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農田水利建設巧用“遠水解近渴”

掌上濟寧訊 (通訊員 包慶淼 姚樹華)人勤春來早。走進泗水縣田間地頭,到處是春季農田澆灌場面。星村鎮、楊柳鎮等平原地區的糧農、菜農和瓜農在自家地頭接上水管、打開閥門,水就源源不斷地流向田間。泗張鎮、聖水峪鎮等山區的果農在自家果園裡打開水閥門,水就通過管道從遠處的水源地流入,再通過果樹下的細小毛管進行澆灌……這是泗水由“缺水”而治水的緣故,該縣引入“遠水解近渴”的理念,合理開發利用水源,形成了“蓄水——用水——節水”微循環,奠定為農田“解渴”的基礎。

泗水是一個純山區農業縣,境內大小山頭560多座,山地多良田少。水是農業的命脈,該縣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按照“天上來水,地表蓄水,科學管水,合理用水”的治水用水方略,先後投入資金數億元,興建起各類水利工程。目前,境內擁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79座,塘壩和截潛數百座,境內徑流雨水幾乎全被收納,可以說,天上來水“一攔無遺”。然而,再豐沛的水源若沒有管網支撐,處於單體水源狀態,也形不成灌溉能力,發揮不了水利興農業的優勢。打通“最後一公里”成為興修水利的關鍵。為此,該縣確立了“實施水源互聯互通工程,用遠水來解遠渴”的思路,先後啟動實施了賀莊水庫與華村水庫通聯通調、龍灣套水庫與尹城水庫通聯通調、泗河水提灌楊柳河、龍灣套水庫水調聖水峪田園綜合體等系列水利工程。同時,結合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科學佈局水源地到農田管網建設,支渠、乾渠、毛渠、斗渠像一條條粗細不一的“血管”通往農田。從2012年開始,該縣連續8年創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縣,先後投資17822萬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13.84萬畝。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該縣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將水利資產劃撥到鎮街,由鎮街組成專人管護。縣水利部門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水利工程普查,及時研究推進解決問題,防患於未然,確保水利工程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