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道德經》裡最有指導意義的話是哪句或者哪幾句?

YERO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你認為《道德經》裡最有指導意義的話是哪句或者哪幾句?

我們首先來糾正一點,就是對待任何的學問和智慧,都不應該從其中找尋一些片面的觀點去理解,如果只通過整篇智慧中的一句話兩句話來學習和理解,容易曲解原意,對於求學論道更是一大忌諱。

所以,要養成通讀全文,理解全篇的學習方式,融會貫通整個篇章,才能真正的理解智慧的核心。

而且對於《道德經》這本經典著作來說,《道德經》之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著不一樣的指導意義,都是我們立身治世應該學習和秉持的根本。

既然這樣,我們不如換一種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從“道為何物?”“道的存在狀態”以及“道對於人生的作用”三個方面,探討《道德經》的核心智慧和思想內涵。

一:道為何物?

《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語表示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

道並不是一種物體,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它是一種精神。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身體去觸摸“道”,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

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道就已經存在,道塑造了天地,生成了萬物,道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無所不在,無所不主導,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地萬物,沒有任何一件事物的規律,能逃脫道的主導和作用,可以說道是一種精神,道是一種信仰,道是一種起源。

所以再結合“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來看,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道的存在,感受道的精神以及力量,而不是停留於表象去認知道,這就是“道為何物”的答案。

二:道德存在狀態

《道德經》第四章說: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一篇章的意思就是說: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而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深髓啊,它如同萬物的本源,去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收斂它的光耀,混同於塵世。幽隱虛無而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在萬物的法象締結前它就存在了。

這一篇章講述的就是道的存在狀態,道是天地萬物本源,收斂自己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中,它主導著萬物的規律,任何事物都在它的驅使之中存在,並且受它的影響,這就是道的存在狀態,道與自然合二為一,也存在於自然之中。

三:道對於人生的作用

《道德經》這一篇章的核心是以道為原點,闡述治身治世的智慧,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無為”。

“無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觀妄為,順應萬物的自然發展。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上善若水,意思就是人生最高的品德,是如水一樣的智慧。

在《道德經》之中,老子把水比作了世間萬物最接近道的一種物體。

道孕育萬物,生成萬物,但是它沒有以自身為主導,而是順應萬物去成長,這就好像水的姿態一樣,養育了萬物,但是並沒有以自身為主導,不以自己的主觀去妄為去主導外物,這便是無為的精神。

“無為”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秉持的處世態度,更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精神,把這種精神運用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便是道對於人生的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從三個方面所闡述《道德經》對於人生的影響和作用,謝謝您的閱讀。


國學書舍


1.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文需要水。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在世,禍福難料,禍裡藏福,福中有禍。


及時雨120015876


哪有割裂地看待問題的?論經,就是談全文本位價值觀啊!正好才發的文,截選部分上來。

“人的本神之氣圓融,能使人由內到外散發出溫潤的光芒——君子如玉,光而不耀,直而不肆,廉而不劌,方而不割。一個人的氣機平衡,神魂穩固,會表現為行為有度:直言但不肆意傷人自尊,行為守住不盤剝別人的邊界,行事以不割裂人事的整體性為規,能自控、自掌、自主思維立。眾妙之門是什麼?“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人常無私慾為執,神清故能觀妙;見別人的私慾能推因果觀人性,人性不離神魂之需、同在肝為玄、成於行為即行道,神魂立道入眾妙之門。虛一已私心弱一己私慾,心生萬法;實腹意成,健體,身駐萬道。“縱慾必狂,狂兇必亡”,奢則不固,儉以守神。”

我認為:《道德經》與《論語》參照著看,幾章《道德經》才能解一章《論語》,《論語》深多了!質真若渝,大道至簡。“道”字的第一義是行,所有的體悟都在行而後悟知,《道德經》說的範圍寬,《論語》重在人生之行。兩本書的本位價值觀沒有差異,但論行《論語》具體多了。說指導意義也是從全文理解,用《論語》吧!更具體。


節度使95


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三木隨筆


我認為《道德經》最有指導意義的章節是第二十五章,若非要說最具指導意義的話,那就是“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全章內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理解的指導意義是: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狀態樣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天地萬物及其關係?人應該如何與天地萬物,包括不同人群相處?王,或者領導到底有什麼特殊地位和意義?

而第二十五章就把這些問題全給解決了,更重要的是,老子告訴我們,“王”和地、天、道並列為“域中”“四大”,“王”雖為人間“主”,但人間只是茫茫宇宙萬物中的一個族群,是“道”無窮盡成員中之有靈性卻極小的一個族群,王在“四大”中處於末位,他應該法地、法天、法道自然,不可恣意妄為。否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第三十九章)”。

這一章從開頭到“遠曰反”可以算做第一層,這一層主要論述虛無但實存之“道”的體與用,“道”的運行狀態和規則;餘下部分可視為本章的第二層,主要論述“道”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並教人取法“道”之自然。

中國歷史文化中,君王的權威是不可撼動的,周武王克商時,依然惦記著商王是順天而生的,是代表天意的,重大決策前依然要占卜問卦。姜子牙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看準了機會立馬行動。可見包括武王在內的古代人,內心深處有一種獨立於人類之外的“天帝”在主宰者人類的一切。

宋明兩代,更是把“天”看做統御一切的主宰,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君權神授”,把統治者抬高到與天神一樣的高度,把各級官員說成帝王的家臣,這是人性惡性膨脹帶來的必然結果。而天下百姓無權無勢,只能接受“天命”,逆來順受。

老子的思想之所以不被統治者所接受,就是因為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學觀念,而道是清靜無為的,帝王作為人中最大者,也是貪慾私念的集大成者,他一朝權在手,怎麼可能無為呢?他要維護權威,打擊異己,他要天下獨尊,政出一己,怎麼可能接受老子的主張呢?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千姿百態,本原為一,即“道”,萬物無不出於道,王與民一樣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職業各有不同,不管什麼職業,都要尊道貴德,君王違道就要天下大亂,百姓違道就要遭受坎坷。這是君權神授的顛覆,不光將高高在上的帝王拉下馬來,就連打著帝王旗號徇私舞弊的各級官員也一同拉下馬來,所以,老子是封建政治倫理的顛覆者,因此不為官府所歡迎。

然而,這正是老子的偉大處,所以千百年來備受人民推崇,他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根植於民眾心中,不斷動搖著封建的倫理秩序,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

如今,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早已被世界各國所吸收和遵循,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赫伯特·曼紐什把老子莊子和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並列,說他們才是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老子的道法自然超過了世界所有哲學家的境界,他甚至說:除了《道德經》,我們將焚燬所有的書籍。


問道黃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受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以無慾而觀其妙,以有欲而觀其繳,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負陰而抱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個人認為歸納一字既“正”!

正字為一一乾坤,一太極,一宇宙,也既自然。自然為道。

下面把正字講講,l就會發現易經之理老子之道,也明巜黃帝內經》《孫子兵法》了。

正!一,二,工,仁,上,下,止,正。如真知,既老子之講“曰明”。

河圖,洛書,太極,八卦圖,陰陽圖,皆歸“”正”。

正為玄,妙在其中,正為零(O),零圓圈既道,太極,宇宙!


自然285589719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水幾於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水之德也!


靈心淨地


道德經為老子的名著,最為喜歡的一句,也是一直堅持的,“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我們生活在現代科技時代,何談沒有貪念,貪念源自內心的不滿足,沒有貪念,就不會出現貧富差距,這句話我理解更多的意義是,貪念應是警醒,而非心中沒有貪念,世上每個人都有心中之標準,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以已,則天下為靜,靜則和平



我認為《道德經》裡最重要還是第一章。因為這在第一章中,老子就充分表明了其以悟道行道為核心為方法論的全息宇宙觀了。

如“道可道,非常道。”就說明了此“道”是可悟之行之的,因它不是普通的道(實指天地萬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及規律與規則)。

而“名可名,非常名。”則是指他所命名的道,也不是普通的名(實指哲學範疇中形而上的概念)。而“無名,天地之始。”是說“無”這個哲學概念,是指開創天地的始祖。而“有名,萬物之母。”則是說“有”這個哲學概念,是指產生萬物的母親。又如“常無,欲以觀其妙。”是說我們常以“無”,來觀察領悟其道的奧妙(即應從天地的運行中領悟出其定式定規及行為精神來)。而“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說我們常能以這些領悟出的“有”(即其客觀的規律與規則)的運用,來觀察與檢驗“以輔萬物之自然”發展的成效是否真理。及“其二者同出,而異名。”是說“無與有”雖同出於“道”,但哲學概念是不同的(如其“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實則是“道”未悟出前稱“無”,悟出後稱“有”。“同出謂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則是說這同出於道的“有生於無”的理念就是探索今生與古始(即各種價值觀、人生觀與宇宙觀與治國及宇宙演化論)等等的奧妙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