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河下寓园与其先后主人

淮安河下寓园与其先后主人

河下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区)境淮郡城外第一大镇,虽区区弹丸之地,但在其鼎盛阶段的三百余年里,其第宅园亭数目之众令人瞠目。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一十七处之多。而寓园亦为其姣姣者之一,今仅对寓园作一番考述,旨在再现河下昔日繁华之一斑。
  寓园为程易宅后之园,一名可园,又名可以园。东临沈坤状元宅。
  程易(1726—1809),字圣则,号吾庐。其祖为晋新安太守元谭,世居安徽歙县岑山渡。后迁淮治盐业,遂占籍安东(今涟水),但世居河下。父亮俦、候补通判。程易幼即聪颖好学,年二十补博士弟子。以盐运副使分浙江署嘉松分司,石门(在今浙江境内)知县,后以同知回归故里河下,遂不仕,构“寓园”以娱。程易性刚直好施,与有公事,锐意自任,先人后己,不计赢缩。“年近八十登云台山,攀躋拾级,观者叹羡。”平日于居室中手持书一卷端坐竟日,勤勉不倦。客至清谈,或张或弛,条理分明,操笔书写,顷刻尽数十纸,人皆佩服其敏捷。客曾问其养生之术,易对曰:“养生在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故又颜其所居曰“怡怡轩”。嘉庆元年(1796)在其七十岁时应诏进京,赴千叟宴。恩赐诗杖、内务府珍奇之物。从京城回归后,复为耆英会,与漕运总督铁保(字冶亭,满州正黄旗人,进士),河道总督徐端(字心如),榷关某公相契。又与含山(属安徽)王醒斋(年九十三)、临汾(属山东)王文山(年八十三)、德清(属浙江)徐东麓(年七十四)、桃源(今泗阳县)薛竹居(年八十五)、程吾庐(年七十五)为五老,会宴于“荻庄”,漕督铁保为此而题“五老讌集处”以记文,置石嵌于荻庄“船房”壁上。一时传为盛事。程易于嘉庆己已年(1809)十月二十二日卒,享年八十三,诰授奉政大夫,封朝议大夫。子菊生,候选盐运司。


  程易宅大门在竹巷街,后门在柳家巷。从居宅厅堂侧山石堆砌的假山山洞进入,即到园内,迤西高楼画栋朱栏,有飞云卷雨之势。园周围用山石垒砌为墙垣。园中有池,池水宽而深,荷花满池,池上有红桥十丈,池通金家桥,活水源源而来。峰廻路转,有一亭曰“翼然亭”,亭下松棱竹石,有狮子石盘空矗立。其旁有敝厅三楹,曰“平远山堂”,西有“樵峰阁”,又横列三间房屋,曰“荫绿草堂”,后有“香云馆”、“殿春轩”、“半红楼”。东有长垣洞闢,横廊三楹,白石铺地。有楼六间为一大间,额曰“揽秀”。在“揽秀”西有门,门上方镌石曰“寓园”,为梁山舟先生书。“揽秀”高楼一带中有一楹跨街接东向大楼,三面朱栏,名“躍如”,楼下敝厅数楹,院中一花圃长满芍药。旁即“殿春轩”,轩旁有箭道,即“射圃”。“揽秀楼”后有楼四围,名“湧云楼”,旁有“澄潭山房”,北平张永贵(字乐斋)副使曾在此假馆消夏,刻有澄潭诗社图诗。
  程吾庐日与宾僚觞詠其间,并刻有《寓园赠答诗》,卷首有图。
  程锺(字葭应,号嶰谷,徽商,捐职知县)桐荫园即事诗中描述了“寓园”的位置与景色。
  沈(明状元沈坤)楼西畔倚楼(唐大诗人赵嘏)东,荫绿堂开茗战雄;正是芳园春意好,一瓯香送落花风。

  此园至程易裔孙程茀庭时,园中诸景已毁之一半。除茀庭所居外,其余归族人租赁为茶肆。此时屋宇零落,园中亭榭已湮,惟假山荷池尚存,宅南及宅西一带已成数亩空地。咸丰末年捻军乱后,翰林王鸿翔的父亲王继曾购得程氏宅,始迁居山阳河下。
  王鸿翔,(1869——?)字燕孙,号研荪,又号澹庵,一字惕生。他有个同胞哥哥叫王鸿吉,字子仪,因读书过于用功而早逝。他行二,同治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由其父第三房夫人曹氏所生。幼年在淮从河下徐嘉读书,与淮安另外两个翰林周钧、徐锺恂同一师门。光绪八年入学,为丹徒县附监生,民籍。他父亲为他捐了个盐提举、会典馆汉謄录官、议叙分省补用通判等头衔。乡试中,因患神经瞀乱症而中途离场,后又考多次均未考中,至清光绪庚子年中举,壬寅年(1902年)考中进士,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因此,地方人士多称他为“王翰林”、“王太史”。
  王翰林入园后,时大门即昔日程氏宅之后门。他将昔日“湧云楼”改作为厅堂,居室曰“锄云仙馆”,又称“蝯石山房”。在厅堂东侧为书室,曰“研诒斋”,后又搜集得砚石二十二方,于书室中辟一处珍藏之,故又题名曰“二十二研斋”。后堂有楼居宅眷。读书前楼曰“爱日楼”,又称“守朱楼”,楼下为对厅,厅后有敝亭,曰“洗桐轩”。不多年,因后辈穷困,此园于民国期间渐毁。

  王翰林有两个儿子,长子觐宸,(1891——?)为人恂谨谦和,是佳子弟。民国初年著有《淮安河下志》。原稿本今藏北京图书馆特藏部,分13卷。北京首都图书馆有另一本,是经程景韩先生整理后的写定本,为16卷。次子光伯晚年家境贫困,穷愁客死于上海街头。
  王氏定居河下以后,逐渐与淮人联姻,因而淮安便成了他的实实在在的家乡。王鸿翔虽祖籍丹徒,但从其出生、读书、亲缘、社会交往来讲,他已是一个标准的淮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