進一步推高了美股的高估值。只要股市可以一直漲,這些債就可以還的上,問題是。。。


3、高企的資產價格

現在美股的估值高嗎?

從絕對水平來看,還好。

現在殺了一波估值,標普500的市盈率降低到了20倍的水平,之前可是有高達25倍的。20倍市盈率算泡沫嗎?看起來也不至於。

但不要忘了,一個是有我們前面說的企業借債回購股票的支持,一個是有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再一個是特不靠譜從2018年起的大規模減稅刺激政策,幾種利好因素疊加下經濟經歷了暫時的繁榮,企業利潤才勉強可以維持,使股市的市盈率看起來不那麼高,但是這些東西都有點兒飲鴆止渴的意味,長期來看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們都知道週期股,在景氣週期的頂點,他的市盈率是不靠譜的,這個時候市盈率很低,但市淨率很高,其實是很昂貴的。大盤也一樣,在經濟景氣週期頂點,市盈率是失真的,一旦週期開始掉頭向下呢?馬上就可能出現估值殺。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你見過只漲不跌的股市嗎?美股十年牛市,從時間跨度上來說,也該出現一波像樣的調整了。

還有一個危險因素,是油價的擾動。在2014-2016年間,油價持續探底到30美元以下,當時美國的上百家油氣公司破產。這次油價再次暴跌,如果短期內無法拉起來(很難),劇情是否會再走一次呢?我們看跟蹤美國上市油氣公司的指數XOP: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這個走勢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油價、美股、美債等資產的價格都在劇烈波動,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是否會出現爆倉風險呢?下一個雷曼和貝爾斯登會出現嗎?我不知道。

至少現在美國人自己對這些大金融機構是沒有信心的,我掃了一眼,昔日的明星富國銀行、花旗、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大銀行已經給全部被幹到了淨資產以下。現在我們只能祈禱,美股別崩,不然真的有金融機構會倒下,會引發劇烈的連鎖反應。

所以我現在對美股的評價是,危如累卵,有心思投資美股的朋友,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盲目抄底,可以再等一等。


4、財富效應的反作用

其實要理解美股市場,就把它想象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好了。如果地產崩盤了,中國經濟會怎樣?想想都毛骨悚然。美股對美國的重要性,就好像地產對中國一樣重要。

原因就是"財富效應"。美國家庭的財富,有一半在股市。我們想象一下,一個美國普通人,他可能沒什麼其他積蓄,他的基金賬戶上持有不少股票,退休基金也在投資股市。隨著美股十年牛市的演進,淨值持續增長,他感覺自己越來越有錢,雖然每個月的工資收入依然只能勉強頂得上支出,但他就是敢消費,因為他的財富確實在增長啊。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比如我這樣的小散戶,有時候A股漲了,雖然不會賣掉賺錢的股票去用於消費,但我也會給晚餐加個雞腿兒,改善一下生活,都是一樣的道理。

美國股市指數與居民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呈明顯的正相關關係,若指數暴跌,居民的消費意願會出現大滑坡,進而影響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壓低企業利潤,引爆債務問題。所以之前居民消費的景氣度是順週期的,因為股市一直漲,但如果股市轉熊呢?財富效應的反作用馬上就體現出來了。

我們離下一次金融危機,還有多遠?

這就是特不靠譜同志為什麼對美股那麼緊張的原因,甚至把自己的政治生涯和股市深度捆綁,不惜一切代價託市,就是害怕美股崩盤後,不但可能導致經濟負增長,還可能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在大選年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但是,我們要說但是。

經濟有他自然的規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每隔幾年出現一次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幾乎就是鐵律,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人為的推後危機發生的時間,只會使矛盾積累越來越深,問題越來越多,危機爆發的烈度也會越來越大。

我希望美國不要出事兒,但是現在多了疫情這麼一個外部因素的擾動,這個東西不可控,誰也不知道未來會走向何方。

我分明看到一頭巨大的灰犀牛在向我們奔來,越來越近。


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