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王光輝著《三代可復:常州學派公羊學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後記

「新书」王光辉著《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新书」王光辉著《三代可复:常州学派公羊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書名:《三代可復:常州學派公羊學思想研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康熙三十七年有聖諭雲:“朕向意於三代”。康、雍、乾三朝,均以“復三代”自期,此為研治清代思想史者不可忽略之現象。常州今文經學之復興,可視作是對此風尚之回應。不過,以莊存與為代表的常州學者所持的“復三代”,與以乾隆帝為代表的官方體系所推行的“復三代”有著不同。乾隆借“復三代”以“作君作師”,意在收回士人手中的教化之權;常州學者借“復三代”以“明天道,重皇極”,意在規範君權。此種不同,折射出常州學術之精神。概言之,莊存與泛論三代之勢,奉勸人君加強自我教化,以免於墜命亡氏,踣其家國。

莊述祖畢其功於考察《夏時》《歸藏》《春秋》三代文獻,發掘古聖王“所以省躬、所以授時、所以敷政”的經世之旨,以聖王之“省躬”統領“授時”與“敷政”;劉逢祿留心於《春秋》,注重提煉其中的條例,以三世進化之動因在人君反身存誠,強恕求仁;宋翔鳳留心於《夏時》《歸藏》,注重發微其中的奧義,以“老子與孔子道同一原”說《歸藏》,最終落實於人君南面無為。常州學術之精神,可用“施加道德限制,規範人君權力”一語括之。

王光輝,1984年6月生,河南葉縣人。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同濟大學哲學專業博士,現任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學、古典學,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春秋時期齊魯文化的交融與傳播研究”,發表有《論學中的功過相除計》《公羊夷夏論與天下主義》《略論春秋時期的親迎禮》《宋翔鳳析論》等論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朕向意於三代”:常州學派興起原因之再考察

第一節 莊存與和他的《春秋正辭》

第二節 莊存與的經學著述

第三節 上書房、南書房與學政

第二章 重皇極:莊存與《春秋正辭》中的災異觀

第一節 從《五行志》到“察五行祥異”

第二節 莊存與對災異闡釋之特點

第三節 明天道、重皇極

第四節 《春秋》學研究之轉向

第三章 通三統:莊述祖的《夏時》與《歸藏》學

第一節 從《卦氣解》到《夏時》、《歸藏》

第二節 《夏時說義》的義理建構

第三節 莊述祖《歸藏》學概述

第四節 莊述祖學術之重估

第四章 張三世:劉逢祿公羊學之“立”與“破”

第一節 從《夏時等例》到《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第二節 劉逢祿對《公羊》義例之闡釋

第三節 劉逢祿的“據經決事”

第四節 劉逢祿對《穀梁》、何休、《左傳》之批評

第五章 異內外:宋翔鳳的《大學》與《論語》學

第一節 絜矩以平天下

第二節 通文質之變

第三節 老子與孔子道同一原

第四節 《論語說義》與康有為《論語注》之比較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序(柯小剛)

《春秋》開始於一個春天,終止於一個春天,而春天總是新的開始。正如《易》始於乾,終於未濟:這是一條永遠向未來開放的道路。走在這條道上的文明之所以曰“華”曰“夏”曰“中”,並不在地域或民族,而在其不息的天命之性和修道之教。《易》與《春秋》,斯教之大者也。

《春秋》開始的“元年春”,何邵公解曰:“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繫,而使春系之也”。常州《春秋》之學特重明堂禘祭,系祖於天,系政於學,系《春秋》於三代之《易》,蓋深有得於《春秋》之始也。王光輝博士論文《三代可復:常州學派公羊學思想研究》所以迥出常俗者,亦在於斯也。

子曰:“政者正也。”非天道何以正人事?非名物義理何以正現實?名者命也,天命之性所蘊也;正名者,儘性工夫也。非儘性不能得其情,非正名不能得其實。故莊子所謂“《春秋》以道名分”者,事物正義之批判工夫也,政治之本義也。《詩》之“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以此,《春秋》之“大一統”亦以此也。故何邵公解“王正月”曰:“夫王者,始受命改制,佈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也。”

經學自漢至清,自清自漢。清學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重新開始。乾嘉回到漢代的結束,這是一個結束;常州回到漢代的開始,這是一個重新開始。這個開始之所以能重新開始,並不在任何教條的重申或制度的復古,而在於天道性命的重新自覺、正名批判工夫的重新開啟。

在每一個古今之變的節點,在轟鳴喧囂的世變尚未發聲的寂靜中,天人之際的性與天道尤為先知先覺者所感。所感天人之際越深,通古今之變的尺度就越大。感之愈早,可通未來世代愈遠。孔子贊《易》作《春秋》如此,常州諸子考三代之《易》以明《春秋》亦如此。讀莊述祖於正月雉呴聞天雷之無聲(《夏時說義上》),可知常州學術之所以能上達三代、下及近世以至於今日者,由來漸矣。

《詩》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易》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皆《春秋》所以通三統、知百世之學也。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常州諸子得之矣,光輝此書論之甚詳。隨光輝重讀常州諸子,還常州於常道,則近人所謂漢宋之分,“政治”“心性”之分,視常州何如哉?

同濟中哲學科非常年青,設立博士點的時間不過五六年。王光輝博士的這本書將是第一本公開出版的同濟中哲博士的博士論文。這是一個富有希望的開始。無論對學者而言,還是對學科點而言,年青總難免有所欠缺;但如果能在未來的成熟之後還能葆有一種年青,一種不斷重新開啟的能力,那麼,經典解釋才有可能繼續展開為常經大道,先賢寄望於這代人的斯文之命才有可能再次發生。謹以此與光輝博士共勉,與未來的同學們共勉。

柯小剛

2017年歲末於青山無竟寓

後記

如果拙文有所謂的“創新點”的話,這些“創新點”實是受柯小剛老師、曾亦老師和王江武老師的規引所致。柯老師是我的博導,根據柯老師的理解,清代常州公羊學不同於漢代公羊學的地方之一,是其在強盛的考據學背景中展開思考和表述的。

藉助考據學之成果,清公羊學者可以取得漢代公羊學者所不能取得之成績。譬如對公羊“通三統”之闡釋,在漢人那裡還只是“改正朔,易服色”一類的託古改制原則,而在清人這裡,他們依據考據之手段,從典籍中“確確實實”考證出夏、商、周制度之演變。也正因此,這篇文章在寫作過程中,尤為重視常州學者對《夏時》《歸藏》之解讀。

柯老師常說,寫論文要多用短句子。我試圖努力實踐這個中肯的建議,雖然在有些地方,還是忍不住一逗到底。此外,本文得到柯老師大量的修改建議,小到標點符號、字句推敲,大到整段文字的刪減。又根據曾老師的理解,公羊學在其自身的發展中,經歷了由重“通三統”到重“張三世”的轉換。轉換的關鍵環節,在劉逢祿的《公羊何氏釋例》。

公羊學何以由重“通三統”轉換至重“張三世”,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課題,本文也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從事公羊學的閱讀和寫作,當從2009年碩士入王江武老師門下始,今已八年有餘。王老師示我以公羊家法及學問途徑,每於人生困頓之處,也多有開導。

此外,也感謝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贇教授及同濟大學張文江教授、陳徽教授等給予的評閱和建議。拙著順利出版,得益於李建民院長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感謝!能安心從事讀書寫作,離不開父母的理解,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

王光輝

丁酉年冬日於齊舊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