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的儀式感

作者:感姐,職場10年,輾轉產品研發、管理諮詢和HR。目前是職業發展諮詢師和培訓師,諮詢案例超過110+,擅長解決職業規劃、發展、轉型及開啟副業等問題。

工作,生活的儀式感

前些日子在某微信群裡看到一個非常搞笑的抖音視頻,大致內容是:穿著邋遢、在村裡埋頭幹活的男女,一聽到老闆復工的電話,各個開心地飛起。迅速便裝後(當然是男的帥,女的美,妥妥職場精英啦),拖著拉桿箱就出現在老闆面前。

疫情是塊驗金石——排除對疫情的不安,在家懶宅著的你是否渴望工作?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代表目前的工作至少還有可取之處,不管是為了錢,為了不那麼無聊,哪怕是為了有動力洗頭換件除睡衣以外的衣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可真需要想想目前工作對你的意義和價值。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工作的時候盼休息,但休息時就無所事事的玩手機,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心裡產生罪惡感。這種狀態持續久了,可能會發展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什麼都沒勁的“喪”。

對“自律”不足,容易“自責”的人來說,定期休息後,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儀式感。

因為要工作,要見人,所以要刷牙洗臉,要穿得體整潔的衣服,再化個妝或擦擦鞋,這是激發自信的儀式。

因為要工作,要消耗腦力或體力,所以要好好吃飯(想想那些宅在家裡,感覺不餓就不吃飯或隨便吃點零食的日子),保證營養均衡;為了提神,要喝杯咖啡或品品茶,這是享受美食的儀式。

從蓬頭垢面,癱在床上的狀態切換到整潔利落的狀態,會自然而然地想裝點一下房間、點綴點綴辦公桌,給花澆澆水,給電腦桌面換換壁紙之類,這是生活中小確幸、小新意的儀式。

工作,生活的儀式感

這裡說的工作當然不限於“上班”,但在家或咖啡館工作的自由職業者,由於多數的日子,自己一個人待著,一天下來無人說話,也沒什麼新鮮的東西,自然會覺得枯燥煩悶。這就需要即使在家辦公,也要找到“上班”的狀態,那些上班時該有的“儀式”都不能少,否則每天相似的日子,枯燥的生活,還真容易把人憋瘋。

像我自己,穿戴整齊,把桌子收拾乾淨,打開電腦,衝杯咖啡,就能比較快地進入工作狀態,這一套下來,好像完成機器的啟動儀式似的。另外,即使是在家辦公,有需要溝通的事情儘量電話會議,除了比打字效率高之外,聽聽人聲,更能感受到工作的氛圍,幹得也更來勁。

反之,在家辦公時有一天起晚了,蓬頭垢面的坐起來,拿過電腦開始工作,一上午效率都很差。中午空隙時,看著亂糟糟的床鋪,還有不刷牙不洗臉髒兮兮的自己,都讓心情極不美麗。

心情這個東西,影響力極大。“正能量”滿滿時,似乎做什麼工作都願意嘗試願意承擔,出去走走玩玩,嘗試新鮮事物,學點新東西,也興致勃勃。所以,創造出給自己激發自信、享受生活小確幸、小美好的儀式感,給自己的心情“加點油”,多點正能量,還是很有必要的。

大多數人喜歡休息勝過工作,我也一樣。然而,回顧一下,就會發現,熬過早上起床那個困難勁,工作的確給人帶來精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反而是總在休息的狀態,容易比較“喪”,心情也會糟糕。

這麼看來,工作,也是生活的一種調劑,有激發狀態的作用。就如同休息,是繁忙工作的一種調劑,有放鬆狀態的作用一樣。

張弛有度,健康生活。

工作,生活的儀式感

寫在後面的話:

今天北京是個大晴天,空氣不錯,陽光也不錯,最高溫度15度,在外面走了走,羽絨服已經穿不住了。迎春花都開了,春天來了。小區裡的居民帶著口罩打球、遛娃,在太陽底下曬曬,殺殺毒消消菌,也驅散些疫情以來緊張、煩悶的心情。

疫情前平淡的日子,現在看來特別寶貴、特別幸福。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上班,按時睡覺。偶爾吃點好的(垃圾食品),週末睡個自然醒,然後出門隨意溜達溜達,再和朋友聚聚會……

風平浪靜的時候,覺得這裡不滿,那裡擔心,時不時糾結一下“工作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真諦是什麼”。等風浪來了打破平靜後,才發現那些平平淡淡、有時高興、偶爾煩惱的日子,就已經是幸福、是意義、是真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