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回暖的寫字樓,我們能從中嗅到什麼契機?

疫情之下,人們最恐慌的還是經濟。“還沒等到復工,公司已經倒閉”不再只是一個梗,而成為了許多人的既定現實。開年的這隻“黑天鵝”讓品牌主們都在擔心,當社會因為疫情而陷入停滯,線下場景觸達變得十分侷限之時,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品牌受到更多關注呢?

俗話說危機之下往往隱藏著契機。007發現,在特殊時期,分眾傳媒等寫字樓主流媒體反而更能凝聚受眾注意力。其獨特的場景優勢在幫助品牌主提升曝光和轉化的同時,也順利將這場危機化解為契機。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請聽007細細道來。

1 “兩點一線”的復工生活

在政策機遇之中擢取用戶注意力

在經歷了長達近一個月的隔離封閉後,許多地方都掀起了復工潮。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在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曾表示:“上海、山東、湖南等地重點企業復工率超過了80%。”同時,廣州等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復工率也已經超過了70%。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證券日報:珠三角長三角復工率超70% 各地開啟硬核“搶人大戰”)

這幾天的微博熱搜也能看到各地的公路上已經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復工大軍。擁堵的交通似乎在昭示著人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消退。然而,在復工潮之下,人們的生活卻還是難以快速回歸原狀。

成都發布的《關於重申在疫情防控期間減少公眾聚集性活動的通知》明確提出,疫情防控期間,要求企業員工疫實行“兩點一線”的上下班模式,並減少不必要的聚集。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個月的時間裡,大量用戶的主要場景將集中在辦公樓等樓宇電梯場景之內。

而對於公交站、地鐵站、高鐵站等人流密集的線下戶外場景,人們依然會保持警惕之心,能不去必然不去。這對於分眾傳媒等梯媒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契機。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各地已開啟復工潮)

為什麼呢?因為受眾對電梯廣告的接受度提高了。對於在家刷劇已經刷到心態爆炸的大多工作族而言,其注意力已經從線上視頻網站端轉到公眾場合。而戶外人群聚集的場景又警惕前往。這時,他們對工作場景中的電梯廣告反感度最低,接受度最高。因此這無疑給分眾傳媒幫助品牌凝聚用戶注意力創造了一個極佳的入口。

只不過,其還需要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連續幾個月的電梯廣告轟炸會不會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進而觸發情緒反感?廣告轟炸與用戶審美之間該做出如何的抉擇?

2

“備受爭議”的廣告轟炸在內容創新之中保持用戶好感度

談到廣告轟炸,很多人覺得廣告要簡短有力不重複,才有用戶好感。但大衛奧格威說廣告最初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給用戶最有價值的信息。如果簡短和實效兩者能都做到當然是最好,如果做不到,信息最重要,否則廣告無效。特別是在品牌運營的初期階段,讓消費者記住“有效信息”往往比讓他們獲得審美體驗更加重要。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很多品牌在佔領耳朵的第一步就已經over了,別說後面的補充記憶、形象昇華的渡劫三步曲了。能做好第一步,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以往成功的案例顯示,在做聲量的階段,採用“搶佔”形式——洗腦轟炸,雖然暴力,但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於大多數的梯媒,分眾傳媒其實更有能力幫助品牌主做好廣告轟炸,將人們的注意力牢牢地鎖定在樓宇電梯等線下場景之中,並實現高度的營銷轉化。

據數據顯示分眾電梯媒體目前已覆蓋230多個城市,超260萬個終端,7億人次主流人群的日均高頻觸達。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用戶依舊保持對梯媒的關注)

可以說,憑藉分眾傳媒獨特的覆蓋大城市高價值主流人群的行業優勢,其完全有能力在特殊的疫情時期,幫助廣告主獲取最稀缺的注意力。不僅如此,這類復工的城市主流人群還能夠貢獻70-80%的都市消費力,這對廣告主的營銷轉化能產生極大助益。

那麼,上述論證就能說明廣告轟炸比用戶審美更重要嗎?並不能。007始終認為,廣告轟炸與提升用戶好感之間並不矛盾。重複的廣告,如果內容有趣、有意義,用戶依然願意去記憶和傳播。

正如傳播學當中的情感撫慰理論一樣,在突發的危機面前,廣告的內容傳播如果能夠用情感支撐,必然會給予受眾慰藉。

例如,聖頤堂在投放分眾傳媒電梯廣告時為出門的居民提供了按鍵專用紙巾,減少了病毒在狹窄空間中的接觸傳播。這種利用公益內容,輔之轟炸傳播的形式,刷新了用戶的好感。甚至有的用戶評論說希望這種廣告轟炸來得更多點。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聖頤堂聯合分眾傳媒在疫情期間投放的廣告)

所以將公益與商業平衡的內容延續,不僅幫助品牌主獲取了用戶注意力,還巧妙為其品牌形象注入了更多元和有溫度的因子。

3 把握時機在逆境之中提升用戶心智佔有率

身處逆境之中,依然有品牌可以把握時機,絕處逢生。在這波疫情之中,護膚品零售品牌林清玄利用靈活的應變能力,用一招24小時的絕地反擊,成為現象級的疫期自救案例。

其在157家門店全線關閉的情況下,巧妙藉助分眾傳媒在線下搶佔用戶心智的能力,打造品牌和用戶最直接有效的連接點,進而引流用戶至線上產生購買行為,在疫情中形成了具有競爭性的品牌力,順利走出了困境。

疫情之下,有人恐慌,有人卻趁機打開了企業發展的新大門。正如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所言“不確定的永遠是環境,確定的永遠是你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在疫情封閉期間,當線上曝光近乎飽和之時,隨著復工潮的到來,線下的曝光空間成為了獲取稀缺注意力的資源。如果企業在這個時候能夠果斷行動,藉助復工潮的樓宇曝光契機,閃電式地提升用戶心智佔有率,那必定會在品牌群中脫穎而出,如林清玄一般,成為行業在疫情之中自救的典範。

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一夜回暖的写字楼,我们能从中嗅到什么契机?

清博2015-2017最具商業價值新媒體

2017-2018最受關注自媒體金熊貓獎
2018百新主編-年度最受讀者歡迎新媒體
中法品牌高峰論壇官方合作自媒體聯辦2019中國品牌.文娛盛典
2008-2009國際公關協會主席
Robert Gruup 親頒公關傳播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