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還有必要學習《道德經》嗎?

音形世界


悟空問:道德經是不是過時了?現代文明還有必要學習道德經嗎?

大公曰:道德經一點也沒有過時,尤其是現代文明更需要學習道德經。無論什麼時代都需要懂得學道習德,學好用好《道德經》。無論幹什麼工作,只要你把握好道與德,你就會眼觀六頭,耳聽八方,大膽細心,遇事不慌!老子所講的"道法自然"就是教導人們按照自然的法則去辦事。自然並不是一團和氣,更不是清靜無為。自然有風平浪靜,也有急流險灘;有和風細雨,也有颶風狂瀾;有健康長壽,更有疫情蔓延;有鳥語花香,更有狼吞虎嚥!物擇天競,優勝劣汰,弱肉強食,以進廢退,從來就是自然的法則,因之要結合實際:宜鬥則鬥,宜和則和;宜交則交,宜讓則讓,這就叫道法自然,並不是死搬硬套,一成不變!大道的學問含概了宇宙萬物,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而學道要結合實際,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活學活用,學用結合;隨行就市,貴在專一: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可理解成無所作為、無所事事,如果這樣理解就未免太愚蠢了,不僅歪曲了道德經,更是對老子的極大的誣衊!所謂無為而治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是要尊道即按道的法則去辦,僅此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習德。老子所講的德實際上包含了人文社會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主要是指人文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假如人人都能遵紀守法,和平共處,互敬互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還需要統治階級去強行施治嗎?可見無為而治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就像馬克思所講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目前社會離這一目標還相差甚遠,遠遠未達到《道德經》所期望的遠大理想,故而借用孫中山先生一句名言叫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





音形世界


《道德經》是一部永恆的經典,現代文明,由於過度發展,產生了很多社會、環境、倫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道德經》中獲得解決之道。

一:老子倡導自然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萬物萬事為矛盾對立:如剛柔、強弱、興衰等。但萬物萬事又是相互關聯。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隨。”老子的哲學範疇中有事物轉換、生生滅滅、存在發展所遵循的永恆之道。老子強調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當今社會,很多的自然環境災害,就是因為不尊重自然規律而造成的。

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及小魚。烹小魚時的翻動及火候的撐控是關鍵。當然治國比烹小鮮要複雜得多,但道理是相通的。美國前總統里根1987年國情諮文中就引用過中國老子的原話。

“無為而治”也是老子治國主張的核心思想。老子說:“無為,無不為"。他認為,人君要剋制私慾,要以人為本,不要以個人的好惡去改變現狀,不要隨意役使和困擾百姓,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漢朝初年的文帝與景帝就遵循推崇老子的主張,“文景之治”便是中國古代歷史冊裡最輝煌的一頁。當今世界,很多的國家仍然戰火紛飛,暴政苛政仍然在很多地區存在,如果能吸取老子的一些思想,世界將會太平很多。

三: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二日儉(節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謙退、不爭)。”後來,被歷代養生大家作為養生必先養德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中的“恬淡虛無",“志閒而少欲”均源於《道德經》。其中,老子飲食之道講得更加具體,在幾千年前就對現代人生活過日子開出了養生良方。第一張良方:“為腹不為目”。腹,指肚腹。腹有限度,能裝多少應裝多少一定有講究。目,為眼睛,不能“眼大肚皮小”。要剋制慾望。為腹是以物養老己,為目是以物役己。人要靠物質來養活自己,就叫“為腹”,但不能被外來物質奴役,這就叫“不為目”。我們就拿孔子關於飲食之道的觀點,來說下當下的新冠疫情,雖說目前沒有百分百的觀點,支持是因為食用野生動物引起的,但這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只為口腹之慾一己之私,終將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





善一趣談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不朽經典,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高度,而且是代表人類永恆的思想高度。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既是自身陶冶情操的需要,又是建功興業的需要。老子以哲學家的偉大胸懷擁抱廣袤的宇宙,尋找著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性——“道”,感悟著大道的自然本性,他以“道”為尺度,來衡量人生和社會。

老子離我們遠去已2500多年,品鑑《道德經》勿以今天的詞彙含義去解讀,那樣會處處生礙,因為中國古文字的精妙之處在於詞意並不固定,它需要放在語境中去理解,站在老子的“以百姓心為心”的高度去感悟。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人生理想,他 繼承了我國古代大道的傳統,是老子偉大的創造性奉獻。處於新時代,承繼中華先祖修身治世的智慧,無疑是我們修身立命、治家安邦的應倡導和傳承的。

《道德經》這部經典,不僅是用來讀的,而且是用來實踐的。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正是真讀、真信、真行“道”的人,這樣的人才能明白老子所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意蘊,那就是“道”便是我們的心。心中有道,處處是道。而這樣的心是“滌除玄覽”以至於“無疵”的心,這樣的心才能“明白四達”,才能“求以得,有罪以免”,才能行天下且大順天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只要是真心、誠心去讀《道德經》,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擺進去,讀出心得,讀出趣味,讀出“學其書,欲見其人”的興致,那將是讀者與作者皆大歡喜的結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中處處洋溢著思想的光芒、辯證的精髓,上文中提醒世人,凡事不能太過,要知可而止。有志之才立長志,在知足與強行之間保持一種恆久的張力。《道德經》揭示了天地人三才共通的基本法則,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世人修身養性、建功立業、治國安邦的圭臬。希冀我們在《道德經》中揣度人生真諦、奮進動力,用自身的努力在加快新時代步伐進程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讀心賞文


凡是能列入“經”的,一定是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是人類高超智慧的結晶,具備權威性和高超智慧的經典一定具有普適性和與時俱進的特性,它不是某一時代的生產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自然淘汰,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智慧,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它更是一種酵母,啟迪人的思想;一把鑰匙,打開智慧的寶庫;一眼慧泉,灌溉人類的心田;一面鏡子,映照古往今來。人類的每一次進步、昇華,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脫胎於歷史,離開經典的灌溉,無異於人類文明重啟,回到原始的思想荒漠,重新開啟文明徵程。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並非浪得虛名,它涵蓋萬無,闡釋萬有,卻又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無論是修身、治國還是開智等,不同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所需。

我們對《道德經》的認識可能很膚淺,但是古今中外讚揚《道德經》的人,何止千萬,他們各自從自己的立場對《道德經》做出了立場不同,但結論卻高度一致,不光人文領域,很多物理學家、農學家、經濟學家等科學巨匠都對《道德經》給予高度評價。舉例來說:

日本著名農學家福岡正信,通過多年實踐,獲得成功。福岡先生認為:老子的自然之道適應於所有領域,自然農法即是自然無為思想指導下的研究成果。

說到霍金,無人不知,但是知道他的研究成果與《道德經》有關的,恐怕就不多了。1984年,霍金給出了第一個“宇宙創生於無”的數值解,他的合作者、中國科學家吳忠超教授介紹說,這個科學研究史上破天荒的創舉,即是在“道”的思想和“萬物生於無”的觀點指導下進行的。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說: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老子的思想)。

美國物理學家、諾獎得主卡普拉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

德國思想家克諾斯培說:解決當代發展、裁軍和環保的三大問題,都能從老子那裡得到啟發。

……

這說明,老子的思想不僅僅是某一個領域的,即便是當今最前沿的科學,都可以從老子那裡的受到啟發,獲得智慧。事實證明,老子的思想不僅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落後,相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更深刻的驗證了老子思想的偉大和智慧的超前。


問道黃老


《道德經》稱為萬經之王,中國本土哲學,本土文化!影響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健康...

現代文明也是道家重要傳承,離開了道家文化,也就談不上現代文明!《道德經》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道學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離開了根,大樹還能生長嗎?如果把道家哲學文化拿走了!請問現代文明還剩下什麼?一棵枯木。還有生機嗎?沒有了。

下面我們來看國際有影響力人物評價;

英國生物學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以前的希臘相媲美,而且成為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斯賓諾莎的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老子思想有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美國哲學家: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創始人,比利時學者、:“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它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係。”

發現沒有;越是站在世界前沿的人,越覺《道德經》越重要!是吸取智慧的生命之源!是宇宙法則!

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明了《道德經》的科學性。世界更離不開對《道德經》的發揭!

也許《道德經》離我們太久遠,晦澀難懂。讓我們並不能正確或者是完全理解!也許太深奧了!現代智慧無法觸及到它的真正含義。說不對,道不完,悟不透!但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體內,讓人無法觸摸!因為老子(李耳)自己也說不清楚!

就如我們平時說的‘講道德’。如果人離開德,不講德,那人還是人嗎!德是什麼?無形的。如果不講‘道’?人還能生生不息嗎!道是什麼?無形的。即使我們不講道德,但還是離不開‘德’與‘道’!

也許它根本不就是用來討論的,只能用心體悟的!體悟到了,你就用之不盡,取之不盡!


心安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多數人看法:

1.我們以前受到的教育就是教育我們明辨是非,而道德經教育我們的是,在是與非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存在,那即是道!是、非、實。

2.學習《道德經》,以前人經驗指導現代生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個人、社會、國家之能力!

3.更好的看清現實,以先秦道家的哲學理念指導現今的學習生活工作。延續千年的經典,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希望能通過該科提升自己的思維,當然,能學會一些生活小技巧也很棒,比如學習道德經,可能能從中學到在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中找到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4.不僅現在學,將來也要學。道德觀已經於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互為表裡,人們總是或有或無的行使著裡面的種種精神。

5.《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更好的瞭解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

6.道德經中所蘊含的文化,是中國人源遠流長的根本,在幾千年的時間中,已經烙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骨子裡,學習道德經,不僅是當代中國人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自我學習,自我進步的一個關鍵步驟。

7.道德經是引領與融合了道家仁、義儒家的禮、辯論家的智、法家的信等多方面的具有高度綜合的哲學,對當今社會活動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8.道乃自然規律、生存法則,德乃人之行為和品行,道德經講的是客觀世界的客觀規律和我們生產生活的行為準則,是我國古代人們精神和智慧的結晶。。



奇緣道人


大家好,我是孖妤,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也是第一部用詩化語言闡述中國哲學思想的典籍。本書主要分為二部分,即道經和德經。本書主要圍繞自然規律和人的品德進行論述。且大部分主要從理論方面進行闡述。之所以這本書目前還需要進行學習,是因為本書上只是理論變化,並無具體案例,因此對古代還是現代文明,所遵循的規律是一樣的。因此,現代文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學習《道德經》的。比如以下幾個方面在現代文明社會也是很適用的: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有滋養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無爭,水具有寬廣的胸懷,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於“道”了。居處適應在於任可之地,心靈沉靜如深淵,施恩於物以仁而行,出言必然守信,以正謀求清平,做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正是由於與人不爭,所以永遠也不會有什麼過失。

這裡面也表現做人要胸懷寬廣,誠實守信。即是現在社會心胸狹窄或不守誠信之人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特別目前這會更重視信用問題,如果信用過差受大數據的影響可能後續則寸步難行。比如目前受疫情影響鄭州有個人隱瞞自己的行程,導致很多人被隔離,此人也因此被立案批捕。這也是不講誠信,說謊帶來的嚴重後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以後的工作和生活。

2、物極必反。物壯則老。過分的強壯就趨於衰老,一旦事物走到了盡頭,超越了界限,就會向反面發展。

就像世界上最大的敗家子之一若熱·貴諾,他父親白手起家,成為巴西首富,但是若熱·貴諾本人不好好珍惜父親辛苦打造的事業和積累的鉅額財富(20億美元)。本應該一輩子或幾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卻在若熱.貴諾的揮霍下在很短時間給花完了,最後還是靠500美元的政府救濟金生活。由於資產過多也導致了他最終向反方向走去,最後走了貧窮。

因此,道德經的內容是博大精深,很多富含哲理的內容需要讀者用心去思考,對於具體的事情具體分析的思維方式。

只有用心去讀方能體會更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我是喜歡讀書的孖妤,歡迎關注,溝通交流。


孖妤讀書


我們看看歷史,《道德經》在西漢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經》,那時候根本沒有《道德經》這個名詞,就叫《老子》,表示這是一本老子所寫的書。當時它還沒有得到大家的共識,認為說我們都應該學它,還沒有。但是漢景帝他了不起,因為我們都知道,文景時期是實施老子的學問的,所以他自己實踐的心得,他認為這個太了不起了。所以不應該叫做“子”,應該提升他的位階,所以叫做“經”。

經 是不容易的,經 就是它是不能亂改的,人要按照 經 所寫的去做,而且它是很正的。

可見,當老子所寫的書被提升為經的位階的時候,那它對中國人影響就更大了。到了唐朝,唐玄宗,他把《道德經》尊稱為真經。《道德經》是真經,那別的經怎麼辦呢?

因為我們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而老子就是要破除我們這一種。我們沒有說它不好,也沒有說他不正當,因為這些觀念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只是說,你把真和假相對,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終生痛苦不堪。

從《易經》的觀念裡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東西是什麼,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這樣一來,很多人就開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麼呢?一個字,就叫“實”。所以我們現在要讀老子的書,你一定要記住,真假當中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實”。

所以中國人經常講說,我們說實話,很少說我們說真話。凡是說“我們說真話”,大部分是假的。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充其量只能說實話。

你看科學,說要追求真理,現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為真理是誰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們科學只能告訴我們實話。所以你看,“這一件事,經過我們科學的證實”,我們沒有用“證真”。證真,那誰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證實,為什麼?我看到了,我做實驗了。你看也用“實驗”,沒有用“真驗”。所以這裡有兩句話,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見為真,還是眼見為實?

我們中國人比較喜歡眼見是實,因為我們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實的東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為有那麼多的顏色,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們是看不見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侷限性。

很多人讀了《道德經》以後,他心裡就想,原來道家是陰謀的,老子他這種心機啊,是不正的,所以你讀《道德經》到最後就不道德了。這種情況太嚴重,而且我們這一次必須要把它說出來。否則的話,那你這樣不是很冤枉老子嗎?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老子給我們的影響,也是一陰一陽兩種都有。你從這裡可以證明到,中華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經》,老子是在解釋《易經》的最高的那一個部分。所以他告訴我們,中國人要怎麼樣怎麼樣。可是我們聽出來的結果呢,很多是聽到相反的是,這也是老子很無奈的地方。也是我們這一次,為什麼不一下子就開始講《道德經》第一章、第二章...我們不這樣做的原因。

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基礎,這些長期以來被誤解的,甚至於產生破壞性的東西,我們先把它挖掘出來,我們把它說清楚以後,我們用一種很正確有心態去了解老子,這才是我們這一次要做的工作。所以這一次我們真正瞭解《道德經》以後,我們應該可以把這些負面的影響,把它降到最低,這樣才有意義。

你看老子,他一共只寫了五千兩百多字,當然了,這又是一則案例。中國人講《道德經》五千言,那如果按照西方標準一說,你不能超過一個字,超過一個字就是不真,數字不真。中國人不可能這樣,所以當我們講老子的文章一共有五千個字,我們就知道,他前後會有一些彈性,可以少一點,也可能多一點。

所以現在老子的版本很多,其中一個版本它整整齊齊切成五千個字,反而不可能是真的。當然,我們今天很遺憾,老子親手寫的那一部經不見了,我不知道大家覺得不見了是好事還是壞事,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想,它不見得是好事,也不見得是壞事。

我們按照這個思維去理解,這就對了,所以講到這裡,我們就非常清楚,讀老子書,我們第一個要檢討自己,我們現在都是按照我們的常識來判斷,這個對,那個錯。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常識本身也有問題。因為你的標準不正確,你判斷出來的東西可能正確嗎?好象也不對。

因此我們必須要怎麼樣?必須要抱著很冷靜、很恭敬、很真誠的態度,好好地聽聽老子的話,然後回過頭來要調整自己,而不是用我的看法,來看老子這個對、那個錯,我們不是來批判老子的,我們沒有必要,我們是來了解他為什麼寫了這五千個字。

我們要了解老子,要了解當時那種情境之下的老子而不是現在用我們的方式來想象老子,那是不可以的。現在民智已開,資訊充分,大家經過現今社會多元化的激盪,所以我們要來講真話。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現在再不說真話,那人類真的是太危險了。

我們不是冒險,也不是故意標榜,都不是,而是說,這幾千年來,我們把老子曲解、誤解,我們甚至讀了半天還搞不懂他說了什麼,然這些都不是壞事,天下沒有壞事,因為那時候,時機未到,現在是時機已到,我們講完以後大家會覺得說,哎呀,這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東西。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完全有必要去學。

對於我們來說,能學點國學最好。但現在的人多比較浮躁,大多像‘前’看齊,誰還有空學國學,現在你要是跟你身邊的朋友說,你現在在學國學,學道德經,學易經等等,他們多數會說你不少進,學那個幹什麼?年紀輕輕不去掙錢,整天不務正業!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情況?

其實,國學著作都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國學,會提升我們的人格魅力。

中國文華博大精深,道德經更是一部經典著作!

道德經是優秀古典文學,值得我們參悟。老子真是我國辯證論哲學的鼻祖。他的道德經充滿了辯證法。

世人認為道德經提倡無為之學,實際上他是為了有為而提出無為,‘道常無為無不為’他認為君不為,民才有所謂。漢文帝和漢景帝尊黃老之學,實施清淨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樂業,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的南征北戰,把財富都耗盡,可見無為並非不為。而是君不為老百姓就能多為。

另外,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規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違背了自然規律,必將會受到懲罰。

比如工業化發展造成的汙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認識。教育也是這樣,只有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才能有效。

道德經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師更多的施教於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體會受益會更大。等等!

不再過多的描述,道德經對於我們的啟發是很大的,對於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三觀的樹立,也是有非常好的作用的。

所以完全有必要去學習!








LIONS知道


只要中國人,讀過一點書的,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道德經》。在古代,這本書雖然不像《四書五經》一樣被納入科舉考試的教材,但是,其影響力完全不遜色於它們。即便今天,隨便一個知識分子家裡,估計都有幾本和《道德經》相關的書!

不過,能夠把這本書讀懂讀透的人,估計五千年以來,也沒有多少。別看只有五千字,其內涵實在太深廣了。因此,讀《道德經》,最好是不求甚解,只是讀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

《道德經》的版本非常多。比如宋代的“麻沙本”《老子道德經》,還有王弼的註解本。明代憨山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這些都是經典的注本。此外,歷史上還有好幾位皇帝都註解過《道德經》,在古代經典當中,這本書大概是被帝王註解過最多的了!估計,中國古代的帝王,大都希望實現無為而治吧!

雅音吟誦讀本:,可以說是迄今最美的《道德經》。用流行的話說,就是顏值超高!簡單的描述一下——這是一本由道教真人白玉蟾註解、書法大家趙孟頫楷書、八大山人等插畫、民國神童江希張白話、並配上雅音正義的《道德經》雅音讀本。

紫清真人白玉蟾註解,體悟《道德經》的經義之美

紫清真人白玉蟾,是道家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他小時候很聰明,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後來出家學道,飛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白玉蟾註解的《道德經》,著重於心性,在諸多《道德經》的註解中獨具特色,而且文字簡要,直入心源。其文本不僅與漢代“河上公章句”及王弼註釋本存在許多不同,而且其斷句也是別出心裁的。

例如《養身章第二》,通常第一句讀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而白玉蟾則在“為”與“美”之間斷開,讀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對於前半句,白玉蟾注曰“求為美名”,而在後半句又注曰“不得美名”,由此可見,白玉蟾是反對刻意追求,他所倡導的是遵循自然。

趙孟頫楷書,領略《道德經》的書法之美

趙孟頫是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著名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他書寫的《道德經》是歷代寫經的典範。除了大家常見的小楷《道德經》白文外,還有一部就是白玉蟾註解的《道德寶章》。其書法結構嚴整,筆法圓熟,堪稱其經典代表作。

閱讀這部由白玉蟾註解、趙孟頫書寫的《道德經》讀本,不僅可以體悟經典之美,還能夠欣賞行雲流水般的書法之美,兩者結合,實在令人心曠神怡,彷彿能夠穿越古今,和古人一起心神交融。

八大山人等插畫,詮釋《道德經》的意境之美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的畫,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可以說,他的畫,是中國古代畫家中氣質與《道德經》最為相合的。讀經典,賞書法之餘,再品其畫的意境,別有一番風味。

江希張白話語譯,每個人都能讀懂的至簡大道

《道德經》五千言,很多人曾對他進行過白話翻譯。不過,要真正翻譯好,其實非常難。因為,中國經典所用的文言文有穿越時空的魅力,每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但是,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尤其是初學者,如果不進行白話翻譯,一開始還是難以理解經典中的深義。因此,對經典的白話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部書中,我們採用的是民國神童江希張的《道德經白話解說》中的譯文。江希張(1907~2004),字慕渠,山東歷城縣人。清末時差點被選作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民國初年又被康有為譽為“民國第一神童”,他7歲的時候就撰寫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叢書,印行數百萬部,轟動中外學壇,建國後又成為了我國首屈一指的化工和輕工業專家。《道德經白話解說》是他10歲左右的著作。其對《道德經》義理之闡發,文字之精要,確實遠勝於今日很多人對《道德經》的白話翻譯。

和老師一起雅音吟誦,感受《道德經》的音韻之美

古人說讀書要三道,心到,眼到,口道。其實。古時候的人讀書,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承三千年的讀書方法——吟誦。吟誦,說直白點,就是怎麼讀中國傳統的經典、詩文。“書讀百遍,共義自見”,關鍵在於會不會讀。

中國古典文化研究學者葉嘉瑩先生特別指出:"我們中國的詩有格律,或五言、或七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為什麼有格律?就是為了吟誦。"又說:"吟誦的聲音裡,有詩歌一半的生命。"

而今,上至中國的教育部門,下至國學愛好者,都認識到吟誦是學習中國古典詩歌非常重要的入門途徑。高聲朗讀和吟誦是學習詩歌和古文的一種方式;不出聲音地讀,就不能真正對作品的內容、情意有深入的體會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