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能重新来过,你认为哪国最可能统一六国?

四川丹兒


即使历史重新来过,统一六国的还是秦国。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要归功于秦国几代国王的努力。 秦国的崛起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那时的秦国比较弱小,夹在游牧民族和各诸侯国之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孝公大胆启用商鞅进行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有了和各诸侯国分挺抗争的能力和实力。



接下来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他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却延续了商鞅的法治,使秦国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更快更好,秦国的国力不断上升。同时,秦惠文王采用纵横之策,扩张了秦国的领土,尤其是占领了巴蜀,这个秦国后来的战争粮仓,为秦国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后来是秦昭襄王,这是秦国真正崛起的时代。秦昭襄王在位近60年,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分化瓦解各诸侯国和他们的联盟。同时用战争扩大自己的实力,尤其是是“长平之战”,一战消灭赵国几十万军队,使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可以说,秦昭襄王把统一六国的基础打好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次,其他六国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失望。

当秦国几代君王励精图治的时候,其他六国在干什么?窝里斗,搞阴谋。

战国七雄中很有实力的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一度强大,但赵武灵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问题,致使赵国出现内乱,赵武灵王自己也饿死沙丘。后来的赵孝成王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赵国十万士兵被活埋,赵国从此彻底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本钱。

六国中另一个大国楚国,如果按国土面积和以前的实力,也是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楚国君臣上下昏庸,张仪凭一张嘴瓦解了楚国的合纵战略,欺骗了楚王还敢冒险去楚国,因为他知道,楚国是小人掌权,只有一个清醒的屈原,还不受重用,最后无奈地投江而死。更可笑的是,楚怀王被秦国玩弄,最后居然还死在秦国,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一件事就可以想象到楚国当时的处境。



至于其他几个小国,根本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因为能力不足,他们不是想办法提高自己,反而想一些歪门邪道的方式对付秦国。

韩国派出水工郑国去秦国挖渠,目的是疲秦,想以此消耗秦国的实力,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适得其反。郑国渠修好后增加了秦国土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秦国的实力。

燕国更是搞笑,堂堂燕国太子,不是想如何提高本国实力,用实力保护自己,反而用一种下三滥的手段,派了个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他难道就没有想到,杀了一个赢政,秦国还会有其他的国王,还会继续进行扩张,完成统一大业。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即使历史重来,统一六国的还是秦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 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可以给我们教训。透过历史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读史坊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即便是历史从新来过,我认为还是只有秦国可以统一六国。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六国和秦做一对比:

应该看到的是,秦统一六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等,是秦与六 国共同拥有的客观历史条件;秦有商鞅变法,六国有李悝等的变法或改革 ;秦有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六国也各自有国君 ;六国的国君也无一不想兼并其他国家 ,实现统一。



客观条件一样,主观愿望相同 ,为什么唯独秦最终实现了统一? 我认为,秦统一六国是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

一、秦国的地利优势

1、秦国

众所周知 ,秦从开国到统一六国之前,一直都在西部,而且承袭周朝祖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在防守却有着极大的先天优势——多山多河流,秦所处的关中,自古号称 “沃野千里”。 同时这种地势及可进攻, 也可防守。

当然,作为要统一天下的国家,仅仅这点土地和东西是完全不够的。在西周分封时,周天子将靠近西戎的土地封为西秦,土地需要秦襄公率领族人去争夺和开垦。所以在襄公建国后,打败犬戎,占有了关中地区;武公灭掉冀戎、小虢,穆公灭掉戎翟、羌戎等,即占领了现今甘肃、陕西宝鸡以及八百里秦川地等;孝公时,戎狄十二国受制于秦;惠文王灭巴、蜀,领土又翻一番。



所以可以看到:这时,西秦疆域大体上是东到黄河、函谷,与三晋为邻;南有巴、蜀汉中与楚国相接;西及北部与西戎、林胡、楼兰诸部交界。比现在中国的整个西部还大。在前二四六年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时候,秦国的领土,已几乎是天下的一半。单就疆域而言,秦比其他六国已占了很大优势。

2、六国

(1)齐国:按《尚书·禹贡》“海岱唯青州”,“厥田唯上下”。就是说东北横跨渤海 ,西南到泰山,这中间的地区是青州。这里 的土地在九州 中属于第三等,而齐 国就在此地。《史记 ·货殖列传》说 :“太公望封于营丘 ,地泄卤,人民寡。⋯⋯齐带山海 ,膏壤千里 ,宜桑麻 ,人民多文采 、布帛、鱼盐。”战国时代的田齐因袭姜齐之国,其土地质量及物产大体可知。

(2)燕国:东有辽东与朝鲜为邻,南与齐国交界 ,西与赵国相连 ,北有东胡、林胡 、楼烦诸部。舜为十二州 ,分青州为营州 ,营州即东辽也。所 以燕国之地亦属青州 ,其土质当大体与齐国相当。《史记 ·货殖列传》说燕 国地越远,人民希 。⋯⋯有鱼 、盐 、枣 、栗之饶’ 。

(3)楚国的初封地,按《尚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厥土唯涂泥”,“厥田唯下中”。那么这里是低洼潮湿的土地 ,土质在九州中属于第八等。据《史记 ·货殖列传》当分为西楚、东楚 、南楚。

(4)三晋——赵、魏 、韩,按《尚书·禹贡》“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为冀州地”,“厥土唯 白壤”,“厥田唯中中”。所以赵 、魏、韩的土质在九州中属于第五等。据《史记·货殖列传》说 :“土地小狭 ,民人众。⋯⋯不事农商。⋯⋯中山地薄人众,⋯⋯仰机利而食。”

显然 ,就各 自的整体地力而论 ,六国中没有哪一国能够比得上秦国。也就是说 ,六国中任何一国的经济基础都比秦国薄弱。

二、秦国变法图强改革的彻底性

1、秦国

秦国的封建性改革,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 408)就开始了。这一年,秦国实行 了“初租禾”,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开始采用封建实物地租制度。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 :“献公元年 (公元前384),止从死。”也就是说 ,从秦献公开始秦又废除了奴隶殉葬制度。秦献公六年 (公元前 379),秦把蒲、蓝田、善 、明氏等地改为县 ,加强封建君主集权。



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在战国初期 ,因其地偏僻 ,“迫近戎狄”,各国都以“夷翟遇之”。公元前 361年,秦孝公即位后 ,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在此时,商鞅西入秦 ,求见孝公。

公元前 359 年和公元前 350 年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 。其变法的内容我们大致概括为: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实行 连坐法,轻罪用重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合并乡邑,推行县制 ;征收军赋 ,统一衡制 ;禁止请托 ,游说求官;谋求东进,迁都咸阳;利其 田宅,复之三世 ,来山东之民。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 ,“行之十年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怯 于私斗 ,乡邑大治 。”

商鞅变法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是改革最彻底 、最深入 、最符合当时人民利益 、最能解放生产力 、影响最深远 、历史作用最巨大的社会变革 。它从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律 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加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使得秦国的综合实力很快地就超过了其他诸强,这就使秦统一六国成为历史 的必然 。

2、六 国

战国初期 ,六国为了顺应 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 ,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的程度不同,富强的程度当然也就不同。

(1)在魏国,公元 前 445 年魏文侯 即位后 ,任用李悝(kui)为相 ,乐羊为将 ,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治邺,实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尽地力之教,制定平籴法,著《法经》六篇 ,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2)在赵国,赵烈侯用公仲连、牛畜、苟欣、徐越等进行政治 、财政等方面的改革。他们主张 :以仁义,约以王道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除此之外,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 ,公元前 307 年 ,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改革 ,实行“胡服骑射”,从而建立了骑兵。

(3)在楚国 ,公元前 390 年吴起 由魏奔楚,楚悼王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削吏禄 ,以养选练之士 ;整顿吏制 ,使私不害公 ,塞私门之请 ;精简无能、无用之官,裁汰不急之官,使国家机构精干 。

(4)在齐国,到公元前 356 年 ,齐威王即位后 ,任邹忌为相 ,进行政治改革,修订法律 ,接受臣下建议 ,注意选拔人才,奖励得力官吏 ,清除奸吏等 ,以谋求国家富强。

(5)在韩国,公元前 355 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推行“修术行道”的改革 ,通过任用 、监督 、考核官吏等措施 ,国内以治 ,诸侯不敢来侵伐 。

(6)关于燕国的改革 ,在乐毅的帮助下,燕国推行政治改革 ,在吏制改革方面实行“察能而授官”,“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不以官随其爱,能 当者处之”。还规定“循法令 ,顺庶孽者 ,施及萌吏”。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 ,使得“燕国殷富”。

只要我们将六国的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稍加对照 ,便可明显看出六国的改革,从深度 、广度及其力度来说,都不如秦国深刻、彻底,而且政策的贯彻往往是虎头蛇尾。

三、频繁战争均远离秦国核心地带,国本未受动摇

1、秦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雄踞西部 ,其南有巫山及黔中地区的高山阻断 ,其西有陇东高原为屏 ,其北有林胡、楼烦等北方民族及广袤的草原间隔 ,其东有惟一可从陆路出入的大门——函谷关。《史记 ·范睢列传》说 ,秦据此关 ,“利则出攻,不利则人守”。



战国时期 ,六国曾多次合纵攻秦 ,但多为秦国所败 ,偶尔胜秦,也只能在函谷关外 ,而从未攻人过秦国的腹地。秦国利用其险要关隘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即便在战败的情况下 ,也从未遭受重创。相反 ,秦兵却东出函谷 ,频战频捷 ,直到逐一灭掉其东部诸雄。

2、六国

据《史记》载,苏秦游说燕、赵、韩、魏、齐、楚时,曾逐一泄漏六国之间无险可据的天机。

(1)燕,燕、赵之间无 险可守。

(2)赵 ,三晋互攻 ,三晋之间无要塞限防。

(3)齐,苏秦说韩、魏对付秦国有困难时,齐国将受到威胁。

(4)楚 ,苏秦说楚威王时,楚威王自己说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 ,不可与深谋 ,与深谋恐反人以人于秦 ,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可见楚与韩、魏之间也是互相进攻的通途。

由此看来 ,六国之间均无险要屏障 ,所 以才会在互相兼并中,不断损伤各 自的基本 国力乃至元气 ,直至被秦国所吞并 。

四、秦国人才优势

1、秦国

战国时代,秦国从秦孝公到秦王赢政 ,在求贤任人方面几乎都能够做到切时务,合国情。这一点应当是秦以人才取胜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孝公根据当时改变秦国落后状况 的需要 ,任用卫人商鞅实行变法 ,使得秦 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六强 ,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惠文王时 ,秦国在继续增强国力的同时 ,急需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摆脱六国合纵伐秦所造成的困境 ,于是任命 魏人张仪为秦国的第一任相国。到了秦昭王时,魏冉为相,魏冉为秦统一立下的第一个功劳,就是他于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保举了战国史上以能征善战著称的白起为将。其次魏冉本人也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将军和战功卓著的常胜将军。

秦昭王任用魏人范睢。范睢为秦统一六国贡献是建议秦昭王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

原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为丞相 ,封文信侯。秦王政即位,尊吕不韦为相国,敬称仲父。他在辅佐两王的十二年里,掐头去尾 ,他对秦国发展壮大、统一天下的第一个贡献是招致宾客、游士三千人,后来为秦王政统一六国做出最后贡献的丞相李斯就在其中。这是他为秦统一中国所做的前所未有的网罗人才的工作。由于他网罗的人才中有诸子百家、各门各派的众多学者 ,所以吕不韦的第二个贡献就是组织人力编写《吕氏春秋》,这部书可以说是吕不韦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的思想武器。

从商鞅到李斯 ,在秦国执掌国政的重臣,除了樗里子是 “王亲”、魏冉是 “国戚”外 ,其余都是从六 国入秦而被重用的。

2、六 国

(1)在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乐羊 、吴起 、西门豹、史起等实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然而 ,魏文侯死,魏武侯疑吴起而弗信 ,使得曾为河西守甚有声名的吴起由魏国跑到了楚国。

(2)在韩国,起用从前郑国的“贱臣”申不害,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直到申不害死 ,十五年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3)在燕国,燕昭王卑身厚币为臣子郭隗“筑宫 ,而师事之”,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 ,剧辛自赵往 ,一时间出现了“士争趋燕”的热烈景象。然而 ,燕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 ,齐之田单施反问计 ,使得下齐七十余城的乐毅因畏诛而西降赵。

(4)在楚国,楚悼王任用由魏来楚的吴起 ,实施他的改革主张,使得楚国有所强大 ,但终也是过眼云烟。

(5)在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 ,齐国逐渐强大。又用孙膑为将军,田忌的军师,屡战屡胜,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 ,以令天下”。到了齐宣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于是齐人邹衍、淳于髡 、田骈 等七十六人“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但是,这也只是齐宣王好名而招揽人才,结果这些人才没有为齐国富强发挥作用。

(6)在赵国,赵惠文王时,蔺相如,屡次为赵国出使而不辱使命 ,被任命为上卿;平原君举荐秉公执法的赵奢 ,使得赵国“民富而府库实”,赐赵奢号为马服君 ,与廉颇、蔺相如同位。然而,赵孝成王时 ,赵、秦战于长平 ,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马服君之子赵括代廉颇 ,除了使赵国死亡四十五万将士外,还使得廉颇后来逃到魏之大梁 ,后来又为楚将无功,卒客死于楚之寿春 。

应该肯定,六国的人才 ,其数量之多,名声之大 ,都是秦国所望尘莫及的。但是 ,由于六国国君对他们不能因时、因事、因才而用,致使人才流失 ,或四处奔波 ,或隐居不仕 ,大都 “莫见收功 ”,甚至资助了敌国。

五、秦东出统一六国的既定战略从未改变

1、秦国

秦从“献公即位,镇抚边境 ,徙治栎阳,且欲东伐”,接着在武都、石门打败魏军 ,连年攻伐魏之少梁开始,一直到公元前 221年灭最后一个诸侯国——齐,秦国在整个战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所有国策,都是服务于坚定东进、走向强大和统一这一大的战略决策的。



2、六国

山东六国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从而盲目听信所谓合纵家的游说 ,盲人骑瞎马,在乱冲乱撞中削弱了别国,也消耗了自己的实力 ,最终都被灭掉了。

自古以来,一提合纵人们就颇带钦佩和羡慕口气说 ,苏秦约六国纵亲,佩六国相印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云云。然而苏秦自己也说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他把“金玉锦绣”,“卿相之尊”作为从事合纵捭阖活动的惟一 目的,而无固定的政治主张。所以《史记 ·苏秦列传》说苏秦是“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也”。六国怎么能够听信这样的人信 口开河,而把一国之安危托付给他呢?

六国之中,楚国东到大海 ,南有苍梧与百越为邻,西至巴、黔与秦连境 ,北面与韩、魏、宋、齐相接。齐国东滨大海 ,南有韩、粱与鲁、宋为邻,西有清河与赵为界 ,北有渤海与燕接壤。燕国北有东胡、林胡、楼烦 ,东有辽东与朝鲜为邻 ,南与齐国交界 ,西有云中、九原与赵国接壤。而韩、赵、魏与宋、卫、中山、鲁、越 、滕、邹等较为弱小的诸侯国,均交错夹杂在其中。

就地势而言,楚国只要能巩固其南、西边境 ,就可 以实施坚定北上的战略;燕国可 以在筑牢其西、北、东边防的基础上制定南下的方针;而齐国只要加固其南北两厢的防线,就可以下定西行决心;如果是这样的话 ,齐、楚、燕或许还有与秦国抗衡争统一的可能。然而齐、楚、燕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与夹杂在中间的其他强弱不等的诸侯 国一样 ,时而互相攻杀 ,时而联合,直至把各 自的力量消耗殆尽 ,从而听任秦国把他们一一灭掉。此类例子多得不可胜数。多为众所周知之事 ,兹不例举。

总之,秦国决策的成功是其根本的成功,六国决策的失败是其根本的失败。

六、秦的移民之策

1、秦国

秦国一方面迁秦民到新占领的土地上,另一方面也采取迁来六国之民的办法发展本国的经

济。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把俘获的六国之民迁至其新占领的土地上 ,既巩固了被 占领的土地 ,又发挥了移民的长处;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既富了个人,也富了国家。

为了解决秦本土地广人少 、耕种土地和对外作战相互矛盾的问题,秦还采用优惠政策主动招来三晋之民到秦国耕种土地。用新招来的人从事农耕,由秦国本土的人去服役打仗,既可以解决农、战不能两成的矛盾,又可以达到富国强兵、不断削弱敌国的目的。



2、六国

对于六国来说只能是恰恰相反,被迁、被招至秦地之民乐而忘返,贫苦民众又纷纷入秦 ,从 而形成人心向秦的局面。 六国失去了民心 ,被秦兼并则是其必然结局 。

七、秦始皇的经国之略

秦国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仅 10 年时间, 就相继灭掉了六个国家,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 500 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实现统一中国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这必定是如人为的必然。



1 、战略规划:始皇嬴政在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可攻可守的地理位置,远胜六国的军事力量等前提下,应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做出的正确决策,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实施“远交近攻”的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统一步伐。

2 、组织与制度:建立了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皇帝至高无上,设立管理国家行政方面的丞相、军事上的太尉和监督百官的御史大夫,设“三公九卿制”。严格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政治方式。

3 、兴修水利以及防御工程: 派李冰修建都江堰, 郑国修建郑国渠。 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巴、蜀、汉中等地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的生产,为发动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成为秦远征六国的强大经济、军事后备资源基地。

4 、军事资源:军队的士兵选拔有充足的保障,从 17 岁到 60 岁都是符合选拔范围;有严格的军事训练,由专业军官有针对的进行训练;有不同的兵种,因人而异选拔,组成车、步、骑、水四个兵种,适应了战争中的需求;实行较完整的战斗编制,四大兵种合理配置,兵量巨大。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秦国正是 由于 以上诸多内因和外因,一步步发展壮大 ,一点点蚕食 、兼并其他诸国,终于在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 23o)首先灭韩,然后依次灭掉了魏 、楚、赵、燕 、齐,最终于公元前 221年 ,结束了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到战国时代七雄相兼的长达 560 多年的动荡、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


常棣tandy


咱们用排除法吧,首先问题把秦国被去掉了。

其次是韩国,韩国申不害改革虽然使得兵利甲厚,但是韩国处在大国夹缝之间,国小民少,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也排除了。

再次是燕国,燕国地处贫瘠,北有少数民族,西有强赵,南有强齐跟老牌诸侯富宋,除了出个大将乐毅怎么都不像能打赢天下的。

然后就是魏国。魏国初期确实吊打各国,但是频繁的战争与君主的贪婪让魏失去话语权,而且处在各国之间,没有时间止戈发展。

剩了齐楚赵三国。虽然我是山东人,但是我不看好齐国。首先齐国树敌太多,严重削弱了齐国战斗力。再次西面是宋,卫等老牌诸侯,等打完了如何跟楚,赵等一决雌雄?还有就是齐王贪婪,与各国交恶,容易被合纵。最后就是齐国擅长经济战,若遇到虎秦这样对手胜负难料。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战力大增,若能长平大胜未尝不可逐鹿天下,楚国地大物博,带甲百万,若是国君争口气也未必不能问鼎中原。

所以我认为是楚,赵二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山人迟暮史海探究


一切皆有可能,只看历史路径。

如果吴起没有被驱逐,一直在魏国当他的大将军。如果公孙商鞅没有去秦国,在魏国当上了变法的主导者。如果庞涓不嫉贤妒能,能够收下孙膑,一同在魏国效力。如果不攻打中山,而是和赵联合,一同向西,先灭秦,后攻东方齐国,然后南合北收,那统一天下的岂不是魏国

如果乐毅不被放逐,如果乐毅灭掉齐国之后,继续向南,是不是燕国也有可能统一天下?

如果楚国重用吴起,其实力绝对是天下统一的第一候选。

还有赵国,胡服骑射之后,实力已经晋级一流,没有内乱,肯定是天下第一。

还有晋国,这个据对是最悲剧的国家。他的实力在春秋之末绝对一流,春秋五霸,晋国四霸,文通武合,可惜就是大权为六卿所分,如果没有分晋,晋国西灭秦,东灭齐,南平楚,北干燕,绝对的填一下一通。

可惜的是,历史已经注定,没有如果。


桃花一簇开无主


一统六国,秦帝国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华夏各族之间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强,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带来灾难与苦难,人民渴望统一,一统天下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制定秦律……变法使秦实力强大,国富民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后来杀商君,而仍行商法。而其他六国皆因旧贵族势力,变法夭折或收获甚微。

秦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条件更为成熟。变法后,废分封,行县制,甚至实行中央集权,而六国虽也如此,但封君势大,旧贵族势力庞大。而秦多产生了军事贵族。

秦国君主雄才大略,广泛收罗外来人才。发现人才,招募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里疾 甘茂 桓齮 司马错 王翦及子王贲、孙王离 尉缭 魏冉 白起 蒙骜及子蒙武、孙蒙恬 李信 章邯 百里奚 蹇叔 商鞅 范雎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孟明视 西乞术 白乙丙文:商鞅 张仪 李斯 范睢 吕不韦武: 王翦 蒙括 赵信 章邯 李信文武: 白起商(卫)鞅 张仪 韩非 李斯 范睢 白起 蒙骜 蒙恬 蒙毅 王翦 樊于期 赵信等樗里疾 甘茂 桓齮 蒙恬 蒙毅 王翦 樊于期 赵信范睢 白起。

君王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良将。

六国的军事实力弱于秦国。联合攻秦而不齐心。六国合力远盛于秦,不需六国之力,秦必亡。各国只顾全各自利益,不可能灭秦。合纵之术纵天下无双,也惜败于连横之术。非合纵之错,非六国谋臣武将不贤、无能,惟人心尔。

历史不会轻易改变。面对历史的大潮,人总是无能为力。人心乃六国必败之因。


七律人生


如果晋国国君有作为,能够削平国内诸家权臣,并能如晋文公那样知人善任,晋国不分裂,战国会是五国争霸,以晋国的实力,秦国就算商鞅变法也无法大举进入中原,地盘被压缩,发展受影响,最终会被晋国灭亡,统一半壁中国的晋国,势必先消灭宿敌楚国,进而消灭实力因燕国伐齐大为减损的齐国,然后再拿下燕国 ,天下一统了,而且晋国不像秦国行法家之术,对待百姓十分宽容,又是周天子的近亲,都是姬姓子孙,爵位又高,名正言顺,势必将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晋国分裂,三家分晋,国家实力减半,魏国前期强大,后期昏君迭出,人才外流。赵主父自己作死,浪费机会。韩国龟缩毫无作为。至于齐楚燕,更不是已经踏入中原的秦国对手,秦国已经成为统一的不二人选。


纵横小鱼


如果历史能重来,我还是选秦国。

战国时期比较强大的有七个国家,分别是:姬燕、嬴秦、子楚、田齐、韩、赵、魏。

还有宋、卫、中山、鲁、滕、邹,但是因为这些国家无论从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都不足和上面的战国七雄相抗衡,所以在分析具有统一六国能力问题上基本可以排除。


我们先详细的看一下各国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时机。

魏国,魏国最为强盛的时代是在魏文候时期,魏文侯在位49年,联合赵、韩,举三国之力攻略天下,成为了战国前期最强盛的国家。

再有就是魏惠王时期,在位50年,即位时魏国经过魏文候,魏武侯两代的经营,魏国正处于鼎盛时期,继父祖之基业,使得魏国雄距中原。但在后来的重大战争中,屡战屡败,魏国开始衰弱。

韩国是在韩昭候时期,任用法家申不害实施变法,内修政务,外语强敌,鼓励耕种。尤其是加强了军工器械的制造技术,强化军队。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一说。

齐国在齐桓公之子文威王时,重用孙膑,两次大败魏军,在马陵射杀魏国将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还有一点就是齐国本来是吕姓齐,就是那个辅佐周文王打下八百年基业的吕尚姜子牙的后代。后来被齐威王祖父废掉,成了田姓齐。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就是齐威王。

楚国楚威王,芈姓熊氏,在位10年,楚国在楚威王掌权时期最为强盛,其版域最为辽阔,包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达到强盛。因为地处七国最北边,经常受到匈奴侵扰。赵武灵王改进骑射技术和服装,也就是“胡服骑射”,奖励耕种,国力逐渐强盛。后来让位与儿子何,后来因为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燕国,燕昭王,在位32年,因为燕国面积小,较弱,在和齐国的战争中履败。后来燕昭王重金求贤,召到乐毅等人,联合赵、魏、楚、韩大举伐齐,打败齐军,得齐七十多城。

最后就是秦国,秦国走向强盛的时间是从秦孝公时期,在位24年。期间任用商鞅为相,发动变法,也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从此秦国更加注重法治,开始走向强盛。

再到秦惠文公,虽然车裂商鞅,但对于商鞅的变法去继续执行了下去。重用公子华,公子疾,最为关键的是重用外籍能臣,如:魏人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其中最为英明的就是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粉碎了六国唯一一次可以灭秦的机会。后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再就是秦昭襄王,在位55年,重用魏冉,白起。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公元前260年,拜魏人范雎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在长平之战大敗赵军,六国在无可抗衡之力。

我们可以看出战国七雄都有极为强盛的时期,但为什么都没有像秦国一样扫平六国呢?


一个是地理位置原因,七国间都互相接壤,但也都互相制衡,一国之力再强盛,也无法一次出兵六国,而其他六国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一国把一国灭掉而变得更加强大。都会稍加阻拦。又或者举六国之力灭掉一国,这个秦国体会过,但是因为函谷关这个地理原因,未能实现。而其他几个国家则不具备这个条件。秦国处于中国版图上的第二三阶梯,易守难攻,出兵六国成俯冲之势,占尽地理优势。

二是用人,秦国后期的用人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臣,不会怀疑你的国籍和能力,这也是后来赵国中反间计的原因。如果能够君臣间再多一点信任,重用李牧,秦赵之争未可知。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即使历史再来一次,地理位置和君臣关系也不会改变。所以如果历史能重来,最后统一六国的还是秦国。


孟仲冬


历史重来,能统一中国的,依然是秦国。不要冲我丢砖头,听我慢慢说。

首先,秦国在春秋初期是边陲小国,因为平王东迁,丢弃了周原之地,秦国捡了大便宜,白得了周朝龙兴之地。按迷信说法,他占了王气。当然,这都是扯蛋。最主要的是,从秦文公郊天应梦开始,秦国国君就都像上了贤君培训班一样,没出几个败家子。到了秦穆公,联姻晋国,三定晋君,虽然只是伯爵,却也能跻身五霸,功不可谓不大,德不可谓不盛。献公招揽人才,孝公变法图强,秦惠文王攻魏破楚灭巴蜀。秦武王虽身死洛阳,却为秦国打通三川,真正问鼎。昭襄王的功绩更是不用说了,五十六年间,几乎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所有基础。到了秦始皇,真正做到了席卷天下。这些都是其它六国所不俱备的先天优势。

再看其它六国,先捡最弱的说。燕国,老牌诸侯,一直都是被动挨打型的,还曾一度亡国,燕昭王搞了个黄金台,惹的后世人一直为他歌功颂德,只不过后来者搞乱了气氛,燕国又污烟瘴气了。这样的国,自保都得把国君舍出一半去,谈统一,无异于痴人说梦。再看三晋,新兴的地主武装,也都开拓进取,韩国有申不害,魏国有李悝,赵国更是赵武灵王亲自披挂上阵胡服骑射,这些昙花一现的兴盛给了后人无数的睱想,以为只要他们坚持了,胜利就属于他们了。可惜他们都没坚持住。就算他们真坚持住了,也不行。三晋是瓜分晋国得来的,就是晋国最强盛时,和秦国也是互为消长,三晋中,赵要抵御戎狄,韩国国土狭小国力不强,不适合兴兵,魏国大量人才外流,都有致命的硬伤。齐国也是老牌诸侯国,可惜此齐非彼齐,旧瓶装新酒,是田氏李代桃疆来的。试想齐国有国以来,最强盛的齐桓公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五霸之魁,都不能西进中原统一天下,何况其它?而且自齐桓公后,齐国由盛转衰,虽不能说一蹶不振,也一直没能中兴,到了景公时,本来以为可以重新打开局面,新兴的吴越又来中原争锋,直至田常代齐,齐国的国力依然不算强盛。齐宣王苦心孤诣,重创魏国,又被败家子齐愍王搞的一团糟灭了国。要没有田单,法章还放羊呢!君王后虽睿智,却没有遗传给儿子。后胜更是眼界狭小,终至齐亡。终于要说楚国了,楚国刚刚称王时,国君各个都有开疆拓土之心,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楚国成了南方第一大国,楚庄王更是成了霸主与周人问鼎。辉煌也只持续那一刹那。一个叫夏姬的女人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巫臣扶植吴国,使楚国从此再无能力北上争霸,伍子胥又一度灭楚,满满的伤痛使楚国对于新兴的吴越更倾注了关怀。灭越以后,楚国惊奇的发现:自己的邻居们都变了,强的更强,弱的更弱。打不过秦国,就去打比自己弱的。从秦国那丢的肉,用弱国的血来补。我们要记住这一缺德且不要脸政策的决定及执行者叫黄歇——大名鼎鼎的春申君。

看东方六国,不出浑人,就出昏招,怎么和虎狼之秦比?秦国统一天下,绝对有其必然性。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还是秦

原因分内外

秦内部原因:连续7任君主没有太大问题,这个是最主要原因。从孝公变法开始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也有各种危机,但嬴政之前的六任君主都很好的解决了各自历史时期应该解决的问题;

六国的原因

赵国:虽胡服骑射但改革不彻底无法凝聚全国实力,崛起太晚导致只能跟秦耗实力,无法选择和坚持自己的战略,只有赵武还行之后继承人没有解决自己改解决的问题。

燕国:一方面地缘问题只能跟赵齐搞摩擦,伐齐算是崛起一次,但整体来说战略不清楚。首先没有像秦一样解决背后游牧民族的威胁,其次对赵的态度一直含糊不清,赵是燕档住秦的盾牌,如果解决了背后游牧民族问题,燕的主要战略方向应该放在齐的方向。

魏国:

版图问题比较严重,在自己强大的时候没有很好解决飞地问题,自己的国土都不能完全相连。虽然后期跟赵和韩进行换地,但已经是后期国力严重衰退的时候。人才外流问题严重,这个是跟战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国力强的时候还只想着称霸这种只有名声没有实惠的政治和外交策略,白白混过了自己最强大的时期。

韩国:

处于四战之地且始终弱小,没有机会发展。同时统治集团的智商跑偏,都谈不上战略问题了,决策完全是逗比型。了解一下郑国渠的来由就知道了。

齐国:

优良的地缘基础、经济基础、人才储备,完全是君主自身问题。没有搞清楚敌人和朋友的区别。

楚国:

内部整合问题,没有解决好势力急剧扩张带来的氏族问题,国力无法凝聚,国土扩张反而带来力量分散。

以上问题导致六国重来多少次都是无解的。只有秦。

秦的问题是太坚持一贯性,统一以后的政策应该有所改变,这个应该是扶苏的历史任务,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井中阅


依旧是秦国。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很快就灭亡在秦二世。但是秦国自秦孝公引商鞅变法以来,后代君主都依法治国,也就是为什么没有出现什么政权变故。

而且后来的每一个君主不管执政多少年,也都是励精图治,比起其他各国秦国可以说哪里都很强的。这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取的各种政策也都是空前绝后的,他这些政绩可以说影响着后来中国几千年,直到现在。

只能说秦始皇太励精图治了,那么早就死了。要是再多活二十年,他所创下的伟业也会更坚固了。说他残暴,可听说他杀有功之人吗?后世皇帝有几个人没有杀功丑闻?

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秦直道,郑国渠……哪一项都是开天辟地的。如果非要历史重来,我希望秦始皇能多活二十年,政权更稳固,交给太子再行仁政,继续依法治国,我相信现在的中国更是不可想象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