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一)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一)

李宗瑋:書法藝術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書法的表現對象——漢字。討論漢字的問題主要是字體問題。通過對漢字字體的分析,從而找出學習書法的切入點。

漢字的字體有很多種。北朝書學家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就羅列了三十六種。後來學者又有所合併和簡化。唐代書學家張懷瓘《書斷》就把字體合併為二十五種,他說:“篆、籀、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為八體。而右軍皆在神品。右軍嘗作醉書數字,點畫類龍爪,後遂有龍爪書。如蝌蚪、玉箸、偃波之類,諸家共二十五般”。但是自南宋高宗趙構的《翰墨志》問世以後,大概是因為皇帝的話一出,什麼事就有了統一的模式了。《翰墨志》中有云:“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從此,漢字的字體固定為五種就由高宗皇帝定了調子。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一)


一般來說,中國書法包括字體和書體兩大內容。

字體有:篆、隸、草、楷、行書等五種類型。篆書的範圍較大,先秦文字一般統稱為篆書,細分的話則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幾種。篆、隸、楷三種字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承繼關係。隸、楷兩種字體都存在潦草的寫法,隸書的草寫後人稱作章草,楷書的草寫稱為今草。今草因潦草的程度不同,又有小草(二王草)、大草或狂草之分。

書體是指書家的書寫體。中國書史上自從有了書家之後,書法家以自己的審美情趣來處理漢字的點畫和結體形式,粗細方圓、內擫外拓、風格各異、千姿百態,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浩如煙海,書法家創造了難以計數的書體。

字體——某一歷史階段社會通行的標準字形,經過規範整飭後定型,這種字體到了書法家手裡,經過藝術加工——寄予情感意象,就變成了書體。書體“書如其人”,因人而異,如顏真卿的字就叫做顏體、柳公權的字就叫做柳體等等。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一)


就字體和書體來講,在漢字的演進過程中,先有書寫者五花八門的書體,然後經過規範、整飭成為人們認可的字體。整飭的字體根據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再由書寫者打破已有的規範,經過漫長的字形的演化,新的整飭的字體又會出現。但這種演進不是無休止的,正規字體篆、隸、楷書,當楷書出現之後,演進就結束了。因為筆法的技術和技巧已經用盡了。人們分析:篆書的筆法主要是毛筆在紙上平拖進行的,隸書筆法是在平拖的基礎上,增加了蠶頭燕尾的絞轉筆法,楷書的出現,筆法進一步複雜,在平拖和絞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提按筆法。平拖、絞轉和提按三種不同的筆法,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用力性質,分別由一維用力、二維用力,繼而發展到楷書的三維用力,眾所周知,物體三維受力,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屬於受力完全,因此,字體演進到楷書之後,演進就停止了。

根據《張照心筆記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