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四篇《威海印象》《臨海遐思》《秋風啊秋風》《耕耘者》

散文四篇《威海印象》《臨海遐思》《秋風啊秋風》《耕耘者》

散文四篇《威海印象》《臨海遐思》《秋風啊秋風》《耕耘者》

威 海 印 象

——發表於《山東散文》2020年第二期

2019年共五次到威海,很久就想寫關於威海的遊記,遲遲下不了筆,是因為威海太美,怕我文筆不佳,擔心筆下的威海遠不如心中的威海美,更不如真實的威海美。

威海的海岸線很長,有986公里,曲曲彎彎的海岸線,讓大海和城市親密交融,威海擁抱著大海,大海也擁抱著威海。從地圖上看,山東半島的東邊是大海,可是在威海,有的村莊北邊是海,有的地方南邊是海,有的大樓西邊是海,威海是典型的海城。

從劉公島碼頭,沿海濱北路、海濱中路,經威海公園、海上公園,接著從濱海大道到環海公路,一直到摩天嶺生態旅遊風景區和成山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這一路上,步步皆景,逍遙灣國際海水浴場、那香海鑽石沙灘浴場……海水浴場一個接一個。威海的浴場是免費的,停車、淡水沖洗、衛生間、沙灘上的坐椅和連椅,都是免費的,這是與其它濱海城市不一樣的地方。

沿環海公路,一側是大海,海邊有觀光長廊,沙灘有草亭和休閒桌椅,另一側是度假小鎮。隨意找一個小鎮停車,進去走走,猶如進入了童話世界。小區就是公園,小鎮就是樂園,在這裡休假,勝於世外桃源。那香海的夜景,不亞於香港。

進入威海,你會收到歡迎短信,“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精緻和幸福是威海的特色,丘陵松柏蒼翠,公路寬闊順暢,海風習習,波濤聲聲,鳥鳴陣陣。要我說,威海更是書香城市,在市區、在公園旁、在海邊小鎮,城市書房到處可見,刷身份證或借書卡就可以進入,書桌與書架佈局優雅別緻,裡面人很多,有成年人,也有孩子,有的做作業,有的看書,有的寫作,都很安靜。用大客車改裝成的流動圖書館,遍佈各個鄉鎮,在醫院的大廳,也有圖書館設置的借書櫃。威海到處飄溢著書香。

威海的城市書房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包括外地人。在威海,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很多,也有很多外國朋友,有休閒度假的、有經商務工的,也有旅遊觀光的,在威海人眼裡,沒有“外人”,城市書房、環翠樓、公園、海濱浴場,都是開放的。威海是好客的,也是包容的。

威海人生活悠然,習慣早睡早起,因為威海日落比魯西南早半個多小時,所以威海的公交車,比濟南的早停一個小時。說起公交車,威海的公交遍佈各個鄉鎮村疃,四通八達。初到威海,被丘陵遮蔽,看不到村莊,轉過山崗,村莊在松林間若隱若現,隨著公交在盤山公路上行駛,村莊又消失在山林間。

初到威海,聽不懂當地方言,他們抑揚頓挫的聲調,越是想讓你聽懂,你越是聽不懂。不過沒有關係,去趕集、去趕海、去街頭,多跟當地人聊天,慢慢地就聽懂了。威海人的口頭語“好啊好啊”,跟河南話“中中中”、魯西南話“行行行”,是一個意思。

威海人的熱情,在房產中介身上尤其突出。只要你願意看房,他們就免費車接車送的陪你看房,耐心的介紹,周到的服務,直到你遇到中意的房子。即使是最後沒有看中的房子,他們的誠懇善良感動著你,也願意跟他們交朋友。我的微信上加了很多威海的房屋中介朋友。在威海,儲藏室叫草廈子。

威海人喜歡釣魚的特別多,無論是白天晚上,無論是春夏秋冬,無論是大海水庫河流,甚至是無論颳風下雨,都有人在釣魚。我的習慣是晚飯後散步,經常遇到威海人在晚飯後結伴去釣魚。釣魚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威海的校車很多。中小學門口,有專門的校車停靠場地,每到放學前,校車停靠整齊,司機師傅拿馬紮坐在車頭前,等學生放學。沒有學生家長各種車輛接送學生的擁擠場面。鄉鎮和市區的學校都一樣。

威海的海岸線長,但海岸的景卻各不相同。海灣多,有碼頭,有浴場,也有自然海灘,海邊有丘陵,有平原,也有山嶺。摩天嶺生態旅遊風景區就是山嶺伸入到大海,或者說是山脈從海底冒出來,與海邊陸地連接在一起,亦或者說,摩天嶺是一頭神牛,在拚命地把陸地往海里拉,這神牛力大無窮,把山東半島拉的越來越長,拉的地球自西向東轉動起來。怪不得威海的日出日落比內陸要早很多,都是這神牛拉的!山脊就是神牛拱起的牛背。摩天嶺景區的公路就修在山脊上,兩側是懸崖,懸崖下是滔滔海水。從懸崖邊抱著樹往下看,俯視山根的礁石,細看,那礁石上竟然有人在釣魚。若不是釣魚人穿著紅衣服,根本看不到他們,因為人很小,猶如從摩天大樓往下看地面。摩天嶺,不虛此名啊!真不知道那些釣魚人是怎麼繞到懸崖下的礁石上去的。

車沿著牛背公路一直往前開,下坡,變窄,這是牛脖子。再往前,場地豁然開朗,有偌大的停車場,這兒就是牛頭了。停車場的一角是收費處,是進入牛角的景區收費,停車場還是不收費的。從摩天嶺收費入口進去,就進入了神牛的牛角尖,站到牛角尖上看大海,感覺大海就在腳下,詩意就在眼前。威海牛氣,不像有些地方的景區,山根處拉起院牆,從山根就開始收費,停車也少不了收費。在威海摩天嶺的山脊上遙望大海,從懸崖邊俯瞰大海,讓詩人在這裡作詩,讓畫家在這裡作畫,讓攝影師在這裡攝影,讓我在這裡昂頭長嘯——啊——

望 海

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裡。

雲島相接連,風潮無極已。

時看遠鴻度,乍見驚鷗起。

無待送將歸,自然傷客子。

北齊詩人祖珽的《望海》,就是站在這裡寫的吧。

從劉公島到成山頭,沿途的公園、景區、浴場、碼頭,基本上都去過了。貓頭山、靖子山、褚島、牙石島、銀灘、威海南海等地,聽說也很美,以後要逐個兒去。摩天嶺和成山頭,肯定會去多次的,那兒是常看常新、百看不厭的地方。

威海還是水果之鄉,盛產蘋果和無花果。享譽海內外、暢銷四面八方的煙臺蘋果,其實大多產自威海,這可不是冒名牌傍大牌,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原隸屬煙臺市的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臺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目前威海市轄區內的所有蘋果,都是正宗的煙臺蘋果,生長條件和品種,與區劃前都是一樣一樣的。

“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這熟悉的廣告語,路過金猴皮鞋企業大門,才知道穿了多年的金猴皮鞋,原來產自威海。

在威海的時間,我趕海、趕集、爬山、逛果園、坐公交和出租車、跟清潔工聊天、跟果農聊天,對威海瞭解了很多,向他們學習到很多。威海民風樸實,風景宜人,天藍海藍,蔥山翠嶺。這就是威海給我的印象。

《臨海遐思》

本文發表在《河柳讀書社》公眾號和威海日報副刊

海邊的風很緊。浪很大,波濤洶湧,前仆後繼。大海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不拘於小事方為大!滿眼小事的格局成不了大業。

大海的主旋律就是潮起潮落,風來浪去;其他,大海不去顧及。顧忌多了,就失去了主旋律,失去了格調和性格。讓海風吹散愁雲,讓海風吹走心事吧!把你無處訴說的心結,告訴大海,讓它隨浪逐去,在礁石上擊個粉碎吧!

大海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擊打海岸,而且永不停息。即便是在退潮的時候,也是竭盡全力的回擊,浪拍碎了,再集結重來,一浪高過一浪!目標專一,永不放棄,這就是大海的性格!

至於海邊的風景,那是詩人和攝影師的事。大海的眼裡,只有風急浪高的奮鬥,和讓海岸後退再後退的決心!

甚至於四季變化,陰晴冷暖,大海都無暇顧及,在大海的心裡,只有為了目標不顧一切的奮鬥!

不忘初心,是大海一貫的作風;砥礪前行,是大海永久的精神。

夏日的海邊,吸引來無數內陸游客,他們讚美大海,擁抱大海,在海邊戲水,在浴場遨遊。面對讚譽和歡呼,大海沒有矯情也沒有驕傲,陶醉的只是人們,大海還是按它自身的節奏起落,海浪按它自己的節律拍打。

冬日的海邊,遊人少了,海邊的度假小鎮大多人去樓空。熱鬧的浴場寂靜下來,只有呼呼的海風和嘩嘩的浪聲。大海不會因此而失落,它的心裡只有為之奮鬥的目標,和永不衰竭的力量!

生活中有太多表演,虛偽甚至偽善,我們還總是給自己找藉口說是無奈。大海不會表演,它早已把起起落落看淡。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在波濤起伏的大海里,照樣生活得舒適安然!

大海遼闊而深邃,表面我行我素,近乎無情,其實啊,它納百川、容萬物、連四方、育眾生,大海是人類的朋友,更是我們的榜樣。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過:“每當我靜靜地佇立,瞭望那浩淼無垠的藍色大海時,一種永恆的肅穆和生命的崇高莊嚴便油然而生——彷彿上帝在叩響自己的額頭,一個神秘而偉大的授意隨波濤洶湧而來。”

願我們常來看看大海,在海邊走一走,坐一坐,跟大海說說話。

胸有波瀾壯闊的大海,心境才能豁達。

願我們心中永遠有一片海,洶湧而澎湃。

秋風啊秋風

本文發表在《河柳讀書社》公眾號和《西部散文選刊》

昨天颳了一整天的風,保暖甚至棉衣在今天早上就都乖乖地穿在了身上,再次證明了一場秋風一場寒。

小時候的四季都是那麼漫長,有時一天都顯得那麼緩慢。如今每日都匆匆忙忙,卻經常忽略四季的變化。若不是風來奔走疾呼,似乎都忘了秋已至末,冬天臨近。

小區單元門口收繳取暖費的通知貼了好幾天了,業主群裡都驚呼咋收這麼早,似乎冬天還早著呢。

一場秋風,翻出棉衣。

不怪風,風只是通知,是善意的提醒。多年來我們好像都錯怪了風。

諺語“風是雨頭”、“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風一場寒”,你看,風不就是善意的通告和提醒麼。

其實人們還是挺喜歡風的,春風送暖、秋風送爽、風生水起、風風火火、風光無限、風和日麗……

又好像沒有錯怪風。秋風搖碎了秋之靜美,令人深感惋惜。

人們都陶醉在秋的豐富和絢麗之中,讚美秋的詩文還在醞釀之中,這時,秋風來了,打碎了秋的畫案,吹枯了荷葉、飄落了秋葉、吹亂了秋的詩意豪情。

秋風凌亂了人們對濃濃秋色的不捨。

秋風似乎意識到了。昨天飄揚了一整天的旗,在靜靜地肅立。暖陽高照,似在表達著某種歉意。

                       

耕耘者(本文發表於今日新泰文藝副刊)

易中天在新疆時,他猜不到以後會高考,只知道常讀帶去的書;在武漢大學時,他猜不到以後會到廈門大學;在廈門大學時,他也猜不到會在《百家講壇》欄目紅得如日中天。他,一直默默地耕耘。

王蒙在新疆時,除了讀能看到的書,還學會了維吾爾族語言和文字。當時的王蒙,猜不到何日才能回京,更猜不到會在新中國70歲時,授予他“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他,只管默默地耕耘。

賈平凹在參加修水庫的勞動時,沒有想到日後會成為著名作家,他只是喜歡讀書。聽說有推薦上大學的指標,他在工地就向大隊書記提出申請,大隊書記隨口一答應,他就上了大學。上大學時,他也想不到日後會成名家,只是堅持不懈地投稿,哪怕是畢業時退稿信積攢了兩大箱子。他的堅持結出碩果,累計出版作品有《賈平凹文集》24卷、長篇小說16部,代表作有《廢都》《秦腔》《古爐》《高興》《帶燈》《老生》《極花》《山本》等,他,一直在默默地耕耘。

鄭淵潔一個人連寫帶編辦月刊《童話大王》,堅持了25年,依然筆耕不輟。20年前,他為了存放讀者來信,專門買了一套房子;兒子鄭亞旗長大後,他為了能安靜地寫作,又買了一套房子,沒時間裝修,就在毛坯房裡寫作。這些房子從一平方几千元錢漲到今天一平方近10萬元,是個意外的收穫。但他不問收穫。2009年,他以2000萬的版稅收入,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

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留著的。準備什麼?機會何時來?什麼樣的機會?誰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所謂有準備的人,只不過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著某種愛好和習慣,在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下,還不忘保持著個人的追求罷了。

長期堅持,不僅是自律,更是信仰。長期堅持,靠的是源於骨子裡的自信和灑脫。

說他們志在遠方也好,胸懷夢想也罷,要我說,他們都活在當下,當下的每一天都不虛度,辛勤耕耘。

二戰過後,面對殘垣斷壁,滿目瘡痍,猶太人依然把野花移植到花盆裡,裝在水瓶內,放到窗臺上。在落魄的困境中、匆忙的歲月裡,仍不失格調。所以猶太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人物,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猶太人人口總數雖然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但名人輩出。據統計,從1901年到2004年間,共有167名猶太人或具有猶太血統的人獲得諾貝爾獎,佔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的22%。

我以為,猶太人的成功,源於他們嚴格的自律、長期的堅持、辛勤的耕耘。

不論是易中天、王蒙、賈平凹、鄭淵潔,還是猶太人,他們都是成功的個人或優秀的民族。他們之所以成功和優秀,就在於他們堅持不懈、只管耕耘。如果只看到他們最後的成功和所取得的成就,那就是還沒有真正理解“只管耕耘,莫問收穫”這句話的本意。

散文四篇《威海印象》《臨海遐思》《秋風啊秋風》《耕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