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美好的開放


其實這是老子“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延續。聖人是崇賢尚貨的,這正是世間紛爭的源頭,各種動亂的原因。因此,聖人死了,就沒人再主張賢和貨,人們返璞歸真,世界就安寧了。也就是說,不要追求房子、車子、女子,吃糠咽菜,了次一生拉倒![呲牙][大笑][捂臉][淚奔]





竇國書法


我之前知道這句話,但是麼有好好研究過,你的邀請提示我,我好好看了莊子的相關思想和這句話的段落。

莊子應該是老子道家的延續,老子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觀點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莊子說的更詳細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但是意思是一個:萬物平等,(齊物),一旦區分上下,區分貴賤,區分善惡,就要褒貶,一旦有了褒貶,大家就會起“貪”心,比如爭做善人。

這一點,有一個慈善拍賣晚會上,馬雲的一段話,說明他理解其中的“度”,大概情形是,國內著名的企業家都在,前排的馮侖啊,柳傳志啊,還有後排的不少人。大家拍賣一副小畫,起價2萬,很快就被15萬,30萬,40,60,80,100(柳傳志),120(馬雲),在主持人的忽悠下,老柳出價130,這時候實際上老柳踩了剎車,但是後排來了一個160萬,馬雲轉頭看了一眼,隨即舉手封頂200萬。主持人,請馬雲說幾句,馬雲說,我們做慈善,拍賣的金額都拿去做善事了,這是好事,但是剛才的拍賣,越來越情緒,最後投入的不是善心而是情緒,所以我策略性的用200萬打住這個競爭。

不是原話,大概意思就是這個。

這大概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本意。

這裡有深刻的一面,那就是所謂的自然之道

自然的是最好的,春夏秋冬,風火雷電,沒有好壞,也沒有貴賤之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完全尊順自然規則,就是那個說不清的“道”,就好了。

這大概是所有儒釋道三家都認可的一個基本,就像大家都對易經都認可一樣。但是往前就會不同了

(1)儒家,就是想把那個“道”說出來,不過儒家只關注活著的時候的“道”,死了的不管。儒家指出了,什麼是社會和國家之“道”,所以出來了君子,周禮,仁義禮等等概念,有褒貶,甚至到了朱熹還“滅人慾”了;

(2)佛家,尤其是印度的小乘佛教,把“道”擴大到了時空的極限處,不單單定義了善惡,還定義了六道輪迴,還定義瞭如何修煉才能做人,然後不斷上升到佛。。。。後來大乘佛教覺得這事太複雜,就直接不證而悟道成佛。。。

(3)道家,比較有趣,既然如此,就道可道非常道,乾脆不說是最好的。

這麼理解的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非常容易理解,但是也沒有必要去深究其含義了/

就是你不做最好,一做就錯。


老孔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篇。其實,《莊子》一書根據學者的研究,內篇應該是莊子本人所寫,外篇大部分為莊子的弟子所寫,至於最後的雜篇則是漢代一些信奉道家的人所作。

在講這句話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道家。道家思想出現在戰國時期,應該是在孟子之後。我們現在經常說道家是老莊哲學,也就是以老子、莊子為主的哲學,或者說“黃老之學”,也就是皇帝和老子的哲學。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太對。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其實差距還比較大,老子的思想來源於兵家,而且老子的職業是周王室圖書管理員,所以他見了太多戰國時期宮廷內幕,對於周王室成為擺設,各個諸侯互相征伐的事情看得太多了。《老子》以書,其實很多是講“南面之術”的。莊子呢,曾經只是一個小官員,所以他的思想更多的是從個人角度,教導個人如何擺脫紛亂的社會出發的。

《莊子》裡面很多內容強調人不要拘泥於外物,更不要拘泥於一些既定的法則。社會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很多人以為是秩序崩塌了,其實正是因為制定了秩序,秩序才會崩塌。倘若沒有秩序,人們都按照上古時代那樣生活,那麼人就不會有這麼多私慾,也就不會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前,其實詳細論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其實都是在替盜賊出謀劃策的。盜賊很多都是聖人,或者有聖人的智慧。莊子說,你看盜賊進屋偷盜之前,都需要好好謀劃,看看這個家庭值不值得偷,這其實是聖,帶頭進屋的,就是勇,掩護夥伴,最後一個出來就是義,判斷能不能下手,這其實就是智,分贓平均,其實就是仁。所以,莊子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過,我覺得,這個死,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生命的消逝,而是說不應該讓聖人出現。因為在此之後,莊子說,聖人是國家的利器,不吉祥的器物,所以不能展示於天下。

由此可見,莊子其實是認為,人類的很多智慧、秩序其實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兮兮說事兒


截止到2019年4月4日21點,這句話都是對的!

聖人,可理解成為最高級別的真君子。

大盜,可理解成為非法獲取特權的人。

因此,這一句話可以解釋為,君子不死,小人不止。君子不亡,小人必昌。

或者通俗地解釋為,只要存在人為的道德劃分,那麼一定會產生客觀的醜惡勢力。

甚至可以說,中華民族用了三千多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句話是對的,可是卻仍然執迷不悟。

儒家向善,尚善,修德,秉德。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君子,都成聖人,然後天下太平,王化無絕。

可是這幾千年以來,中國民族只出了四個半聖人,孔,孟,王,朱,曾。相比之下,中國出了多少君子呢?又出了多少偽君子呢?還有不算哪些殺人如麻的屠夫,陰人無數的“奸臣”,更不能算那些肯定識字的低級官吏。

我想問一下,這個聖人和非君子的比例是多少?

4.5比幾個億?

遠了不說,單單能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肯定都是讀過書的。面對著“忠,孝,仁,義,禮,智,信”這六個標準,每個滿分是100分,誰敢說自己總分是600分?

我不敢!

西方人或許比我們早一些正視這個叫“人性”的詞彙,所以,西方也有聖人,只不過把聖人的學說定義成了宗教,把那些非聖人的思考者稱之為哲人。

我喜歡哲人,討厭聖人!

胡適說過:一個骯髒的社會,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的正常社會,道德也會自然迴歸。一個乾淨的社會,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那麼這個社會最終會墜落成一個偽君子遍地的骯髒社會。

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樹立榜樣,強調道德的力量,可是事實證明,真的適得其反。

道德,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亦有所思


《莊子,胠篋》中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該如何解讀呢?


胠:意指從旁邊打開。篋:箱子。“胠篋”二字(指實義字)。


世俗間所謂最聰明的人,有不替大盜做儲備和積蓄的嗎?所謂的大聖有不替大盜做守護的嗎?做什麼事情沒有道呢?就象我們能夠揣摩出屋裡藏著什麼好東西,這就是聖明,能夠爭先入室,這就是勇敢,撤出時主動斷後,這就是義氣,能夠預測計劃可否成功,這就是智慧,分贓平均,這就是仁愛。


然而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利於天下的作用少而害於天下的作用就多。所以說,唇亡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被圍,聖人生而大盜興起。


河川乾涸,那麼山谷就會空虛,山丘剷平,那麼深淵也能填滿,聖人死了,大盜就不會興起,天下便太平無事了。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止息。


不忘初心136533244


我來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理解。

聖人不死大道不止,這句話出自莊子的道家思想。



原文與出處《莊子·胠篋》:“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意思是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

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總是行進在一條不知首尾的長廊中,周遭盡見血跡。唯仁者知血的存在並不可避免的履行血的義務。

在我的理解中聖人就是履行義務的仁者,大盜就是我們前行中出現的血跡。任何一個社會都不是一片光明的,總會出現一些黑暗的事物。



仁者就是在面對黑暗時敢於挺身而出,為了創建光明不懼艱險向黑暗挑戰。而光明的花朵也似乎總是需要鮮血的灌溉與滋養,才能嬌豔綻放。

菩薩常常普度的其實是妖魔,度了妖魔人就不會再受妖魔所害。但在普度的過程中菩薩也會遭遇劫難。聖人說的簡單點就是生活中我們常說的好人、英雄、烈士等,他們是聖人也是菩薩,當人民與社會遭遇危難艱險時,為了正義與光明,他們挺身而出向危難與妖魔發起挑戰。

歷史的車輪是踏著鮮血前行的,通往正義與光明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那些舍小家為大家,不惜犧牲自我生命的革命先烈與仁人志士以及我們生活中那些默默無聞奉獻的好人。

他們用自己生命為我們掃清了前行中的危險與障礙。用他們的身軀為我們鋪平了路途的坎坷曲折。



生活中,我們常常感慨說好人命不長,其實不然,好人一直活著,活在我們後來者的心中,因為好人就是聖人。他們為了消滅大盜同時也為了我們的大道,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就是我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理解。大盜或許會死灰復燃,但我們的聖人卻永遠不會倒下。



雲中之筆


"聖賢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提出來的,當時是儒家理論一統天下,莊子內心不平,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荒謬的理論,其意思是:才高德厚的聖賢君主不死,則竊國大盜就不會停止反抗的活動。其目的就是要把儒家思想從神堂上拉下來。

按照這個理論,好人不死,壞人就作亂,好人死了,壞人就不會進行破壞活動了。這可能嗎?從歷朝的興衰交替,其經驗告訴我們,有才有德的皇帝治理天下,國家就安定,就強大,人民就富裕,就幸福。昏君治國,則奸巨當道,國家就衰敗,就軟弱。人民就貧窮,就困苦。


夕陽紅155908541


我只說我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我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理解。

這句話不同的階段我有著不同的理解,後面隨著看的書越來越多,然後理解又越來越不同。

最初的理解就是按照翻譯理解,這個不用說了。

後來,又想到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裡我把它看成互文。就是講一個真正的聖人想的不是自己,沒有功名心,沒有名望心。

這句話和毛說的“為人民服務”以及“實事求是”結合起來(這個可以自己去看毛選)。

這個結合起來來看,就是一個人先幹事,幹事的時候想的只是幹事,而不是想到幹完這件事之後能得到什麼,不是想幹好這件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名多大的利,想的是如何做好這件事,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做好這件事,想的是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聖人,這裡也可以看出,黨是要求加入的人成為這樣的“聖人”的。

但是又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因為這些“聖人”主觀上沒有想得到名,沒有想得到利,但是客觀上,能做到上面上面要求這些的人必將得到這些名利。

因此聖人成為了壞的榜樣。

所有人都想成為這樣的聖人,他們模仿聖人做事想要獲得和聖人一樣的名和利,卻沒有想過聖人是通過做實事,實事求是而成為聖人的,想成為聖人的人把自己包裝成外面看起來是聖人的樣子,去竊取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大盜。

例如袁世凱,當時也是要做聖人的,結果做了大盜。包括譚嗣同他們,也是要做聖人的,結果做了大盜。只要不明白“無己”,“無功”,“無名”而想成為聖人,空喊口號不做實事,都會成為大盜。

成為真正的聖人太難,人不為己是違揹人性的,而看起來像聖人的大盜卻太容易了,喊口號,不做事就行了。做事太難,把事做好更難,一萬個大盜中有沒有一個聖人不都無法確定。

道家的處理方法是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為什麼這麼處理建議看看《人類簡史》,裡面講的很清楚,我不詳細引用,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自己去看書,我直接說結論。

在農業社會之前私有制沒有出現,人民人數非常少,卻過的非常幸福,每個人的素質(智力,體力)都非常高。整個人類史中過的最不幸福的就是“農業時代”,直到農業社會結束,人們才又開始過的幸福起來。

農耕時代之前,每個人都是為了部落,每個人的個人素質也差別不大,沒有真正的聖人,或者說每個人都是聖人,“群龍無首”每個人都是龍,所以“吉”。

聖人是社會制度之後在農耕社會開始後出現的,因為等級,私有財產的出現,有的人為己了,“聖人”與“大盜”是相對的,出現了大盜(獲取自己的私有財產),自然會出現聖人。

道家的人沒有發現“生產力”這個概念,但是他們經歷過上古那種“小國寡民”的時代,於是想社會倒退回到那個時代。

現代的社會主義其實我覺得和道家思想很像,達到的目地都一樣,但是我們發現了“生產力”這個本質上的東西,而道家沒有發現因此走了錯誤的道路。

我們的做法是提高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降低每個人成為勞動者的成本,

降低勞動成本很重要,這個要求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消滅階級。

勞動都是一種資格,許多職位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做的,想要獲得這種資格必須投入巨大的成本。

比如教育投入就成本,結果就是就是讓一個人獲得更多勞動資格的過程。

如果降低了成為各種勞動者的成本,每個人都能擔任這社會中的每一個職位,每個職位能拿到的結果一樣,那麼自然人人如龍,群龍無首,人人都理解“無己”,“無功”,“無名”,人人都勞動,這時候沒有了大盜,也沒有了聖人,達成共產主義。


知玩


莊子的聖人不死,大道不止這句話,對於國學知識一知半解或斷章取義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產生誤導作用的。如果只從字面意義去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聖人,特別是儒道兩家的聖人,一般公認的有以下人選:孔子,顏回,曾子,孟子。道家有老子和莊子,(其它方面的聖人暫且不論)。這些都是思想的巨人,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化身。是人文精神的典範。

倘若我們從表象去理解莊子的這句話,那豈不是與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背離。那還談什麼倡導國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呢?那簡直就是一棍子打死真正的聖人。而且還讓他們背上黑鍋。這樣,國學也就失去了教化世人的功能。

其實,莊子的意思是:如果有很多人在行善,社會上充斥著各方面的聖人,一些欺世盜名者,假仁假義者,就會乘虛而入,拉大旗,作虎皮。以真聖人的名譽忽悠和愚弄眾人,幹一些損己利人的勾當,象大盜一樣放肆,猖狂作亂。弄得社會上烏煙瘴氣。尤其是古近代的那些王候將相,常常以百姓的利益為口號,從而糊弄世人,有許多爭權奪利者,或者起義者或運動者。江山還沒穩定,就乘機廣置私田,大選美女。這是典型的偽善,是竊國大盜。(比如:歷史上的王莽,董卓,曹操之流,近代的洪秀全之流)。

因此,莊子就有了聖人已死,大盜不起。天下故太平也。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說。(注意:這裡的聖人不是指某一個或一些聖人。而是暗指那些名聲如雷貫耳的偽聖)


手機用戶弘毅


對世界上的事物,都應一分為二地去看待,有利就有弊,有好就有壞,有福就有禍。莊子所謂的聖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方面的賢聖之人,正因為這些人的出現,才有了國家、軍隊、發明創造,社會生產力才得到發展,相應的上層建築也才能確立起來,人才有了三六九等,國家也有了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就越來越好。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國與國之間等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不平等,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平民、奴隸、奴婢等之分,也有了強弱貧富貴賤之分。正因為有了這些諸多的不平等,加上人的慾望無度,就會出現爭戰掠奪,就會出現違法亂紀,就會出現篡弒顛覆,那些在各領域傑出的賢聖人物,就會憑自己的傑出才能,充分假借外物幫助達到自己的上位,如此無休無止,永無停息。因此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的思想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老子還要消極,他們都要求無為而治,小國寡民,各安其家,互不往來。這種思想是很不現實的,自從人類出現後,人的慾望不可能讓人類社會停滯不前,人與人、國與國相互交流往來溝通不可避免,戰爭掠奪不可避免,爭富爭貴爭名爭利不可避免,竊國者侯竊鉤者除的現象不可避免。不過老子莊子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他們的無為而治、禍福相依對立統一思想,給後人有很大指導意義,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有條件有能力可求到的,就努力爭取;沒條件沒能力達到的就要適可而止;身處高位不可妄行,身處低位也不可氣餒。老莊的大機必有大害思想對我們今天也很有警醒。我們今天科學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人類活動已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受到了自然的懲罰;人類造出了原子彈氫彈,卻危機了人類生存。因此屏棄老莊的一些消極東西,吸取他們有指導意義的東西還是很有必要的,也許這正是老莊思想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