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貨囤貨,怎麼囤都是錯

0-6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鬆育兒套路

前兩天我家榨汁機先生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和世界的疫情數據分析的科普文章(有興趣可以戳這裡《在這場全球病毒大考中,中國是真·學霸| 數據說話》),留言區很有意思,和他討論數據模型的沒幾個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章最後那張“囤貨圖”上

囤货囤货,怎么囤都是错

大家都紛紛表示:怎麼都是零食呢?再說這點兒東西哪裡夠啊,太少啦太少啦!不夠吃一週的呢,要多屯米麵油,各種肉,把冰箱塞滿啊!

這件事我覺得我得解釋一下,首先呢,照片上這些東西只是囤貨的一部分而已,米麵油也全都有,只不過沒搬上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倆真的不愛囤貨……即便是北美疫情發展這麼快,加拿大衛生部已經明碼呼叫大家去囤積點居家隔離的必要物資了,我和榨汁機先生也努力的在買東西,但是跑了好幾趟超市,囤貨效果實在差強人意:大米買了兩袋,食用油買了兩桶,各種肉類各買了幾大塊,麵粉並不想買,因為我們倆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根本懶得做麵食,另外罐頭不好吃,也不想買……逼得我們不得不買了不少零食充數,並且連零食也買不太多,所以囤到現在,冰箱其實還有很多空間,但是我們已經覺得囤不下去了……對於災難的恐慌完全壓不過對“囤多了浪費”的抗拒,感覺我們倆的貯藏慾望還遠遠不如家裡的小倉鼠強呢!

錢不是問題,家裡空間也足夠大,但怎麼就是對囤積“超出日常需求”的物資有心理障礙呢?

因為啊,之前在美國生活的七八年,就是我們被“囤貨”兩個字坑苦了的七八年,被商業資本玩兒到極致的消費陷阱割了一次又一次的韭菜,現如今已經囤出心理陰影來了……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會覺得這地方簡直購物天堂,遍地是白菜可以撿,到處是羊毛可以薅,感覺一年有大半年都是打折季,商家永遠都在跳樓出血大甩賣,買越多賺越多,你不多買就是你的損失,所有商家都在鼓勵你趁著打折提前把未來需要的東西買好:

衣服在季末清倉的時候買,可以買到一兩折的低價,滿50就送25的券,滿100送50的券,然後再給你打上全場7折

小包裝和大包裝的單價天差地別,同樣型號的尿布,你買32片的小包裝,就要0.78元一片,但是如果你買160片一大箱,只合0.25元一片

復活節黑色星期五更是囤貨狂歡,平時感覺肉痛的玩具、書籍、遊戲、電子產品,此時價格恨不得攔腰砍一半,趕緊把一年的需求都在此刻囤了吧!

costco這種店就是鼓勵囤貨的集大成者,無論什麼東西都超大包裝,蘋果梨子成箱賣也就算了,連牙膏都要5支起賣,每支都超大號,買一次夠你全家刷兩年牙。雖然看著誇張,可是架不住單價便宜啊,所以即便需要會員費,那也是全美最火爆的零售店。

在這種消費環境裡,感覺自己不囤貨就是傻子:

啊,亞馬遜上有機嬰兒食物打折啦!平時有機的東東那麼貴,不這個時候多囤點啥時候囤?趕緊下單兩箱果泥和三打米粉!

哎呀呀,尿布優惠這麼多,雖然孩子還沒出生,每個號碼買一箱肯定是沒錯的!

天啊,這家店居然寄給我一張全店6折的優惠券,雖然現在並不缺衣服穿,那也不耽誤我屯下一季的呀!孩子長得快著呢!

不行了不行了,玩具大清倉,買一送一,太難得了,雖然娃兒還在吃奶,但是有些基本款玩具肯定是要玩的,囤囤囤!

……

所以有那麼幾年,我家的各種箱子櫃子裡,都堆滿了“撿便宜”囤的貨,尿布箱摞成山,洗髮水沐浴露排排站,適齡不適齡的玩具滿坑滿谷,娃還不滿一歲,我連他三歲的衣服都屯好了!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在省錢,後來發現,我的絕大多數的囤貨行為都是巨大的浪費,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首先,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變化

囤貨本質上基於“未來我會需要的東西”的一種預測,但是大家都知道,“預測”這種事情,錯誤的概率總是會更大一些,黑天鵝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懷孕的時候給孩子買的尿布,覺得自己估計的已經很保守了,結果娃生下來胖得爆表,三百多片還沒穿就已經小了。

娃剛會拼兩三片拼圖的時候,打折時一激動給娃囤了很多12片,24片,36片的拼圖,預備等娃聰明瞭慢慢解鎖,結果娃長大聰明瞭也挑剔了,只接受汽車主題的拼圖,其他的碰都不碰……

有一陣覺得小男孩穿揹帶褲很可愛,於是趁打折囤了很多條,沒想到娃如廁訓練結束後,穿脫揹帶褲完全就是災難,只好全體擱置。

白菜價囤的很多洗髮精沐浴露,結果使用速度比我想象的慢很多,還剩很多瓶就突然要跨國搬家,這種便宜東西根本就沒必要千里迢迢的寄走,只好白送人。

我囤過最奇葩的東西是避孕套,下單的時候心想反正這東西保質期辣麼長,肯定用得完,沒想到半年之後就決定生老二,生完就做絕育了,套套還剩一抽屜,非常尷尬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提前囤的結果絕大多數都是產生各種悲劇,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

其次,我沒有辦法避免“邊際效益遞減”現象

“邊際效益遞減“是個經濟術語,但是可以充分解釋人類貪婪的本質:同樣的事情,人們做得越多,它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越少。

這個效應放在“吃”上面尤其明顯,無論什麼山珍海味的東西,一旦吃多了就很快變得不那麼好吃,再逼著自己多吃一點甚至變得膩煩噁心。

所以,你一旦囤了很多某種吃的,你就會為了消滅掉這種食物而吃的量很多或者次數很頻繁,然後這種食物在你這裡就基本毀了。

榨汁機先生有一陣特別喜歡吃一種金槍魚罐頭,拌著老乾媽吃,感覺爽歪歪,有一次他一激動就囤了一箱……然後這一箱吃了兩年都沒吃完。

costco有一種家庭裝的薯片,買起來特別划算但是我從來不敢買,因為實在太大一包了,每次我家都是吃了一半就吃不下去了,然後剩下的就受潮軟掉了,並且好一段時間不想吃薯片。

前年帶孩子去玩拉斯維加斯,逛了一個很有特色的mm巧克力豆工廠商店,買了好幾罐mm豆做紀念品,到現還剩很多,孩子們一開始還惦記吃,吃了幾次就完全沒興趣了。

甜食都是這種效果,更甭提水果蔬菜了,就連車釐子也是會吃膩的,前幾年家裡經濟條件剛好一些的時候,我就有暴發戶心態,每次去超市都買一大袋車釐子,感覺實現多年願望。結果第一二次還都能吃掉,然後就越吃越少,甚至最後發生了買了一大袋放冰箱裡但並不想吃,最後爛掉這種事……作孽作孽!

這樣的血淚教訓簡直太多太多,導致我現在買食物都非常的剋制,再怎麼喜歡吃,也只買一點點,吃完後儘量間隔時間長一點再買,絕不囤食物,避免因為攝入量太大而讓味覺麻痺,最終毀掉這種食物給自己帶來的美好。

還有,我的記憶力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了,那是你囤的東西不對,為啥要囤一些容易有變化,或者容易膩煩的東西啊,囤一些基礎款嘛,可以存很久,並且生活中總是能夠用到的東西,譬如說衛生用品啊,清潔用品啊,或者文具啊之類的。

道理確實沒錯,但有一個問題大家經常會忽略,就是你囤的東西你經常會忘記。

每個人的記憶是有極限的,記人如此,記東西也是如此,如果你家愛囤東西,那麼不可避免的家裡東西就會特別多,然後你的大腦空間就會不夠用,它就會把記憶中比較久遠的囤東西的信息刪除掉,讓你根本不記得你囤了這樣東西,然後你就會不知不覺的把一個東西囤很多次,造成更多浪費。

記得我家在美國跨國大搬家的時候,除了很多瓶洗髮水,另外還收拾出了大概8包打印紙,二十多個不同型號的透明膠帶,3盒蠟筆,2套水彩筆,十幾只牙膏,五六盒各種size的密實袋,以及三大包洗衣球共200多個……都是不同時期買的又放在了不同的地方被遺忘了的囤貨。

搬家太遠帶不走,最後只好全都送了人……還真是不如當初老老實實的,買多少用多少更省錢,更省了很多找特價的時間和精力。

最後,這個世界更新換代的速度比我想象的快

正所謂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消費品永遠都是最新最酷最前沿的最香

而在這個高速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的年代,囤東西真的不是個明智選擇。

舉個栗子,我曾經趁便宜囤過很多的超薄網面衛生巾,那也是我當時覺得最好的衛生巾了,感覺這種東西應該是足夠安全肯定能用完的 ,結果還是悲劇了,因為沒過多久更舒適更好用的液體衛生巾上市了,不久後我又打開了“衛生棉條”的新世界大門,再用回之前囤的那簡直就是折磨……

尤其是電子產品耗材的囤貨,簡直個個是悲劇:我囤過許多的DVD影碟、用來刻盤的空白碟,囤過好幾塊移動硬盤,囤過打印機墨盒。可想而知,囤了不久就發現自己是傻子……

包括服裝也有這個問題,我之前給妹妹囤的很多衣服她都不肯穿,因為最近一年北美女娃童裝潮流突然變得特別浮誇,女孩子衣服上如果沒有blingbling的亮片那簡直是弱爆了……

這世界變化太快,你囤的東西是買入價很便宜,但問題是它便宜很可能是有原因的,因為未來很有可能是會跌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囤貨和買股票的風險也是差不多了。所以囤貨有風險,貪便宜需謹慎啊!

就是因為這些年吃了許許多多囤貨的虧,明白了商家想盡辦法讓你多買多扔多浪費的套路,所以現在我已經心若止水,對囤貨永遠充滿警惕,再怎麼打折特價促銷也無法讓我多買東西。自打按需消費之後,生活少了許多煩惱有沒有!

所以到了現如今,即便是疫情眼看就要爆發,我也不想因此而盲目的把家裡堆滿,一旦一樣東西買的量比較多,我就會習慣性的出現危機感:天啊,出點啥事用不完怎麼辦啊,堆在那裡是多麼的佔地方堵心啊!

可是不囤貨又沒安全感怎麼破?

最後,想來想去……還是多買幾卷衛生紙吧,這東西無論囤多少都沒毛病:總是需要用不會改變,不存在“用膩”的問題,而且體積超大永遠不會被遺忘,不但用得快還不過期,不可能會出現浪費問題,簡直是完美的囤貨對象啊!

現在終於有點明白老外為那麼愛囤衛生紙了啊……

囤货囤货,怎么囤都是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