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本篇講這個舊村改造“大餅”是怎麼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給每個村民過程中關於村民住宅首層商業用途面積的補償展開介紹

以廣州舊村改造為案例 :

一條村復建面積的核定與住宅、集體物業拆補方案的確定是最為體現廣州城市更新“一村一策”政策特點的工作之一。住宅拆遷補償方案的制定是舊村改造中耗時最久的一項工作之一,從改造意願表決後,到政府批覆補償方案前,方案都在波動討論、修訂、完善中。

住宅拆遷補償方案的制定思路可分為“大方向”和“主要補償項目構成”兩大部分,其中貫穿兩者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各村民的證載、現狀建築面積如何折算為回遷安置住宅面積”。

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所謂大方向,即確定“對於村民住宅‘只做回遷住宅補償’還是‘回遷住宅補償+回遷商業補償相結合’”。簡單說,就是“對於村民住宅現在為商業用途的首層面積是否補償一定的回遷商鋪面積”,因為回遷住宅面積是肯定要補償的,只是各村的補償核算方式不同;但對於首層商鋪,有些村直接視同住宅補償,有些則折算為一定比例的商鋪,主要補償方式分類如下:

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於具體選擇哪種補償方式,則需結合本村實際進行考慮。主要的3個衡量標準為:

1.根據改造規劃方案,現有人均商業面積是否足夠,是否適合增加商業配套?

2.住宅與商鋪每平米租金差異大不大?

3.村集體復建地塊的規劃條件是否允許再增加擺放商業面積?

這3個問題主要解決了是否有必要進行商鋪補償和規劃上是否允許進行商鋪補償兩個核心問題。如若補償商鋪後人流不足以支撐如此體量的商業或商鋪實際收益並不高於住宅,則不適合進行商鋪補償;如若商鋪補償利大於弊,但批覆的復建住宅配建商業指標不夠或集體物業指標結餘量不足,則也是有心無力,無法進行商鋪補償。

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如確定了有需要補且規劃滿足進行商鋪補償後,則開始劃範圍確定哪些位置的住宅現狀商業用途面積可進行商鋪補償,以及補償面積的折算規則、臨遷費的計費標準等。

一般本村區域商業氛圍越濃厚,進行商鋪補償的可能性和劃定範圍則更大。目前多數不補償回遷商鋪面積或就本村改造範圍內主要人流密集道路兩側首層進行回遷商鋪補償,而補償標準又通常視是否已合法登記為商業用途進行區分。

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需要明確的是,補償給村民個人的商鋪和村集體的復建集體物業並不一樣。復建集體物業建設在村集體的商業性質用地上,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上用地性質為“村鎮企業用地”,屬於村集體所有,村民(股民)按持有股份比例獲得商業物業租金收益。村民回遷商鋪多數建設在村集體的住宅性質用地上,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上用地性質為“村鎮住宅用地”,主要分佈於村民復建住宅小區的外圍底商(根據規範,住宅物業可配建小部分的住宅底商作為社區商業),但“住宅底商面積+住宅小區的安置住宅面積≤批覆的住宅復建安置總面積”。

村民:本村若舊村改造,我能分到多少住宅?能分多少物業呢?


據他人分享,在村集體批覆的集體物業面積有結餘或規劃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將補償給村民的回遷商鋪面積放置在村集體商業用地上統一運營,村民按個人擁有的商業面積獲取收益或折算股份計算收益。

關於:住宅拆遷補償標準、臨遷費計費標準、簽約和搬遷獎勵、附屬物及結構補償……後續逐一開篇講解。

歡迎交流、轉發!本文來源5分鐘房地產精進,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謬誤或侵犯感謝指出、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