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科技小小观


【导言】人尽可夫,最早的含义,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喔


“老婆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先救哪一个?” 这时困扰男人们的世纪难题。

2700多年前,一个女子遇到类似的困惑。父亲和丈夫哪个亲?这个好办吗,谁问的和谁亲呗!

但是如果再问,两个必须死一个的那种,怎么选?


《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这么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

祭仲擅权

祭足(?—公元前682年),姬姓,祭(zhai)氏,字仲。祭足,因其字仲,故史书多称祭仲。郑庄公在位时,出任卿大夫,深得信任。郑庄公逝世后,祭仲先是拥立公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

公子突是郑庄公和宋国人雍姞的儿子,雍氏在宋国颇有地位,且得宋庄公宠爱。宋庄公派人诱骗祭仲并抓到了他,威胁他订立盟约,改立公子突。祭仲答应了。

郑昭公闻故出逃到卫国。公子突回到郑国即位,为郑厉公。

郑厉公即位后,废立二君的祭仲更加专擅国家大权,骄横跋扈。郑厉公不甘称为傀儡受其摆弄。


于是,郑厉公找了一个人,准备杀掉祭仲。可是他找的这个人,实在叫人大跌眼镜。


这个人叫雍纠,他还有一重身份,是祭仲的女婿!真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会选这么一个人。(一惊)


奇葩的是,这个雍纠竟然也答应了去杀老丈人,而且还精心准备! (二惊)


难道是他和老婆关系不好?看起来不像!因为史书上说:“将享诸郊。雍姬知之”。就是说他老婆雍姬明确知道了他的计划是:在郊外宴请祭仲,趁机杀他。这怎么看都像是 雍纠 和他老婆说的! (三惊)


丈夫和父亲哪个更亲?

雍姬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犹豫。一边是丈夫(应该还挺爱自己的),一边是父亲,这死去活来的,怎么办啊?

不得已,她找到了自己的母亲,问到:“父亲和丈夫哪个亲?”

她母亲回到:“任何男子,都有可能成为你的丈夫;但你的生身父亲却只有那一个。怎么好拿来相比呢?”


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于是,雍姬下定了决心。她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祭仲,说:“雍纠他不在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觉得很奇怪,您要小心一点。”


祭仲哪里还有不明白,立马派人杀了雍纠。还把他曝尸荒野。郑厉公闻讯,也算讲义气,替雍纠收尸,然后迅速逃离郑国奔逃到蔡国。


《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出处了。可见,它的本义是一个女子,丈夫有很多选择,至于父亲,那是天然的骨血关系,无法替代的。

后世就渐渐演变成贬义了。


殘陽暮里酹江月


“人尽可夫”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而这个“人尽可夫”的女子乃是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


故事是这样的,这个郑国的祭仲当时权力非常大,尤其引发了国君的担忧,于是国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谋杀祭仲,但是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发现了,这个雍姬当时非常的纠结,于是就问她的母亲,说是父亲重要,还是丈夫重要,于是他的母亲就说:人尽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这本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亲只有一个,于是雍姬就把这件事靠诉了他的父亲。

这其实是一个古代社会中的礼法问题,女人出嫁以后是从夫还是从父,显然在当时的社会还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更倾向于血统方面的认可。

但是到了后面,这个“人尽可夫”这个词就变了味道了,认为女人生活做风不检点就是人尽可夫,其实是带有一种歧视的意味在里面的。


这个历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历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卿士祭仲的女儿。故事是这样的:

郑国的国君公子突觉得祭仲威胁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于是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一起商量。两人密谋半天后制定了详细计划,公子突也答应了雍纠,事成之后由他来顶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纠开心回家,让妻子雍姬炒菜烫酒。酒席之间无意把他与公子突的计划说了出来,结果雍姬听完非常吃惊!面对这样的情况,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于是她去请教自己的母亲,当时她的母亲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选择,但父亲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呢?)

雍姬听完母亲的教导后把丈夫之事告诉了父亲,雍纠卒!公子突被雍纠气得破口大骂:“谋及妇人,宜其死也。”说雍纠把计划告诉女人,死得活该。

故事分析

春秋时期的女性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当时女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在“程朱理学”还没有流行之前,女性离婚改嫁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这个故事中,雍姬要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如果她还没有生孩子还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纠就是孩子的父亲,那她的选择就更加艰难了!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孩子的父亲,该如何选择?

最终她选择了自己的父亲,从孝道上来说她是对的,雍纠要谋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为,他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从雍纠角度来说,他又是为国君办事,所以还是忠孝两难全。

雍姬在处理父亲和丈夫之间的问题,得到母亲“人尽可夫”的指点。还有一个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该先救谁?不知雍姬的母亲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人尽可夫”现在是个贬义词,是说女人放荡不知廉耻,换男人如同穿衣服,全凭喜好,用身体换取利益,这种道德败坏的女人当然被人所不耻和唾弃。“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一文,但并非用来贬低女人,而是另有含义。

一、“人尽可夫”的背后是另一种对生活妥协的悲哀

我记得一个段子这样说道。

见一貌美女子站在街头,正是花开正艳,风情万千的年纪,我开始相信缘分,这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为了脱单的大业,于是我麻着胆子上前套近乎,看着她甜甜的笑,我觉得我爱了,她说500;我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没有情,光剩下爱有何意义?

虽然人选择不了人生,但可以选择贫穷地笑着保持自尊,没有富贵,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气。

“人尽可夫”其实是种侮辱性的话语,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不要给别人戴上这顶帽子,用这个词侮辱了别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光鲜体面,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妥协和自贱的无奈。

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无须过多指责,花美丽站在一边观看就好;不要想着将花整个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乱贬低,恶狠狠地往下贱里说。


二、“人尽可夫”古文是强调父与夫之间的从属关系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原文意思强调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不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贬义词。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里面含有很多东西,比如孝道,比如大义灭亲,比如权势与亲情的选择,还有点老婆和妈掉水里先救谁的矛盾——选择父亲活还是选择丈夫死。

1、杀机

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厉公心里不大舒服,因为大臣祭仲权势很大,把持着朝政,自己这个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孙子似的,所以就寻思着把祭仲杀了。

郑厉公摸了一把胡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为了做得隐秘,防止祭仲势力反扑,郑厉公于是威逼利诱选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

俗话说女婿半边儿,雍纠这个女婿倒是很势力,不念父子情义,转手就把老丈人卖了,磨刀准备下手。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2、反杀

雍纠之妻看见雍纠看自己的眼光很复杂,怜悯、痛苦、内疚掺杂其中,心下忐忑,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亲祭仲帮忙。

雍纠叹息一声,摇头不语。

夜晚无意中梦呓出杀岳父之谋,纠妻大惊,一晚辗转难以安睡。

天明后逼问雍纠,雍纠无奈告知实情,以夫妻之情请求保密,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纠妻得知实情,哭成泪人,父与夫,该何去何从?

思虑半天后,纠妻向母亲请安后,随口问道:“:母亲,你觉得父亲与丈夫谁会更亲一点呢?”

“小丫头今儿怎么问这么奇怪的问题?”

“我就想知道你怎么想的呗,母亲。”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儿的头,笑骂道:“父为子纲,当然父为重,夫为轻,自古以来皆如此。儿啊,父亲给你生命,并抚养成人,不图报恩,只盼你一生富贵荣华,最是无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过客,即使没了,还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亲与你只有一次的缘分,没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亲是最亲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过客而已,次之。”

纠妻含泪向父道出了雍纠杀父之谋,祭仲得知真相,当即下令在闹市处死了雍纠这只养不家的白眼狼。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3、尾声

郑厉公知道刺杀失败,自己势力无法对抗祭仲,也怕祭仲借机杀了自己或者逼宫,于是大骂着雍纠,收殓其尸体仓皇而逃。

“杀千刀的雍纠,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会死,老子却被你害惨了!”

郑厉公弃国逃跑,心中有恨,难免要以谋害亲夫的罪名来数落纠妻,并拿其母口中“人尽可夫”来败落其名声,说纠妻就是个放荡不守廉洁的破烂货;由此“人尽可夫”开始用来形容不贞洁的女人。

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其实在维护古代伦理道德的标准,诉说在父亲和丈夫出现矛盾时的轻重之别和选择标准,并不带贬义。后来古代文人才子留恋青楼,释放内在那颗风流之心,向女子敞开心扉,自以为心之安处便可为家。只可惜有钱时好酒好友姑娘伺候着,没钱就被扫地出门,惹得一群满口大义的人声讨这群用身体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骂其“人尽可夫”来控诉她们的刻薄忘义,告诫人们勿要留恋欢场,那就是销金的巢,蚀骨的祸水。杜牧说赢得青楼薄幸名,也不过是十年一觉扬州梦,青楼女子这时早已被打上“人尽可夫”的牌子,其实想想,她们不过是连命运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


西游梦红楼


看到‘人尽可夫’,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画面,就是一个不遵守妇道的女人。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关系。

现在这种女人,有一个专有称呼,叫做“公交车”。

事实上人尽可夫,并不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还是有一个典故的,我们说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吧,相信讲完这个典故,你就明白什么是人尽可夫了。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尽可夫这个词,是和郑国的权臣祭仲的女儿雍姬有关。古代的时候,若是女儿出嫁了,她们都是跟随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纠,所以,按当时的习惯别人就叫她为雍姬。

雍姬的父亲祭仲是个权臣,郑国的国君郑厉公,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满,但是,又干不掉他。

雍纠知道这件事之后,就想为郑厉公除去这个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过分了,连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这个雍纠也是一个不靠谱的人,他要想杀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妇雍姬商量对策。

最后定的是在郊外宴请自己的老丈人吃饭,然后在宴会上把他给干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后,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的父亲。毕竟自己的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了。

但是,若是告诉自己的父亲,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后,她实在拿不定主意,就开始询问她的母亲:“丈夫和父亲,到底哪一个重要呢?”

雍姬的母亲告诉她,天下只有一个人是你的父亲,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源。

雍姬听了母亲的话之后,就把丈夫雍纠的阴谋告诉了父亲,最后的结果就是雍纠被杀,郑厉公带着雍纠的尸首开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学达人


历史上有许多成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成了相反的含义。就像你和明朝的人说:“你像一个衣冠禽兽。”那这个人是不会生气的,甚至还会感到心情愉快。因为明代的文武官服就是刺绣有禽和兽的图案,说他是衣冠禽兽这不就是说他能做官,穿官服么?但是今天估计谁都不愿意被称作衣冠禽兽。因为这是骂人的话。

“人尽可夫”也是这样的一个已经脱离了最初含义而变成骂人的话的成语。从字面上看,“人尽可夫”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作为丈夫,在今人的概念中这个词是形容女人生活放荡,不检点,与“水性杨花”是一个意思。但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褒义词呢!


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祭(zhai )足专权跋扈,这让当时的君主郑厉公十分不爽。自己虽然是一国之君,但大权全在祭足的手中,怎么能甘心呢?为了除掉祭足这个眼中钉,郑厉公决定派刺客去暗杀。话说祭足的女婿雍纠和郑厉公关系不错,于是郑厉公便找到雍纠说了一大堆忠于君主的大仁大义的道理,雍纠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便下定决心要忠于君主,把自己的老丈人杀掉,商议好刺杀的计划后就各自回家准备实施。但这位雍纠确实不是干杀手的材料,缺乏了职业素养,他居然把刺杀计划无意中泄露给了老婆知道,而他的老婆就是祭足的亲女儿。

祭足的女儿很纠结,她不知道是成全丈夫的忠心呢还是救父亲的性命,于是就去像自己的母亲求教,她问母亲:“丈夫和父亲哪一个才重要呢?”。母亲听完后就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

“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老太太告诉她,“父亲只有一个,但是丈夫并不是唯一的,因为任何的男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丈夫呀!”

祭足的女儿听完后决定不能背叛父亲,于是便把雍纠的刺杀计划当着父亲的面和盘托出。祭足知道后,先下手为强,把雍纠给杀了。祭足女儿因为此事受到人们夸奖,因为她没有帮助丈夫杀父亲,在夫妻感情和父女亲情面前她选择了孝顺父亲。



而郑厉公眼见着刺杀计划破产,听说雍纠被反杀后,愤恨的说了一句:“把如此大事告诉妇人,你不死才怪!”之后就跑到蔡国避难去了。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最早出处,见于《左传》。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孝心的故事。早期的古代中国,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强烈的贞洁观念,男女婚姻并不要求从一而终,但是特别强调对父母的孝心。因为父母是唯一的,而丈夫大不了从新再找。所以那时“人尽可夫”只是一个反应当时人们的一种朴素的观念。

但是,随着后世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全民道德准则,并经过历代的改造和强化。到了宋代,就出现了强调“一马配一鞍,一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针对妇女的教条和规矩。女性逐渐沦为丈夫的附庸品,那时候别说改嫁了,就算顶撞丈夫都是极大的罪过。经过理学的各方面渗透,人们把妇女的三从四德视为良家女子的必备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尽可夫”自然就不是什么好词了,也就彻底成为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意思了。


闰土看历史


雍姬是历史上非常悲哀的一个女子,不是他出身非常的惨,反而是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在春秋时代郑国的国相就是他的父亲,当时国王都被国相玩得要死,所以他的父亲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非常喜爱这个女儿,所以从小就对她特别的好,把她嫁给了一个叫做雍纠的人。



要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就能够是非常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春秋这一个混乱的时代里面,没有人能够避免,有时候就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造成很大的改变,而这一天终于来临了,他的丈夫因为收获了别人的贿赂,想要杀死这些父亲,当他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面临着两难齐全。

到底是舍弃你自己的父亲,还是舍弃自己的丈夫呢?雍姬选择了后者,要是这样子的话,他还是孝心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因为一句话,所以他被人骂到是人尽可夫。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大家读了上面这个故事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也并不是他的错,当他想要解决这个事情的时候,首先是问了他的母亲,但是他的母亲却坑害了他,让他丢失了丈夫,然后又背上了千古骂名,人尽可夫又不是他自己说的,是他的母亲说的,所以他因为有了一个倒霉的母亲,所以才会造成了这样的。


要是他当时做了另一个决定,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做的最差的一个决定就是问了他母亲,然后他母亲说了这句话,然后被历史给记载了,所以也只能够说他非常的倒霉。

然后他父亲虽然是杀死了丈夫,但是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是骂他死去的丈夫,就是因为你讲了这些事情给自己的女儿,所以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她成为了历史上最倒霉的一个人物,也成为了一个负面的教材。

所以对于广大的女性来讲,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丈夫,不然的话是没有好下场的。


史研


“人尽可夫”,意思就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做丈夫。

这话听起来就够刺激的,所以后面就用这个词语形容淫荡不检点的女人。

其实,人家本意不是这样的。

狗血的故事

主人公叫雍姬,春秋时期的人物。他的父亲是郑厉公手下的权臣,大权在握。

郑厉公就像把雍姬的父亲杀了。

郑厉公竟然找到了雍姬的丈夫商量,答应把他老丈人除掉后,把位置给他。(郑厉公这脑回路也比较惊奇,估计也没有人选了。)

雍姬的丈夫回去后,还把这事告诉雍姬了,说:“我要把你老爸干掉,然后夺取他的位置,你以后就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吧。”(这二货的脑回路和郑厉公一样)

雍姬一听范难了,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这该怎么选啊。

于是雍姬就去请教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就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男人都可以当丈夫,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呢。

于是雍姬就把事情告诉了父亲,干掉了自己的丈夫。

被奉为孝女,却成了荡妇

雍姬选择了父亲,在危难的时候救了父亲。而且还是在背叛了丈夫的情况下,于是她被后世奉为孝女。

但是,父权和夫权都是需要遵守的。她救了父亲,害死丈夫,这也是违反人伦的,于是这个成语不断演化,成了形容荡妇的词。

让人唏嘘啊!


疯哥哥l


人尽可夫早已被人曲解了,就像“贫贱夫妻百事哀”“金屋藏娇”等原本是褒义的词句,被后人穿凿附会曲解的偏离了本来的意思,不过这也许算是古汉语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吧,也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人尽可夫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传到了第五代,相国祭足专政,郑厉公深恶痛绝,认为限制了自己的皇权。于是派祭足的女婿雍纠去暗杀他的老丈人,并许诺让他继任老丈人的位置,做新的相国。

这个雍纠虽然和老丈人的关系阳奉阴违,但是和妻子,也就是相国祭足的女儿恩爱非常。表面上应许了郑厉公的差事,回到家却有点心魂不散,被老婆雍姬看出神色异常。一番追问之下,真相大白。

雍姬作为雍纠的妻子,在那个出嫁从夫的时代,不知所从。于是回到家问母亲该如何自处:

雍姬回家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意思就是父亲只有一个,而整个国家的男子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于是雍姬随将事情原委告知父亲,祭足反杀雍纠,厉公逃往别国,祭足又拥立了郑昭公。

这就是“人尽可夫”典故的由来了。你看看,原本是一个“至孝之词”,可是到了近现代,却被人强行冠到了“青楼女子”的身上,用来形容不贞不洁的妇女,这不是荒唐透顶了么?

所以说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字词到了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贫贱夫妻百事哀

每当看到这样曲解的古话或者成语,我都想拿“贫贱夫妻百事哀”来举例。

在今天绝大多数人眼中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活贫苦的夫妻,在婚姻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悲哀的。

很多人因此用来标榜自己不婚主义或者丁克的合理性,实际上原话前后是这么写的: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原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意思是妻子离世之后,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任何事物都能联想到之前和妻子的情深义重。生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你看看,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叙述和接发妻子同甘共苦的往事回忆,现在却演变成了“穷就不要结婚”的歪理,恐怕要不是牛顿压着,元稹先生的棺材板早就飞上九重天了。

除了人尽可夫和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样的古话不胜枚举。例如“以德报怨”“学而优则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很多人都是不求甚解,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反而失去了原话本身涵义非常的道理,也算是今天快节奏浅了解的年轻人状态的一个缩影吧。

史味人生


都别抢,我来答。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一场政变,先是国君郑庄公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公子突和太子忽。按照继承顺序嘛,太子自然是理所应当继位的,所以大臣祭仲就拥立太子,是为郑昭公。按理来说,事情是很符合逻辑的。

但邻国宋庄公却干预他国内政,派人到郑国去把祭仲和公子突抓了起来,胁迫祭仲推翻郑昭公,改立公子突当君主。毕竟保住性命要紧,祭仲就答应了这件事,当时还是春秋时期,战国七雄这些大国家还没有诞生。

所以当时宋国是比较强势的,关键它后面还有一群盟友。宋国类似于今天的某国搞这种霸权主义,郑国也没办法,只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郑昭公听说这件事以后,就逃离了祖国,到其它国家避难去了。公子突就继位当了郑厉公。

而宋国也经常向郑国索取财物,合着把郑厉公推上君主之位,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双方之间后来干了一仗,宋国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联合了四个国家还被人家打败了。郑厉公在位的时候呢,祭仲也开始大权独揽,变成了一个权臣。

郑厉公不甘心当这个傀儡,所以就把祭仲的女婿雍纠给拉拢了过来,先是许诺给他高官厚禄,然后要他去杀自己的老丈人。雍纠觉得这个交易不错,于是就答应了。而他的妻子知道这件事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像女生常常问老婆和母亲掉进河里先救谁,如今这位女性也面临着杀老公还是杀父亲的选择题。不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亲呢,父亲就得死,告诉了父亲呢,丈夫就得死。所以她很苦恼,就去找自己的母亲,问她丈夫和父亲谁更重要?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她母亲就告诉她,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任何一个男性都可以当她的丈夫,但是父亲只有一个,丈夫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

她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就把消息透露给了父亲,然后自己的丈夫就被杀了。而郑厉公没办法,知道郑国自己也是待不下去了,就悄悄把雍纠带上逃出了郑国,毕竟人家是为他而死的嘛,好歹找个地方给他埋下。

但郑厉公也觉得生气,埋怨说:这种大事还和女人商量,死的一点都不冤。

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出处了,它最初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是对丈夫重要还是父亲重要的一个选择题,这个简单的逻辑无非就是说,丈夫没有了,还可以再找嘛,毕竟天下男人千千万,何必单恋一支花。

而父亲却只有一个,这是基于血缘关系,所以这位女性选择了救父亲,而不是救丈夫。后来这个词语就演变为了一种贬义词,说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和这个女人保持不正当的关系,形容她的生活不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