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解决赵国军事积弱的局面,提出的一项具有针对性的军事改革,此次改革的主导思想是"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即要求赵国士卒身着游牧民族的服装,弥补华夏服装行动不便的缺陷;效法游牧民族的军事装备,来提高赵国士卒的战斗力。

"胡服",顾名思义是胡人(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华夏服装宽衣长袖的风格不同,更接近今天短衣窄袖装束;"骑射"是骑马射箭的简称,改变过去中原的军事装备以步兵射箭为主的理念。"胡服骑射"是华夏历史上,一次破天荒地的创新壮举,将华夏文明的战争史由"步兵"带入"骑兵"的时代。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赵武灵王塑像

"胡服骑射"是赵国不得已而采取的"自新"之路

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分到的领地十分尴尬,与燕国一样地处华夏文明的北部门户。一方面受到中原诸国虎视眈眈不说;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来自"东胡、楼烦、林胡"等野蛮民族的"非正式"友好访问。中原诸国虽然是赵国长期的隐患,毕竟是文明遍地开化的礼仪之邦,能够遵循道义的约束,开展正常的外交活动。游牧胡人哪里懂得所谓的"礼仪邦交",缺什么便要到中原地区抢什么,如此以来搞得赵国十分头疼。

赵武灵王即位以后,面临的形式更加窘迫。有着虎狼之师素称的秦国正逐步做大做强,根本不满足现有的土地和话语权。将扩张的魔爪伸向东方诸国,老邻居赵国必然是秦国东扩的首选目标。最令赵国无法容忍的是,盘踞赵地的中山小国仰仗着自己是齐国的附庸,经常受到齐国的挑唆,与赵国进行"外交叫板"。《资治通鉴·周纪·胡服骑射》有赵武灵王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赵武灵王对当时赵国形势的分析: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从战国地图中,可以看到赵国面临的形势

赵武灵王不愧是中兴之主,面对赵国如此严峻的外交窘境,他十分敏锐地看到问题所在,若是一味地维持现状,做着修修补补的活儿,即便是不亡于游牧外患,也必然死于中原内乱。在此基础上,他才提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的改革思想。事后证明,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虽不得已而为之,却是一条正确的中兴道路。

"抑齐抗秦"的强兵壮武成效

纵观华夏文明改革史,"胡服骑射"不算是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原大地一场局部且侧重军事领域的封建化改革。内容上仅仅包括"胡服"和"骑射"两大方面,它却给赵国的迅速崛起带来巨大推动力。

为了解决赵国国内“不想变、不敢变”的思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亲自示范带头赵地男儿改穿窄袖短衣,一是向赵国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二是帮助旧贵族势力跳出保守思想的束缚;三是为建立赵国骑兵团做前期准备工作。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骑兵

"胡服"改革较为顺利,接下来是探索性的"骑射"改革。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痛下血本发动原阳之战,一举攻占草原广袤的原阳地区作为"骑兵"训练的场地,开始大规模招募兵源,招聘外教,仿照游牧民族训练方式,培养富有特色的赵国新型军事力量。到此"胡服骑射"的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借助"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拥有一支新型骑兵部队。对内扭转战场上赵国屡遭失利的积弱局面,击垮外交死敌齐国,灭掉时常跟自己叫板的中山国;对外改变过去与游牧民族的战略态度,从防御自保到主动出击,极大地拓展赵国的疆域面积,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代,唯一与秦国势均力敌的两大超级诸侯国。《战国策.赵策三》评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

"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

华夷思潮凿通胡汉千年的"柏林墙"

自商周至先秦,无论中原大地如何纷争不断,各大诸侯国都有一项共识。即以中原文明正统自居,居高临下贬低游牧民族。华夷之辨,作为先秦时期区分华夏与蛮夷的一种主流思想。孔子是"华夷"观念的奔走呼号者,参照华夏礼仪(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发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希望以此彰显华夏文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游牧民族被定性为无法教化的野蛮种族,老夫子感慨地说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感慨"(《论语·八佾》)。儒家的"华夷"观念一经提出,便深深地受到华夏族人的推崇,从心理上使得华夏族人找到一种空前的"虚荣感"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胡服骑射前的华夷之辨观念图

赵武灵王能够摒弃"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的成见,自觉吸收借鉴游牧民族的先进做法,将"胡人"文化中精良部分加以改造推广,作为正宗汉地的赵国开始接纳游牧民族,无形中增进与游牧民族的亲和感,化解华夷长达数百年的心理隔阂。游牧民族开始依托赵国了解中原文明,东方诸国也逐渐地意识到游牧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从文明碰撞的角度来看,"胡服骑射"开启华夏文明与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大门。

①华夷界线日渐模糊,奠定华夏大一统的基调

从狭隘意义来看,"胡服骑射"使得赵国成为最大的获益者,赵国"剑走偏锋"迅速崛起;从长远来看,"胡服骑射"打破过去华夷的区分标准。华夏族人不再依靠地域和血统来区分华夷,更多的是依照"礼"的标准来界定,若是游牧民族自愿接受中原文明,便是"华夏族人"。且看以下两段文字。

《国语·楚语上》记载:

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中国所不能用也。

另外,《朝诗外传》记载: 

越王勾践使廉稽献民于荆(楚)。荆使者曰:越夷狄之国也,臣请欺其使。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赵武灵王以军事训练为桥梁,增进胡汉之间的交流

以上两段记载,前者是楚国君臣认为"蛮夷戎狄"之所以不能成为中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礼仪(即不宾),后者越王勾践派人出使楚国,楚国人则认为勾践的越国是蛮夷。为何更加偏远的楚国认为越国是蛮夷,因为越王勾践不遵循礼仪道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与夷狄毫无差别。

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改革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华夏文明的概念。以武力为推动力,向北方拓展赵地疆域,将华夏文化带到遥远的大草原,一定程度上对华夏文化有着保护和传播作用,游牧民族感受到华夏文化的魅力,甘愿接受汉化,自觉认同和纳入华夏大家庭,为后世华夏文化的版图腹地奠定基础。

②引起服饰审美变革的热潮

赵武灵王没有想到自己为强化赵国军事力量,精心设计的"胡服骑射"改革,却带来封建服饰的审美热潮。上文提到"胡服骑射"改革中,"胡服"是最基本的条件。军事上,"胡服"有利于行军作战的机动性;农业生产上,"胡服"更加便于农事劳作。此时"胡服"的实用功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习胡服 ,求便利"的服饰认同感迅速流行开来。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礼记》有过关于"深衣"(胡服的一种)记载:

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强兵壮武和华夷思潮:赵武灵王的自新之路——

图解胡服·文武、摈相、治军十分实用

最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只限于官吏和军队,普通百姓没有强制要求。随着"胡服"普及上层社会和胡服自身的便利性,以貉服、胡冠、爪牙帽等服饰元素的胡风盛行赵地,赵国呈现出上行下效的现象,老百姓纷纷效仿"短衣窄袖"的穿着打扮。没过多久,胡服逐渐地由赵地开始风靡齐楚等国,瞬间改变中原人民的服饰审美观念,后来汉朝的分档裤、罩衣皆源自胡服。

赵武灵王精心设计的"胡服骑射",原本旨在将赵国带向军事强国的道路,经过十余载的布局谋划,赵国确实摆脱军事积弱的窘境,一跃成为战国时代的超级强国,"强兵壮武"的改革初衷和成效得以实现。作为改革的衍生品,"胡服骑射"带来的华夷思潮,无形中推动"华夏为主、夷狄为辅"思想观念的转变。华夏族人虽主观上没有明确地认可夷狄,客观上开始看到胡人的长处并吸收胡人的文化元素,由此华夏的思想认知观念步入全新的境地。华夷思潮的萌发,促进中原文明的传播,使得华夏的疆域不断向外延伸,为先秦以后的华夏大一统奠定基础。所以,梁启超先生曾点评赵武灵王和胡服骑射说"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