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二)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二)


李宗瑋:行、草書的用筆就複雜的多了。今天文字學界對楷、行、草書形成的先後問題存有爭議。篆、隸的前後順序幾無爭論,草、楷、行的演化關係比較複雜,也就是說楷書、行書和草書誰先形成的,是一大難題,學術界為此爭論不斷。草書是先於行書和楷書,似乎爭議也不大,因為有了隸書之後,就有了潦草的寫法。人們對先有行書,後有楷書的說法,似乎也有道理。因為先有行書的潦草,後由人們的規範、整飭,整理成楷書,符合先有“書體、後有字體”的演進規律。但我覺得先有楷書,後有行書的說法也有道理,也就是說先由楷書的工整,在工整的基礎上快寫,就形成了行書。我們從理性的、科學的角度去審視這一問題,似乎也能得到些接近合理的解釋。我的原因有二,其一:從熱力學第一定律,熵的概念去考慮,似乎能予以解釋,熱力學第一定律由三點說明,其最後一條說明就是:變化總是朝著熵值增大的方面發展。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二)


這裡熵的概念,指得是混亂度,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總是朝著熵值增大的方面變化和演進,熵值越大越穩定,也就是說越“混亂”越穩定,越“自由”越穩定。比如氫氣和氧氣,在分離狀態下(即不容易分離,也不宜貯存)不穩定,混合狀態(空氣)就很穩定。熱力學第一定律對我們字體的進化也有啟發意義。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就其形式而言,行書最不受字形結構的制約,規範性最差,想正規點兒就是行楷書,想潦草點兒,就是行草書,自由度最大,“熵”值最大,“混亂度”最大。因此,也就最“穩定”,行書出現之後就穩定下來了,不再演進了。其二:當行書出現之後,幾乎所有的書家都是寫行草書的,篆、隸、楷都有其時代特徵,如先秦,就是篆書的時代;兩漢就是隸書的時代,唐代不嚴格的說是楷書時代。但是從唐代以後,幾乎篆、隸、楷不再有時代特徵了,而是行草書的天下。所謂“宋尚意”其實就是行書的風行。明代各種字體均無大家可言,但代表明代水平的“浪漫書風”的興起,其實就是“浪漫行書”。當下我們的鋼筆字,不是清一色的行書嗎!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分析漢字字體,找到書法學習的切入點(二)


今天看來,各種字體都失去了實用的意義,都變成了純藝術的形式,都變成了書家用來寄予情感的“載體”。但今天我們來研究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的形成過程,從審美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發生越晚的字體,其審美價值就越高。因此,就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來講,行書發生的最晚,行書的審美價值應該是最高的。

通過上述對五種字體的分析,尤其是對篆、隸、楷書三種字體毛筆在紙上受力的分析,我們會得出學習書法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學書途徑。從表面上看,先寫甲骨文的平拖直截最簡單,進而學寫篆、隸、楷書。但是甲骨文識讀的障礙太突出,甚至包括小篆在內的識讀,對一般人來說其阻力也不小。因此,從用筆方法的簡、繁程度上講,先學隸書,先從隸書入手,應該是學習書法捷徑。

根據《張照心筆記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