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論蜀才名落筆驕,壚邊犢鼻久無憀。

傷心去賣長門賦,掩面來過駟馬橋。

在說喬大壯之前,先來一首喬翁的詩定場。《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成都)城北十里有昇仙橋,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人們為了紀念胸懷大志的司馬相如,將昇仙橋改為駟馬橋。有了這個背景介紹,其中深意不難體味。

歷代的書法家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墨跡碑刻,人們從中感受書法獨特的審美體驗,對其一筆一劃心摹手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書法本身而言並不僅僅是一門關於造型的藝術。所謂“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書者的人生閱歷,喜怒哀樂行之於筆墨,萬千姿態感人至深。但那些被分門別派,風格歸類的書家背後,無不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靈魂。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今天想聊聊以為民國時期一位集詩書畫印之才華於一身的大家,喬大壯。每每讀他的詩文,不禁喟嘆不已。想起崔珏哭李商隱的句子: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初聞喬大壯之名, 怎麼也不能和文藝,才華這些有關雅緻的文辭聯繫起來。倒像是一個鄉下的莊稼漢的名字。想來估計是其長輩出身凡俗,所以起的名字不太講究而已。其實喬大壯出身書香世家。其祖父喬茂萱曾任學部左丞,在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斬時,仗義收屍,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夷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也是由他抄錄才得以流傳,其俠肝義膽可見一二。喬大壯原名喬曾劬(讀[qú],看吧,人家文藝起來,逼格也是夠的)字大壯,祖籍四川成都,生於北京。

喬大壯幼年喪父,由其祖父撫養施教,承繼家學淵源,並深受祖父俠義精神,儒家道德之影響。他少年時代師從顧印愚先生,後考入京師譯學館(北京大學前身),專攻法文,受教於怪才辜鴻銘。

喬大壯在教育部任職時曾與魯迅先生共事,其書法深受魯迅先生的賞識,現今還掛在魯迅博物館的那副集離騷的名聯 “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鴂之先鳴”正是出自喬大壯的手筆。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雖然喬大壯在書法和篆刻上的水平甚高,得到了當時書畫界一大批頂尖高手的讚揚。但他並沒有自標身價,為人治印,作書,也不收錢。徐悲鴻、傅抱石請他治印,不收酬勞,於是為其畫像以示回報。黃裳在魯迅出得見狀翁書作,歎為觀止,遂寄紙壯翁索書,以為座右,壯翁復書一紙欣然應索,一時傳為美談;著名書法家李天馬曾得蜀素數尺,格外珍視,寄奉喬大壯,喬大壯為他精心書寫自作詞一卷,李氏將此書視為性命,十分珍愛,以至逃命避難時仍將其隨身攜帶。

1927年,喬大壯曾赴南昌協助周恩來工作,接觸到新思想,於是回京之後即將祖遺田契悉數焚燬,以示與剝削階級決裂和反對不勞而獲之志。視錢財如糞土的文人之孤高風骨落落可見。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狀翁才高詞美,聞名已久,白崇禧請他撰序為蔣介石六十大壽祝慶,他拒絕為蔣歌功頌德。並憤嘆道:“吾悔讀書,遂至為廝養所驅策耶!”而白崇禧執意懇請,他不便推辭,乃巧妙地將某部長所撰的詩序增添四韻,湊成六十之數,言為祝滿壽。白大喜,但當其看完全文後,卻發現詩中隱含譏諷之語,乃自提筆改了幾個譴責字眼。喬大壯知道後即向白崇禧抗議說:“閣下是參謀總長,鄙人乃文學教授,各有一行。如若閣下擅改鄙人文字,則鄙人也可亂改閣下的作戰方案了,是否如此呢?”弄得白崇禧尷尬至極,無言以對,只好聽之任之,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喬家二公子喬無遏是國民黨空軍軍官,數次駕機升空迎戰日寇,聽聞兒子擊落敵機,狀翁壯懷激烈,揮筆作一首《圍棋》:“圍棋奈蒼生,兒遭遂破賊。嘈囋詩竹中,入內屐齒折。良無活國計,往往肝膽熱。漢道自此昌,慎矣亡胡月。”這位抗戰英雄2013年逝世,享年93歲。

民國那一帶的知識分子,總不能以常理度之。就如王國維留下“五十之年,之欠一死,僅此事變,義無再辱”便舉身躍下昆明湖,給後人留下無數猜測。在四八年七月三日,喬大壯留下絕命詩““白劉往往敵曹劉,鄴下江東各獻酬;為此題詩真絕命,瀟瀟暮雨在蘇州。”自沉於蘇州之梅村橋下,年僅57歲。”後世多解讀為,其至交好友許壽裳在臺大被暗殺,抑鬱成疾,續而輕生。讓人扼腕嘆息。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狀翁的很多朋友以詩祭奠,周學潘《挽喬大壯先生》 “懷沙沉璧事休論,一了煩冤百不言。書種漸稀天又奪,酒人何罪國方昏。高文頓共風流畫,小技真憐篆刻存。千古梅村橋下水,魂來嗚咽助聲吞。”這首詩以嘆息狀翁詩書畫印之才傷然而逝。

狀翁的書法,初始學趙孟頫、文徵明,後學徐季海、虞世南,然後上追魏晉,同時參以北朝摩崖、石刻墓誌,諸如《瘞鶴銘》、《鄭文公碑》、《張黑女墓誌》、《董美人墓誌》、《張猛龍碑》,碑帖結合,既取古法,又參己意,書風穩健凝練,臻入化境。

為魯迅書座右銘,為徐悲鴻治印,為蔣介石序壽詞,喬大壯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