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浅评

新旧传承点亮故宫

——浅评 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巍峨的故宫博物院中,有着这样一群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每天就做着一件事,从早到晚就做这一件事,那件事就是修复残缺破损的文物。他们每天重复着复杂而又细心的工作,也成为故宫博物院中的一大亮点。

《我在故宫修文物》浅评


本纪录片中,每一个修复是像是一段历史,这里有断了的手指的佛像,也有年代久远的字画,有修复中的时钟,当然也有一群把青春都放在了这个修复室的匠人们,他们安静钻研着鲜为人知的事,但却不同于寻常人的事,他们不是艺术大师,却是与历史直接对话的人。


其中每一个修复室里外都会有一把铁锁,由外至内,一一上锁,此处也表达了修复文物的重要性。片中有一个御枣的特写镜头,而相对应的是御枣上面的参天大树,御枣是老一辈人种植的,一直茂盛,嫩绿到现在,而那些参天大树也代表了老一辈人对年轻人的传承。寄予期望的情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应该是这个道理。在修复室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和修复师的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在故宫修文物》浅评


那已破碎的陶瓷残损的木质手指,钟表零件,在那么多的文物,都历经了五代十国,改朝换代之后可以残存的所剩无几,留到现在的诗句,也可能只是只言片语,留到现在的字画也可能只是边末一角,但经过修复师的修理,残损的可以变成完整的;只言片语,可以通过查找大量史实文献变成一篇完整文章,如果没有这些辛苦奉献的匠人,如果没有传承至今的匠人精神,我们不可能会在各大展览馆里看到色彩艳丽的唐三彩,惟妙惟肖的金石钟表。

《我在故宫修文物》浅评


在时代的变革中有一些记忆逝去,但经过修复可以再回复到往日的色彩。故宫中朦胧昏黄的光线也会给人许多温暖的内心上的感受,而故宫中的师徒之情,父子之情,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修复,最终把历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大众的眼前。做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终其一生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此片时对故宫的敬畏,也是表达了对匠人们的尊敬。


《我在故宫修文物》浅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