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一、 在非典中崛起的行业

1、电子商务

非典期间,国内线下交易一度面临停滞状态,电子商务因祸得福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据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介绍,“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有246家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销售量达4457亿元。

无数企业在非典中倒下,马云和刘强东却在垂死边缘另辟蹊径,杀出一条从线下到线上的 to C 新模式。

在电子商务的土壤中,第三方支付靠着天时(互联网)地利(环境政策)人和(二马)遍地开花。这一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52亿元。

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2、旅游业

当医学权威建议人们减少出行时,全国旅行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2003年的4月下旬,11615家旅行社总体上处于歇业状态。

国家旅游局估算,非典一年旅游业总收入损失了约2768亿人民币,旅游业一片哀鸿遍野。

非典过后,在家里憋坏了的旅游达人们整装待发,争做游山玩水第一人。2004年,国内旅游出游出现喷井式增长,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3、快递行业

非典期间口罩和消毒用品激增,触发了“非典”物流与供应链的形成,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事件也成为中国快递行业最大的商机。

彼时,在深圳办公的王卫正身处重灾区,快递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随着非典的逐渐蔓延,顺丰的营业额不断增长。

据统计,2003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72亿件,同比增长22.81%,增速较2002年提升11.88%。

加上此时电商交易额的直线攀升,快递迅速成为生活刚需,由顺丰主导的快递大战拉开序幕,“四通一达”开始在快递行业崭露头角。

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4、汽车行业

非典疫情发生后,人们渴望创造一个相对安全清洁的私人空间,而车价又是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利用非典期间汽车能随时隔绝外界的便利性,汽车行业精准定位消费者,狠狠打了一场价格战。由此,奥拓、福莱尔、美日、派力奥等国产车销量也趁机走了一波。

5、餐饮行业

疫情导致餐饮行业陷入绝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餐饮企业质量的提升,在此之前,国内餐饮行业普遍存在进入壁垒低、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

非典过后,餐饮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分餐制、消毒餐具、变菜谱(减少野味,增加营养膳食)、增加各种服务成为评价餐饮行业的新标准。

二、两次疫情的对比

1、国际背景不同

非典时期,中国整体经济处于恢复与上升阶段;

本次疫情,逆全球化主义抬头,中美之间仍存在经贸摩擦。

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2、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程度不同

非典较为严重的时期在2003年4-5月;

而本次疫情高峰期发生在春节消费旺季,对第三产业冲击最大。

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3、宏观政策空间不同

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房地产周期与投资周期同步回升的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施展空间较为充裕。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企业债与地方债高居不下,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财政赤字较2003年有所上升,加之猪肉价格影响通胀水平较大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施展空间。

4、汇率与股市走势基本接近

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目前的汇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

5、对全球溢出效应不同

2003年,中国GDP仅占全球GDP的4%,中国经济波动对全球影响很有限。

然而在2019年,中国GDP已占全球GDP的1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升至30%。在此情况下,疫情导致中国经济放缓及对外贸易、投资及交流受阻,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


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比


2003年的非典很多企业家扛过来了,并且乘“机”而入,相信这次疫情也有一批企业家能够逆势而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