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什麼人發財了?為什麼?

楊旻威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經濟危機的產生確實絕大部分的人財富都會縮水,但是有好幾個世界級的富豪卻是在經濟危機中抓住了機會成為世界級的富豪的,甚至是登頂時間首富的位置。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富豪是如何通過危機抓住機會的經歷。

第一、拉美首富卡洛斯·斯利姆

1987年,斯利姆在墨西哥金融危機中大量買入墨西哥的優質資產。以後經濟復甦中迅速積累了鉅額財富。尤其在電芯行業,他幾乎壟斷了墨西哥的電信行業。2011--2012年兩年超越比爾蓋茨,榮登世界首富的位置。

第二、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巴菲特和好幾次成功,都是抓住了在危機中的機會創造大量的財富。

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因為當時的股票市場處於極度狂熱的投機狀態,巴菲特覺得投資分析與決策在股票投資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於是在1969年美國股市牛市來臨之前就早早退出了股市。

1970年美國股市在調整後又迅速反彈,1971年、1972年繼續大幅上漲,巴菲特不為所動,耐心等待觀望,1973年,“漂亮50股”股價大幅下跌,1974年10月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下跌到580點,到年底美國股市大跌26%以上,大盤兩年下跌40%。這個時候,沒人想著再買進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就在市場悲觀失望的時候,巴菲特才重新回到了股市,貪婪地以低價買進,後來不少股票價格上漲,讓巴菲特大賺了一筆。

2008年經濟危機進入尾聲的時候,中國許多優質的資產被錯殺,巴菲特趁機以8港元港元買入比亞迪。比亞迪在前面的行情中,曾經漲到過67港元。不到半年,比亞迪就漲到了77港元。

經濟有周期,資產價格也有周期。利用好週期,在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資產價格暴跌之後買入優質的資產,等經濟復甦資產價格暴漲之後賣出,低買高賣,實現財富的積累,增值。

第三、亞洲首富李嘉誠

在金融危機後經濟低迷,李嘉誠在房價出現暴跌後,大量買入房產。三年過後,經濟復甦,房價出現井噴式暴漲 。隨後李嘉誠,賣出房產高價賣出,賺了很多錢。後來在石油危機中低買高賣,實現財富的有小變大,不斷增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提前降價賣出房產,在亞州金融危機過後不久,從新買回房產,等經濟回暖之後,房價又開始大漲,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

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會。行情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成長、在瘋狂中死亡!就是一個週期中人們心態的變化。


大家好我專注研究上市公司,我的頭條號剛剛開通,對股票、基金金融市場有興趣的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一起交流!歡迎評論、點贊👍、收藏、轉發!


趨勢價投50


有遠見的人,看的遠的人賺錢了,比如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時候,美國房地產市場一片萎靡,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琦先生大量購入房地產,因為那時候美國房價是最低點,他相信美國地產日後一定會漲起來,再看看現在美國地產的價格遠遠高於08年次貸危機時候的價格。也說明這類人群就是會賺錢的人,說白了就是你會賺錢很簡單,你不會賺錢就很難。你學了就會,你不學就不會。[耶][耶][耶]



老陳說財商


要說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什麼人發財?我認為有三類人能發財:1、股市做空的投資者;2、低端消費品的生產廠家;3、手裡有著大量現金的人。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說在經濟危機時“股市做空的投資者”。可能很多讀者對於股市做空並不太瞭解,更多瞭解的就是炒股票。美國作為成熟的金融市場,衍生品也是很多,股票市場不僅僅有著做多,還有著做空,也就是如果股票價格下跌了,做空的投資者能在其中獲得收益。

股市有著“市場經濟晴雨表”之稱,當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股票市場當然也會向下尋底。所以,在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誰做空美股股市,誰就能在其中大賺特賺。

再就是低端消費品的生產廠家。不管是經濟繁榮還是經濟危機,消費品的銷售都是不錯的。但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因為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或者有著種種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低端消費品對比經濟復甦、繁榮階段就會有著明顯增長。而對於生產低端消費品的廠家而言,當然也就能在其中賺錢發財了。

還有就是手裡有著大量現金的人。經濟危機,對於市場的衝擊是大的,特別是貨幣流動性,一些主要資產類的商品價格均會有著下跌,比如房產、股票、商品價格等等。相對比資源資產的價格下跌,而手中又持有大量的現金貨幣,反過來思考,同等資金水平的資金,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較經濟復甦、繁榮階段能購買更多數量的商品。

當然了,在經濟危機的時候,現金在市場中的升值是沒有體現的。這就需要在經濟危機合理的價格位置,投資市場更有潛力的核心價值的“商品”,比如股票、房產、資源等。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階段,終究會過去的,而當市場重新回到經濟復甦、繁榮階段的時候,手中具有市場核心價值的股票、房產價格也就會回暖。雖然不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賺錢,但能在之後的時間裡能大賺特賺。


厚金說


有一部電影可以推薦大家去看,叫做大空頭。這部電影就是講2008年次貸危機時,有一些人看到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危機並且付諸實施,堅定的做空美國房地產市場。從而讓自己獲得鉅額的收入。

對於金融市場來說,機會無處不在,即使是人人自危的經濟危機,也是擁有很多機會的。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有些人擁有敏銳嗅覺,總是能夠在危機中發現機會。

但是當危機沒有來臨時,這些人可能被他人看做是“瘋子、神經病”。

而事實情況是,當市場觀點都趨同的時候意味著就再也沒有新的資金進場了,那就無法支撐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到了這個時候,資產價格就可能會下跌甚至泡沫破裂。

雖然泡沫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很難識別出來,但聰明人會在市場走勢中嗅出危機的味道。

大家都追求能夠泯於眾生,希望眾人皆醉我獨醒,保持清醒的頭腦,但是識別關鍵問題和矛盾才能笑到最後。

那麼誰能夠識別出這些關鍵問題、關鍵矛盾,誰就能從危機中撿到錢。

但是我想要說的是在經濟危機中獲利猶如火中取栗。一不小心就賠了傾家蕩產。雖然有人成功了,有人成了億萬富翁,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火中取栗的方式並不可取,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熟悉的市場中賺錢。



莫水宏觀經濟


金融危機像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魔咒,每隔一個階段就會上演一次。它來臨的時候,房價腰斬、股市崩盤、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債臺高築。它如夢魘一般摧毀著一切,大到國家經濟,小到個人資產。凡是經歷過的人,都不願再提及,不願再想起。

美國—金融危機引發全民焦慮

1929年10月的一天,美股突然暴跌,當天狂跌12.8%,近一週的交易日,股指就跌去了40%。自此拉開了美國大蕭條的序幕。股市的災難只是其中之一,13萬家工廠倒閉,工業產值下降了80%以上,5000多家銀行倒閉,擠兌人潮引發了社會動盪,GDP下降50%之多,失業率高達25%

舉個例子,當時有一家公司招聘,僅十幾個名額能引發幾千人前來面試,即便是一個給紐約百貨公司開電梯的崗位,都有名牌大學畢業生去爭搶。因為失業而百無聊賴的民眾常常湧入公共圖書館。數據顯示,從1929年大蕭條以來,新增借閱人達到200萬以上,圖書流通率也接近翻倍。其實不難理解,對於失業人士來說,公共圖書館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不僅可以坐在溫暖明亮的環境裡休息,還能用書本的知識來填補失業所帶來的焦慮。

日本—金融危機導致社會低慾望

90年代出,日本開始了經濟泡沫破裂後的“失落的十年”。導致日本的80後,從懂事以來就經歷著全社會的低慾望狀態。因為經濟低迷,人們通過奮鬥也無法改變命運,所以,即便是社會的奮鬥主力——年輕人,也開始對周遭的一切失去興趣,沒有炒房的慾望,沒有結婚的慾望,沒有生育的慾望,沒有購物的慾望。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也為了自己更加輕鬆的生活,日本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自然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直線下滑,新生兒出生率屢創新低。

而政府無論如何刺激消費,銀行信貸利率如何降低,人們也不願意貸款買房,不願意貸款消費,不願意承擔揹負債務的風險。

更加年輕一代的日本人,看著父母辛苦勞作生活也不過如此,就更加不願意成家結婚,提不起購物的興趣。在東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裡,85%的年輕人會選擇租房結婚,而買車的年輕人只有5%,在這個低慾望的國家裡,滿街的奢侈品成了擺設,無人問津。

由美國和日本的經歷不難看出,經濟危機的確很可怕,它的力量巨大,大到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財富短時間內消失殆盡,也可以讓一個富豪一夜之間變成窮人。但萬事皆有兩面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危機本就是相關聯的,危中有機,臨危不亂,才能把握先機。

因此,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一個國家命運的轉折點,每一次大蕭條時代都在給有遠見的人佈局的機會,正應了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絕望,在別人絕望的時候貪婪。經濟危機後的大蕭條時期,也會有其創富造富的方式,只是需要一雙霧裡看花的眼睛才能發現。

危機時期企業的機會

首先,是進入行業的好機會。

大蕭條時期,很多企業都會縮減開支,暫停擴張準備過冬。這樣一來,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會變得非常小心謹慎,生怕產生不必要的開支,為企業活過寒冬增加負擔。

但這樣的行徑會使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大降低,整個行業競爭也就顯得不那麼激烈,對於很多想進入市場的企業,這豈不是最好的時機麼?

其次,是品牌傳播的好機會。

大蕭條時期,企業首先削減的一定是傳播費用。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廣告和紛繁雜亂的聲音都充斥在用戶的身邊,即便在品牌傳播上投入再多的錢,都一定會有人比你的聲音更響,勢頭更大。

但如果市場突然變得安靜,如果保持之前的投入所營造的效果和激起的水花,就會遠遠大於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因此,蕭條時期反而是做品牌傳播的好時機。

再次,是發佈新品的好機會。

蕭條期來臨,很多企業都會變得保守,因為不確定短期市場狀況會不會好轉,以及什麼時候好轉,因此會但其實,對於平時習慣受到“轟炸”式推銷的用戶來說,突然看不到新產品售賣,沒人圍著他們推銷,時間久了必然會不習慣。這個時候一旦有企業發佈新品,勢必會引起比往常更大的轟動,因為人的本質是喜新厭舊的,遵循這個規律,在市場冷清的時候發佈新品,往往能劍走偏鋒,獲得更多關注。

最後,是通過增值服務搶佔市場的好機會。

蕭條時代來臨,大部分企業都會減少增值服務,令用戶感到不滿意。舉個例子,郵政快遞業務以速度慢、服務差著稱,而以順豐為首的快遞企業橫空出世,不僅速度快、服務好,還推出了一系列增值服務,很快搶佔了市場份額。

大蕭條時期投資者的機會

經濟大蕭條時,政府為了挽救經濟,往往會加足馬力開啟印鈔機,以印鈔票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比如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往往會帶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通貨膨脹。通脹是一種轉移財富的方式,往往會使得窮人更窮,因為他們手裡的現金有限,更缺乏對金融資產的投資能力和管理能力,只能坐視資產持續貶值。

因此在大蕭條時期,投資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經濟學著名理論——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就曾經給出過這樣的建議,經濟過熱期——應以商品為王,股票次之;經濟滯脹期——應以現金為王,商品次之;經濟衰退期——應以債券為王,現金次之;經濟復甦期——應以股票為王,債券次之。總結來說就是,經濟由滯漲轉為衰退時,現金是優質資產,應該以持有現金為主,而從衰退到復甦期,股票就是最佳的持有資產了。這是因為,在美林時鐘裡,經濟衰退後的下一個週期,絕大部分資產將流向股市,大部分持有現金的投資者會選擇在股市中抄底而去獲得超額收益。樓市等其他資產也是同理,都可以在衰退期買入,靜待復甦期的到來。

而除了在股市抄底之外,在大蕭條時期如果能進行合理的股權投資,逢低買入有潛力的,有發展的公司,待市場環境轉好之後,回報也是十分可觀的。1994年,墨西哥經濟危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縮減在墨西哥的投資,只有可口可樂恰恰相反,趁此機會增加墨西哥的投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場份額。而股神巴菲特也正是看中的可口可樂的潛力,15年來不斷增持,最終獲得了681%的回報。

由此可見,無論是作為企業,還是作為投資者,都需要懷有逆向思維,且永遠抱有信心,能夠在別人絕望的時候看到希望,且敢於出手,終能成就一番大業,而一味的害怕蕭條,膽小如鼠,只求平安過冬的人,很可能就錯失了創造財富的最佳時機。

最後感謝公司提供的晚飯!!


乾隆杭漂日記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經濟危機是經濟體的一次自我修復和調節,是一場治病療傷的過程,同樣也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人破產,也有人財富倍增。


經濟危機的表現一般有如下幾種:

1、失業率激增;

2、股市、樓市、債市、匯市部分或全部下跌;

3、企業紛紛破產倒閉;

4、消費銳減,商品積壓;

5、社會矛盾激化,治安變差;

6、通貨膨脹,生活必需品價格暴漲;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什麼人能發財:

1、買空賣空的人,在股市暴跌中盈利;

2、持有大量現金並收購了大量優質資產的人;

3、種土豆的人能發財,因為便宜,既能當菜,又能當飯;

4、做職業技能培訓的人能賺錢,教給人真正的本領,好重新就業;

5、掌握資源分配的人能賺錢,可以不用幹事,動動手指就能獲得豐厚回報;

6、發現需求併成功創業的人能發財;


社會財富分配是不均衡的,當達到一定極限時就會引發危機,蒸發掉一部分財富,也讓一些富人從山頂降下來一些。對於高負債的富人來說,一場危機可能從富裕走向破產。對於持有現金更多的富人來說,經濟危機帶來更多的財富機會。


人不可能一直不生病,經濟體同樣難以避免遭遇危機。社會結構越健全穩定,危機的影響就越小。不管怎麼說,縮小貧富差距,分配儘量公平,就能離危機更遠一些。


財智成功


在美國經濟危機時,有幾個發財的空間,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敢,或者條件不允許。

第一,若是資本市場,可以在資本市場建立空單,高位賣出,待價格跌落後,在低位買入,這個利潤空間是極大的(美國的股票市場也有槓桿的存在)。

第二,若是在實體經濟上,生產的物品一定要廉價,一定要物美,以降低人們的支出,才會有較好的市場規模和產品歡迎度。

第三,若是從行業選擇上,儘量接地氣和低成本高流量嗯行業,採取薄利多銷的邏輯。

第四,若是從集團層面考慮,若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考慮低價收購(控股)有大量客戶或者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從而擴大危機過後的生產經營。

注意,經濟危機大多是人們事後觀察得到的結論,能夠在當時或者事先預料到是很難的,能夠認清形式,才能從戰略上做出改變。


九大雜燴


有準備的人,幸運的人和反應迅速的人,無時無刻想著改變社會的人

無論何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認知的廣度深度大於財富的人。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芒格和巴菲先生特手握1200億美元,等待市場先生犯錯,買入績優股。

李嘉誠先生提前3到5年出售香港及國內地產,敬畏市場,降低負債,加速轉型,成功上岸,都是得道之人。

市場反應迅速的投機投資者,如索羅斯先生,相信自己的判斷,敢於下重注把握機會。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幸運的人。03年非典,淘寶網店迅速擴張,馬雲先生站上時代浪頭。

比爾蓋茨先生,馬雲先生,馬斯克先生,等無數敢於創新,打破舊有認知,努力改變世界,引領世界潮流的人。








投資會客廳


要說外國經濟危機的時候,什麼人發財?我認為有三類人能發財:1、股市做空的投資者;2、低端消費品的生產廠家;3、手裡有著大量現金的人。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說在經濟危機時“股市做空的投資者”。可能很多讀者對於股市做空並不太瞭解,更多瞭解的就是炒股票。外國作為成熟的金融市場,衍生品也是很多,股票市場不僅僅有著做多,還有著做空,也就是如果股票價格下跌了,做空的投資者能在其中獲得收益。

股市有著“市場經濟晴雨表”之稱,當外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股票市場當然也會向下尋底。所以,在外國經濟危機的時候,誰做空外股股市,誰就能在其中大賺特賺。  再就是低端消費品的生產廠家。不管是經濟繁榮還是經濟危機,消費品的銷售都是不錯的。但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因為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或者有著種種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低端消費品對比經濟復甦、繁榮階段就會有著明顯增長。而對於生產低端消費品的廠家而言,當然也就能在其中賺錢發財了。  還有就是手裡有著大量現金的人。經濟危機,對於市場的衝擊是大的,特別是貨幣流動性,一些主要資產類的商品價格均會有著下跌,比如房產、股票、商品價格等等。相對比資源資產的價格下跌,而手中又持有大量的現金貨幣,反過來思考,同等資金水平的資金,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較經濟復甦、繁榮階段能購買更多數量的商品。  當然了,在經濟危機的時候,現金在市場中的升值是沒有體現的。這就需要在經濟危機合理的價格位置,投資市場更有潛力的核心價值的“商品”,比如股票、房產、資源等。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一個階段,終究會過去的,而當市場重新回到經濟復甦、繁榮階段的時候,手中具有市場核心價值的股票、房產價格也就會回暖。雖然不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賺錢,但能在之後的時間裡能大賺特賺。


股市何老割


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國家陷入危難之中,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不干預經濟,國家需要自我調節、自我治癒,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破產了,但是另一些人卻富了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

當時的美國一直採取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實行無政府主義,不干預的經濟方式,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社會分配不公,社會財富佔有兩極分化嚴重,5%的富人佔了三分之一的社會財富。

這極大地限制了社會消費能力的增長,但社會上的主流消費觀念是消費而不是儲蓄。因而很多美國民眾借貸,消費許多的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也加劇了市場的泡沫化,今天花明天的錢必然帶來後期消費緊縮,毫無限制的股市投資,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股市崩潰挖了一個大大的坑,1929年美國紐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爆發。

經濟危機的表現一般如下:

失業率飆升、股票市場混亂、房地產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全部下跌,企業相繼破產倒閉,消費銳減,商品積壓。社會矛盾激化,社會治安差,通貨膨脹,生活必需品價格飆升。

接下來,在這場危機中,還有許多人撈取了很多利益:買空賣空的人在股市下跌中牟取暴利,小規模種植糧食的人能夠賺錢,既可以自己吃,也可以賣出去,規模小,商品不會積壓。從事職業技能培訓的人能夠賺錢,教人真正的技能好重新就業,發現新的需求,然後趁機牟取暴利,最主要的還是美聯儲,收割了大量社會財富,大財閥們收割了大量社會財富,有資產和持有大量現金的人收割了社會財富。

社會財富分配不平衡,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經濟危機,讓一些富人瞬間掉下來,對於高負債的富人來說,危機可能從富裕走向破產,對於擁有更多現金的富人來說,經濟危機是帶來了更多財富的機會。 人們不可能一直不生病,經濟體也很難避免危機,社會結構越健全越穩定,危機的影響就越小,無論如何,縮小貧富差距,使分配儘可能公平,我們就能離危機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