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你們為什麼反感遊戲?

肖有錢5555


10歲女孩玩耍時用一把電鋸把5歲妹妹的臉給鋸了,人們不去問為何小孩能接觸到電鋸,而是認為事故原因是小女孩看《熊出沒》模仿裡面的光頭強,都TM賴無良動畫片淨播些不該看的東西。

10歲男孩把鄰居家7歲和4歲的兩個孩子綁在樹上點火烤,導致兩人燒傷,人們不去問為何10歲了還不懂用火烤人有多危險,而是認為這都是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裡烤羊的過程,製作方還被告上法庭,被法庭判決賠償將近4萬塊。

同樣,有12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幾天不回家的,有13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偷錢充值的,有15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攔路勒索打架的……人們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家長是無奈的,都TM是遊戲的鍋,都TM賴遊戲,是遊戲毀了孩子的前途和青春。

媒體報道所謂網癮少年事件的時候,總會說一句類似“一個陽光少年就因為XX遊戲而走上了XX的道路”的話。我特想問問不負責任的記者,你真的確定故事主人公以前是個”陽光少年“麼?能做出為了上網偷錢搶劫的事的,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打罵孩子,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輩撫養,有的家庭不和經常吵架……不是家長管教力度不合適,就是在惡劣環境下養成了叛逆狹隘的性格,又有幾個家庭和諧美滿課餘生活豐富多彩為人開朗健康向上的孩子墮落成網癮少年了?你真以為他們在網吧喝汽水吃泡麵睡桌子上一連好幾天,睜著發紅的眼睛機械地點鼠標是因為遊戲太好玩?別開玩笑了,那樣的遊戲體驗恐怕已經沒多少樂趣可言,他們只是在通過遊戲逃避現實生活,他們知道一旦離開網吧就只能回到不願面對的現實中去,只能在虛擬世界做英雄當大哥。那是什麼使他如此厭惡他的現實生活,以至於寧肯躲在網吧過這種生活也不肯回去?恐怕自己有責任,家長有責任,學校乃至社會或許也有責任,卻很難怪到遊戲公司頭上。

沉迷遊戲的群體除了媒體喜歡報道的16歲以下陽光少年以外,大學生也是重要部分。對於這部分人,我同樣認為主要責任不在遊戲。他們從高中上來,一下子沒了外部的壓力和明確的目標,擁有了自主權和自由,有的因為迷茫困惑不知道做什麼而開始打遊戲,有的因為周圍人都在沒日沒夜打遊戲而跟著打。之所以一沒人管就開始放縱墮落,恐怕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控能力,家長也沒引導過孩子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至於為什麼好多大學的環境都是這樣烏煙瘴氣地打遊戲,那就是學校和社會的問題了。

當然,更多的人僅僅是喜歡打遊戲,還沒到成癮的地步,可是家長們也不肯因此放過遊戲——

“我們家孩子可聰明瞭,小學一年級就會背唐詩,每次考試都雙百,就是因為上了初中打遊戲,單詞也背不過了,考試也拿不了滿分了。要不是因為打遊戲,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將來當大官掙大錢。這麼好的孩子,就讓遊戲給耽誤了,喪盡天良的遊戲公司啊!”

俗話說孩子是自家的好,可是望子成龍也要遵循基本法啊,您家孩子天賦足夠麼?您的管教和培養到位麼?一見成績不好,就把所有過錯推到遊戲身上,這樣推卸責任合適麼?說什麼如果不是玩遊戲孩子肯定能考上好大學云云,我只能說這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推脫,為孩子的懶惰推脫。即使遊戲確實好玩,也要想想為什麼孩子沒有足夠的自控力。不是說控制自己一點遊戲不玩,而是在休閒娛樂和學習工作之間找到平衡。

大人們沒看過《最後生還者》裡喬爾為拯救艾莉做出的抉擇,沒讀過《魔獸世界》裡提里奧寫給泰蘭的信,沒見過《上古卷軸5》裡天際省恢弘的歷史和動人的傳說,沒聽《巫師3》裡普希拉唱的The Wolven Storm,這些報紙上電視上也都從來沒有。報紙上電視上只有哪裡的小孩又模仿動畫片闖禍了,哪裡的陽光少年又被萬惡的遊戲毀了。他們不知道遊戲可以創造一個世界,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可以講述美好的故事,他們只知道遊戲能圈錢,能讓人上癮,能毀人前途。

當然,人們玩的遊戲並不都是《最後生還者》這種有深度有內涵的,還有好多看上去沒什麼內涵的,家長們問,你玩這些有什麼用呢?我一直不能理解,既然是玩為什麼非要有用呢?也許遊戲不能讓你某方面能力得到增長,但你得到了愉悅和放鬆,在現實生活中遙不可及的體驗都能通過遊戲得到滿足,這本身就體現了遊戲的價值。Work hard,play hard,只要能規劃好時間,在娛樂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一點只讓自己放鬆沒有其他意義的事?

事實上,選擇玩遊戲的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因為遊戲好玩,自己實在想玩,不過再好玩的遊戲提供的多巴胺,也到不了讓人慾罷不能的地步,跟毒品差的不只一個數量級,居然也有幸被譽為“電子海洛因”;另一種是自己無聊或者不願意做應該做的事(比如題目太難不想做、論文寫不下去等等),從而選擇先打盤遊戲殺時間,事實上他們只是需要一樣東西來kill time,選擇了遊戲來做這項任務而已。

諷刺的是,像《最後生還者》這種有內涵的遊戲,它的玩家大部分是前一種,他們熱愛自己玩的遊戲,他們玩遊戲是真的覺得遊戲做得好,對遊戲質量的要求很高。而被詬病最多的國產頁遊手遊的玩家中,更多的卻是後一種出於無聊打發時間的玩家,甚至他們自己都不覺得這些遊戲好玩,自己都會罵遊戲垃圾;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遊戲做得這麼垃圾,為什麼他們還是會玩?是遊戲太有誘惑力吸引了他們,還是他們不想做正事選擇了遊戲?

遊戲環境要淨化,媒體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真心希望報紙娛樂版塊在報道好萊塢大片和格萊美獎之餘,能夠抽出一小塊地方講講TGA(The Game Award的縮寫,一個遊戲獎項的名字,並非是GTA的誤寫),講講優秀的遊戲。另一方面,大人們也應該明白髮生上面那些事情,最主要責任永遠在當事人自己及其家庭;多從自己和孩子身上找原因,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取得進步解決問題;老是讓動畫片和遊戲背鍋,盼著什麼時候這些遊戲公司都倒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真正愛上學習,這輩子都懸能盼到那一天。



書荒者也


謝謝,我來給大家回答,

主要原因還是有“代溝”

1.80年代初期,我爺爺當年看到我爸看《三國演義》就會揍他一頓!認為這是閒書!看些封建思想的糟粕!

2.90年代初期,老師們天天宣傳:某某同學回家從不看動畫片!回家就是埋頭寫作業,不寫完不吃飯!家長也很贊同

這個觀點!

當時的社會輿論,小學生看動畫片,是有罪的!是墮落的表現!

3.2000年以後,電子海洛因的概念被創造出來,遊戲更被視為洪水猛獸。

現在小學生看動畫片已經沒人說了吧?只是有些家長禁止玩遊戲罷了。

這些事其實也正常,人是一種經驗動物。

4.社會由無數人的代代相傳的經驗組合而成,漫長的封建王朝時代,成百上千年裡,社會習俗幾乎沒有變化。老人把

生存經驗一代代傳授下去。

只不過近代以來,社會發展的太快了!

每10年一個跨越式發展!家長對沒見過的東西,當然有本能的牴觸。國外也這樣,嬉皮士,嘻哈音樂,電子遊戲,

剛流行時,也被老一代抨擊為墮落。

等80後這一代慢慢掌握了社會資源和話語權,遊戲的環境自然就好多了。

只不過,到時候我們又看不慣00後們的其它行為了。。。。。。

(哈哈,你感覺你現在有沒有看不懂的00後的一些習慣呢?)





張針人聊養生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我不是家長,我還沒到那個時間段。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家長都是如何表態,如何對孩子沉迷遊戲作出的發言吧!

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旦有時間、條件,不少孩子們就對著電腦、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該咋看?本版聯合本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網絡遊戲防沉迷”系列報道,聊聊青少年和網絡、網遊的那些事兒。

家長為啥不讓玩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絡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接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吧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吧,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吧,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

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小帥今年上初二,周圍的同學都在玩幾款熱門手機遊戲。相較以往的單機手遊,這些網絡手遊更注重好友之間的互動。一下課,小夥伴們經常就聚在一起討論遊戲。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用戶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吧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絡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對此,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深有同感。她認為,與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與現實社會發生聯繫。“10年來,我們寒暑假從不給孩子留大量的作業。我們的作業,都是實踐、體驗項目,而且是家庭親子項目,引導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學校總結歸納出了PDC理念。這是英文project(項目)drive(驅動)create(生成)的簡寫,強調通過項目驅動方式,達成育人目標。”馬駿解釋說,“這樣的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比如,為了讓垃圾“華麗變身”,“垃圾去哪兒”項目組的同學們為垃圾設計出了多種出路:製作創意垃圾桶,用破銅爛鐵做樂器、做飾品,轉化成再生紙、酵素……還有的項目組,研究汽車咋安家,旨在解決停車難問題;或開辦超市,瞭解商業運行邏輯等。通過這些實踐項目的引導,同學們便很難沉迷於遊戲。

馬駿還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網絡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廢食、把他們與互聯網的聯繫徹底屏蔽。“我們正在共同做一個項目——‘互聯網+我的閱讀之旅’,引導孩子們更多地發佈閱讀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可以建立書友圈、交朋友。通過這些,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素養、人文素養。”她說,“網絡並不都是風險,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網絡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根本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是大皓


不知題主所說的遊戲是指哪類型遊戲。在這暫時把題主意思理解為“家長為什麼反感孩子們所玩的手機遊戲”

家長們為什麼反感遊戲?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是“家長”。

作為家長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視力,有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時多打打球,多跑跑步……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但是手機遊戲可以輕鬆打破這希望。

作為家長總盼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成龍成鳳,有個美好前程,衣食無憂,財務自由。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以達到光宗耀祖之目的。而手機遊戲總會讓這盼望充滿變數。

作為家長總祈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活潑且陽光,遇事穩重不浮躁,耐心對人不煩躁。而手機遊戲總在不留意間一點一點地消磨孩子們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性格

……

孩子們可能總是不解家長為何總是反感手機遊戲。其實這是出於家長對生活的經驗,出於對社會事物的感知,出於對子女深沉的愛。而很多孩子對這些卻是一無所知。


經典老歌8090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句話應該是:家長們,你們為什麼反感孩子玩遊戲!

面對成長期懵懂的孩子,天天捧著手機,比他親爹親媽還親,看著成為手機控的孩子,家長們天天憂心忡忡,束手無策,欲哭無淚!

是什麼讓孩子成為手機控的,90%的原因是手機裡的遊戲,它就是狐狸精,罪魁禍首!是它勾走了孩子們的魂魄,讓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遊戲正在毀掉沒有自控力,也沒有家長約束的一代小孩!

遊戲成為了家長們的眾矢之的,意欲毀之而後快!但面對鋪天蓋地、層出不窮的遊戲,家長們雖恨久入骨,卻又無能為力。

路在那裡?

1.放下手機,陪伴學習。許多家長都是遊戲迷,成天抱著手機玩不停,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家長自己得垂範示教,放下游戲,尤其裡孩子在家學習期間,可以陪他看書,看電視,做家務或完成手裡的工作。

2.放管結合。手機是信息社會的智能標配,更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與手機和諧共處。

雙方約定孩子每天總共幾十分鐘的手機時間,及瀏覽的禁止內容,到點一律強制執行!違規應有處罰。

3.平時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與苦衷,增加雙方的理解與信任,和睦親子關係。強制為下,攻心為上!





思路生活


您好,做個假設。

現在國家突然發佈禁令:以後不許看書了!你肯定覺得不可思議,不可理喻。

現在國家突然發佈禁令:以後不許看電影了!你肯定覺得,費解,可惜,那麼多好電影我都沒法看了。

現在國家突然發佈禁令:以後不許看電視劇了!

你可能心想:國產劇不看就算了,英美日韓劇也不能看了?

現在國家突然發佈禁令:以後不許玩遊戲了!

你可能開始動搖:雖然小部分遊戲挺有意思的,但好像害人的遊戲也有很多?

現在國家突然發佈禁令:以後不許玩王者榮耀了!

你應該鬆了口氣:算了,雖然不能玩王者榮耀了,但我還可以玩別的嘛。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態度變化的根源是什麼?根源在於,這些事物被汙名化的程度存在明顯差別。

書中明顯也存在一些垃圾比如黃書,但教育和輿論使你認為書乃聖物,不容質疑。

電影是美好的大眾藝術形式,儘管你有時也會被某部爛片噁心的夠嗆,但那幾乎不會是談到「電影」時你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

電視劇好像更加大眾一些。由於歷史上存在過對電視這種媒介的口誅筆伐,所以很多電視劇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扣上了肥皂劇的高帽,這使得很多人心中,電視劇似乎不如電影純粹。

遊戲,那就不要提了,玩物喪志啊。

王者榮耀?害人的東西!

當然,我的舉例是有瑕疵的,因為「王者榮耀」屬於「遊戲」,和其他分類無法形成並列。但我把王者榮耀置於最下方,只是想進一步闡釋被汙名化程度的遞進關係,所以用到了王者榮耀這個例子,一如當年的魔獸世界。

我只是為了說明一點:只要你被成功汙名化,那就和你這個事物本身是什麼,承載了什麼內容並能對人產生什麼作用都沒有關係,你只能接受戴高帽的命運。

儘管遊戲可以構造一個繁複絢麗的架空世界,可以講述一段撼人心脾的史詩故事,可以塑造多位終生難忘的複雜角色,也可以創作多種奇思妙想的天才玩法。

儘管遊戲可以陪你度過孤單的漫漫長夜,可以給你世界另一端玩家的親切陪伴,可以讓你撐過悲傷和抑鬱的折磨,也能教會你至真至善的人生哲理。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遊戲,而且是已經被成功汙名化,並且被汙名化嚴重的遊戲。

不是有些家長理解不了,而是相當一部分家長不喜歡。本身無緣理解遊戲,也從未接觸過真正的好遊戲。就像實際上,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也並沒有接觸到好的書、電影、電視劇一樣。

要命的是,這種事情是會傳染和遺傳的。如果你沒有真切體驗過一樣事物的好,你怎麼能影響你的身邊人乃至下一代正確看待和理解這樣事物呢?

當你因為上一代的時代背景順理成章的覺得遊戲誤國,你自然而然的會管制乃至禁止你的下一代遊戲。

所以,也許在未來,我們的後代也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不是家長不喜歡,而是家長的家長不喜歡




K總


基本所有家長都挺反感遊戲的,這個是普遍現象,就怕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像80\\90後的年輕家長還好一些,不是那麼反感,年輕的家長有可能就是一個遊戲迷。

為什麼大多數家長都非常反感呢?首先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父母關注你的學習成績絕對要大於你的遊戲技術。就怕因為玩遊戲而影響學習。孩子本身的自控力無法保證,怕玩遊戲上癮沉迷其中,影響學習。另一方面玩遊戲時間長了會使眼睛疲勞,久而久之會對視力有所影響。對於上了歲數的家長,他們接觸互聯網不多,接觸到的遊戲也不多,他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玩著遊戲的我們學習退步了,因此相比控制我們玩遊戲的時間,他們更傾向於一刀切,嚴令禁止。

其實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小孩的成績不好跟玩遊戲沒有直接的關係,比方說有些成績差的孩子,即使他不玩電子遊戲,學習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貪玩的孩子,就是不玩遊戲,也有可能去玩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教導孩子處理好玩遊戲和學習的時間,這樣讓他們從小合理的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時間。其實有些休閒遊戲也是非常益腦的,現在有很多策略類遊戲,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些遊戲對孩子還是有益的。孩子之所以沉迷遊戲影響學習,就是因為家長欠缺“輸出”能力,不知道如何分辨遊戲作品的好壞,也不知道孩子適合何種遊戲類型。

而隨著一代又一代“遊戲少年”逐漸成長為具有遊戲素養的父母之後,相信遊戲身上的原罪會逐漸消散。

“適度遊戲益腦,沉迷遊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如有不同看法,歡迎指正留言。








捨得手遊


中國人普遍地接觸電子遊戲或參與至痴迷於電子遊戲,應該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風行在當時深圳特區的日本任天堂遊戲開始的。

那個時代,很多青年人接觸到這個遊戲機不久後便進入瘋狂痴迷的程度,很多家長去深圳也會通過不同的途徑,為孩子弄到這款遊戲機以表達自己的愛。可以說,從那時起至今,電子遊戲經過數十年的更新換代,其發展趨勢一浪高過一浪,為玩遊戲而投入的80後,90後,00後幾代人忘乎所以地奮不顧身,遊戲行業超過了很多產業所能獲得的超級利潤,這種局面一直高燒不退。

人是需要學習,需要工作,需要有正常狀態的生活的。可是縱觀過去幾十年,電子遊戲對年輕年少一代的影響有多大呢?用上史無前例這個詞去形容,是一點也不過份的。至於它毀了多少孩子的人生,毀了多少中國家庭,毀了多少家長,再用一個詞去形容“無可計數",我覺得也說的過去。

電子遊戲適當玩玩,以緩解下孩子的學習壓力,年輕人的工作壓力,也說得過去。可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有幾個孩子有自控能力?有幾個孩子即便家長監督又能監督得了?我說沒幾個也應是大家都認同的。多數該子不接觸不玩則己,玩則必上癮必過度必不能自拔。因此,很多人說電子遊戲就是毒品就是禍害也沒有冤枉它。加上國際國內的不良開發商人,看中了這塊長盛不衰的商機,利潤和市場,更是從精神層面到廣告宣傳層面,不斷地推波助瀾,說什麼可以開發孩子智力,幫助孩子成長的一大堆鬼話瘋話,使得電子遊戲害了一代又一代並繼續作惡下去。

作為家長,我曾經也信過這類鬼話,好在我又一直對此保持了一種高度的警覺,又看到很多同事的孩子,身邊的孩子被其深困不能自拔。因此,我在孩子六年級始便給立下條不能有任何通融的死規矩,凡發現或被人告知有任何一次去遊戲廳玩電遊的事,必得跪大路邊一小時並絕食一天。別說我不會教育不人性,我們那代職場人都是獨生子女,不能有任何的失敗。失敗了沒人為你買單,要自己扛著所有的死活,我不能管別人怎樣,但我輸不起!輸不起又可能攔不住的情況下,我必矯枉過正!

至今,孩子已經獨立並有所成就,他跟我說,一直沒玩過遊戲,以前不敢,現在沒時間,總的感覺是無聊。聽後,我聊以自慰。

中國現在很多家長就是玩遊戲長大的,遊戲帶給了他們什麼祥的感受,帶給了他們怎樣的人生最清楚。所以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已經無需多說了。


Xiuxing369


青少年沉迷遊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都捧著手機、電腦玩的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今天人民日報聯合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了“網絡遊戲防沉迷”系列報道,聊聊青少年和網絡、網遊的那些事兒。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絡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接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吧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吧,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吧,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小帥今年上初二,周圍的同學都在玩幾款熱門手機遊戲。相較以往的單機手遊,這些網絡手遊更注重好友之間的互動。一下課,小夥伴們經常就聚在一起討論遊戲。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用戶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吧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絡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對此,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深有同感。她認為,與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與現實社會發生聯繫。“10年來,我們寒暑假從不給孩子留大量的作業。我們的作業,都是實踐、體驗項目,而且是家庭親子項目,引導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學校總結歸納出了PDC理念。這是英文project(項目)drive(驅動)create(生成)的簡寫,強調通過項目驅動方式,達成育人目標。”馬駿解釋說,“這樣的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比如,為了讓垃圾“華麗變身”,“垃圾去哪兒”項目組的同學們為垃圾設計出了多種出路:製作創意垃圾桶,用破銅爛鐵做樂器、做飾品,轉化成再生紙、酵素……還有的項目組,研究汽車咋安家,旨在解決停車難問題;或開辦超市,瞭解商業運行邏輯等。通過這些實踐項目的引導,同學們便很難沉迷於遊戲。

馬駿還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網絡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廢食、把他們與互聯網的聯繫徹底屏蔽。“我們正在共同做一個項目——‘互聯網+我的閱讀之旅’,引導孩子們更多地發佈閱讀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可以建立書友圈、交朋友。通過這些,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素養、人文素養。”她說,“網絡並不都是風險,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


蟹老闆解說


《紅樓夢》賈寶玉迷戀戲曲,書中評價他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但以現在的三觀看,賈寶玉喜歡國粹,值得表揚啊!

家長普遍不喜歡遊戲,是因為現今的主流價值觀不喜歡遊戲。尤其是60、70後的家長,他們大多自己沒玩過遊戲,對遊戲的判斷主要來源於周圍人和大眾媒體的觀點。

其次,也確實有許多的未成年人玩遊戲玩得太多了。玩物喪志的例子,尤其是在網絡遊戲剛興起的時候,太多了。以至於家長們對其印象就是玩物喪志的代名詞。

再次拿賈寶玉和戲曲與遊戲作對比吧。書中寫賈寶玉沉迷戲曲是玩物喪志,也確實是因為他整日聽戲唱戲,不好好讀書。而現如今,有多少年輕人會整日聽戲而不學習?幾近於無吧。而有多少年輕人會玩遊戲而不學習?那就太多太多了。所以,家長排斥的不是遊戲,是不學習。只是有許多玩物喪志的例子是家長認為玩遊戲=不學習。

6070後家長詬病遊戲的還有一點:暴力,無內涵。這點在世紀初確實,是能說得通的。但當今遊戲被譽為“第九藝術”,加上steam的出世,遊戲行業在國內逐漸規範化,大眾對遊戲的審美也在提高。類似於傳奇這樣的“無腦”遊戲也越來越不適合市場了。

最後,要說何時會消除這些歧視,我認為當80、90後做父母后,就基本消除這種觀念了。因為這代人對於遊戲已經有了足夠的瞭解,而且社會的年輕人也能足夠理智的,控制時間地玩遊戲,遊戲本身也越來越有內涵,有藝術感。因而他們會適當地允許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玩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