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歸來 後記 我愛孔夫子

孔子是我尊崇的。尊崇這個詞,好像有點高大上,但是,誰心中沒有尊崇?小青年小姑娘看到他們的偶像還尖叫呢。

我就尊崇孔子。

我寫過好幾本與孔子有關的書,也在央視百家講壇講過“孔子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孔子歸來》,就是這次演講的文字記錄。出版社讓我為書寫點什麼,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們讀孔子,我們是在讀什麼?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讀孔子,對我們的意義何在?

人們常說,人人心中都有個孔子。但是,不僅人人心中有一個“不同的孔子”,中華民族心目中還有一個“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簡單的歷史人物,孔子是中華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徵,是我們這個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據。孔子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我們至今還在遵循;孔子說的那些話,諸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仍雋永可親,映照我們的生命。孔子的所言所行,充滿人性的智慧和魅力,經歷數千年的歲月,至今仍為我們深深受用。

當然,孔子不僅僅智慧和強大,也有脆弱和無奈——無論是面對他人的不幸還是自己的命運,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現實,他也常常無奈。他也會被傷害,因為他並非披盔戴甲。他和我們一樣以血肉之軀面對世間刀劍。但正因為他並非披盔戴甲,我們才能擁抱他,感受他的體溫和心跳。

但孔子畢竟是有偉大事業的人。我拜謁曲阜三孔,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的力量提升了我們的民族。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軸心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這個血與火的時代之所以被我們推崇,不是因為那些殘忍嗜血的諸侯,而是因為以下一些在歷史的星空中永恆地熠熠閃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但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那個時代出現?

是什麼力量催生了這些偉大的哲人?

當然,我們可以說,是政治、經濟等“物”的因素。

但是,“人”的因素我們不能抹殺。否則,我們的歷史就不是人的歷史,而是物質史了。

說到“人”的因素,有一個“人”就凸顯出來。這個人,就是孔子。

他說他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立志於終生追求學問和道義。“志於學”,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孔子之前,很少這樣的人;孔子之後,很多這樣的人: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有了這樣的人,人類的人口結構就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群中,出現了專門的關注形而上問題、關注彼岸、承擔價值的人。人類出現了質的飛躍——精神問題和道德問題開始成為人類的首要問題。並且,有了專門的精神家園的打理者和看護者。

孔子是中國文明史的分水嶺,甚至是中華人類史的分水嶺。

沒有孔子,就沒有百家爭鳴。

現在,有一種聲音,以“還原孔子”為幌子,動輒聲稱“孔子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說什麼“去聖乃得真孔子”。其實,說孔子是一個普通人,如果意思是指孔子是人不是神,也有人之七情六慾,那就是一句廢話,耶穌也是人,佛陀也是人,蘇格拉底也是人。但如果說孔子與你我一樣普通,那就是一句無知的話,還是一句無良知的話。你真的認為孔子、蘇格拉底、耶穌、佛陀是和我們一樣的嗎?或者說,你真認為你和他們一樣嗎?

所以,“去聖乃得真孔子”,是典型的自以為掌握了近現代的歷史批判主義方法,就覺得利器在手可以任意宰割古聖先賢的小人之學和小人之言,是莊子所痛訾的“不該不遍”的“一曲之士”,不可語於道。君子之學,面對孔子這樣的人物,應該是“體聖乃得真孔子”,去體會孔子的境界,體悟孔子的大道,體察孔子的思想!

而更多的市場上鼓譟一時的“成功學”及其追隨者,又張口閉口孔子是“失敗者”,以膚淺庸俗的世俗成功觀,肆意嘲笑貶低孔子。

如果孔子是失敗者,那麼,被判處死刑的蘇格拉底,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從王子位子上流落人間的釋迦牟尼,是不是也是失敗者?

持這種庸俗觀點的人,我想告訴他:不是孔子失敗了,是你的良知失敗了。

且不說這樣的“以成敗論英雄”是多麼的野蠻和弱智,即便以世俗的眼光看,孔子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功者!

他做人,很成功。

一句話,他由一個社會下層的普通人,成為“萬世師表”的“聖人”,這是古往今來,獨他一人達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

他做老師,很成功。古往今來,還有哪一位老師,像他那樣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培養出那麼多頂級的人才,在整體上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還有哪一位老師,被學生看成父親,死後學生為他服喪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守墓六年?

他做學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經,傳播文化,中國學術,就是在他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就是以他為起點的。

他做政治家,很成功。他不僅在現實政治裡曾經大顯身手,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政治理想,成為“道統”,一直約束著、引領著後世的政治和政治家。他的“仁政”理念,他的一句“苛政猛於虎”,一直是後世反抗暴政起訴暴政的道德依據。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

中華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氣質,就是孔子塑造出來的。以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保證了一個民族在兩千多年裡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歷史。

毫無疑問,孔子以後的中國,是孔子化了的中國,甚至,孔子之前的中國,也是被孔子重新描述和闡釋了的中國——自稱述而不作的孔子,通過敘述歷史和闡述歷史,賦予了歷史某種德性。從此以後,我們的社會理想——和;我們的政治理想——仁;我們的人格理想——君子,都來自於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孕育出古代的大同理想;也是孔子的思想,誕生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我們一代一代的追求,奮鬥,都是為了實現這樣的社會理想,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

讀孔子,就是在讀一個民族的追求,讀人類的理想。

孔子以後,中國的氣質,就是孔子的氣質。溫良恭儉讓也好,文質彬彬也罷,是孔子個人的氣質,後來也成為了中國人、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氣質,這是人類最高貴的氣質,真正的貴族氣質。孔子描述自己人生歷程的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成為每一箇中國人對自己生命歷程的比附、參照和印證。

甚至,孔子的那種負重之下的輕鬆幽默,苦難之中的淡定快樂,集體生活中的團結緊張,個人性情中的嚴肅活潑,無不變成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情。兩千多年來,通過閱讀孔子,孔子一個人的修養,變成了一個民族的修養;孔子一個人的人格,變成了一個民族的性格。

讀孔子,就是讀一個民族的性情,讀一個民族的氣質。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其意思並不是指孔子的思想與時俱進,而是,孔子站在人類自身尊嚴、自由和幸福的最高處,如同天上的月亮,我們以為它在樓頂,但是,當我們攀上樓頂,卻發現它在山頂;但等我們攀上山頂,卻發現它在雲端;可是,如果我們坐上飛機飛上雲端,卻發現,它在天宇。用孔子自己的話說,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是木鐸,他是萬古長夜的明燈,他是聚集我們的召喚,他是引領我們的旗幟,他是拉昇我們的民族之父。

讀孔子,就是在辨認民族未來的方向,辨認人類努力的方向。

曾經,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過後,一個學生問我:孔子在未來的中國,會是什麼地位?

我的回答是:

如果中國有未來,那就一定還是孔子的中國。如果中國文化還能存續和發展下去,那就一定還是以孔子為核心的文化。

同樣,如果沒有了孔子,中國就一定沒有了未來。沒有了孔子,也一定沒有了中國文化。

沒有了孔子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沒有了孔子的文化,也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沒有未來的中國,或中國沒有未來,是不可想象的。

對於每一個個別的普通的讀者來說,也許不必想那麼多。但是,問題是: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孔子,我們每一個人的德性,是不可想象的。

其實,孔子,以及佛陀,蘇格拉底,耶穌,他們之所以不可以須臾離開我們,是因為,他們是人類,是人類每一個個體內在的高貴和純潔。

沒有高貴和純潔德性的我們,又如何可以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