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病機祕訣:食積所致的嘔吐、洩瀉,可以用這個配方

《黃帝內經》病機秘訣:食積所致的嘔吐、洩瀉,可以用這個配方


01


從口咽開始,一直往下直到肛門這一管道,西醫則稱之為消化道。其生理功能雖有不同卻又相互呼應,比如食物進入嘴後初步咀嚼再進入胃後進行消化,再經腸道吸收最後其糟粕則成為糞便排出身體,從而完成整個生理過程。而同時,其病理表現也是息息相關的,如胃腸型感冒時可以出現胃部的噁心嘔吐以及腸道的洩瀉不止。


因此,在治療消化系統相關疾病時,往往需要從整體出發和解決,而其實早在幾千年前的中醫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中醫在調理疾病的時候,通常都會從整體考慮,而非只是從局部直觀入手。古語所說,“牽一髮而動全身”大致就有此意。


《黃帝內經》的病機十九條中便有這樣一則條文:“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從其原文開始理解,嘔、吐酸則是指噁心嘔吐同時嘔吐酸水之表現;而暴迫下注便是指腸道的症狀,大便急迫、瀉下如注。

因此,若是出現嘔吐酸水、腹瀉急迫之症狀,其病位自然是在胃腸。針對這樣的症狀該如何論治,《黃帝內經》認為其屬於“熱”。


《黃帝內經》病機秘訣:食積所致的嘔吐、洩瀉,可以用這個配方


02


那麼我們需要從症狀來反觀其病機。嘔吐之基礎病機是氣機逆亂,胃氣上逆。歷代醫家多認為其病因為火熱之邪氣,劉完素認為“胃膈熱甚則為嘔”,王孟英認為“嘔吐者,火氣炎上之象也”。因此,嘔吐多見於火熱邪氣犯胃,且擾亂氣機,使胃氣上逆則發為嘔吐。


吐酸,由於酸為肝之味,故多責之於火盛克金,而金不能平木,故肝木甚則見於吐酸。因此,其關鍵還是在於火熱之邪。而瀉下暴注,根據各代醫家而言,仍然多見於熱邪所致,“暴注者,火性疾速”。因火熱為陽邪,故其性急迫,若犯於腸道,其傳化失常,則發生暴瀉下注。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若是出現嘔吐、吐酸、突然洩瀉等腸胃並病之症狀時,多需要從熱邪去論治,這也是醫者們長期的臨床經驗之總結。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常可能會遇到這種時候,比如飲食積滯,別小瞧食積對人體的影響,短時間雖對人體傷害不大,但時間長了,也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


《黃帝內經》病機秘訣:食積所致的嘔吐、洩瀉,可以用這個配方


03


若是暴飲暴食,或是飲食不節從而導致了進食過多,停於脾胃而脾胃不化,且食積化熱,食熱相合,便會出現脘腹痞滿脹痛,噁心嘔吐吞酸或者大便洩瀉等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再來參考《黃帝內經》的病機秘訣,我們便可以使用保和丸這樣的配方來進行調治了。


保和丸出自於《丹溪心法》,方有山楂六兩、神曲二兩、半夏三兩、茯苓三兩、陳皮、連翹和萊菔子各一兩。既然為食積,自然需要消食藥。方中山楂為君,消一切食積。神曲消食健脾、萊菔子消食下氣,共為臣藥。再佐以半夏、陳皮行氣導滯消積,同時和胃止嘔,茯苓則可健脾利溼止瀉。連翹即可化熱,又可散結以助消積。從而諸藥配伍,形成消食導滯、理氣和胃之功效。


當然,在臨床治病時,很多疾病往往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這個時候需要靈活化裁。若是食積化熱之熱象嚴重者,我們還可以進行適當加減,加用梔子、黃芩、黃連等苦寒瀉熱之品。若是積滯嚴重,還可以考慮使用大黃等藥物通腑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