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內心和諧。當下很多人的‘和諧’觀還僅僅侷限在前兩個層面,罕見有人關注到‘和諧’的真正基礎——人內心和諧。”——季羨林

季羨林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大家知道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史學家等等,還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他早年留學海外,精通英、法、德、巴利文、梵文等12門語言,尤其是吐火羅文,是世界僅有的精通此語的學者之一。

但除了他在學術方面讓人望塵莫及的巨大成就,你可能不知道,他晚年活到98歲高壽,是有一套自己的“三不”養生術。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大約10歲,小學時期的季羨林開始接觸英文,當時英文並不是正式的課程,他是在夜校中學到的,同齡的其他孩子並沒有當做正式的學科來用心對待,而他卻靠著夜校學到的這一點技能,在升入中學的考試中派上了用場,贏得了比同齡人提前一年半畢業的寶貴時間。

到清華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季羨林學習了德語,後來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讀博期間,他又修了梵文和巴利文,還有斯拉夫語,以及俄語和南斯拉夫語等等語言。

與吐火羅文的結緣是在計劃之外的。他本來已經掌握了很多門語言,不想再學習吐火羅文了,但是他的第一個博導二戰時期被徵入伍,只好換了一個博導。

第二個博導西克(Sieg)教授是世界難得的精通吐火羅文的大師級人物,他帶有極大的熱情願意將畢生所掌握的學習吐火羅文的技能傳授給季羨林。

季羨林最終屈服於他如火般的熱情,也是這位如親祖父般的西克教授,為他將來對吐火羅文的貢獻奠定了基礎。

然而,二戰結束後,季羨林回到國內,由於資料的缺乏,他只好忍痛告別吐火羅文,再碰已是幾十年之後。

上世紀七十年代,新疆發掘出了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劇本》的殘卷,想要解讀,但是當時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負責人只好請求季老解讀,當時他是拒絕的,對多年沒有使用的語言信心不足,但是在負責人的再三苦求之下,他決定試一試,這一試,居然有了成效,讓他大喜過望,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集中精力鑽研吐火羅文,使得九十年代時,中國在國際吐火羅文的研究上有了地位。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說到語言的學習,季羨林曾說,懶人學不了語言,語言學習的道路上沒有“御道”,除了天賦,更多的是勤奮。不只是勤奮,還有興趣,能夠精通多門語言,絕對不是死記硬背能夠做到的,季老從小對語言就充滿興趣,任何學習語言的機會都不輕易放棄。

季老住在北大分給他的房子裡,家裡最多的就是書,傢俱少得可憐。數十年如一日,他坐在簡陋的書桌前,創作了上百篇學術名著以及散文,多篇散文還被選入中小學課本。

他曾在他的散文選《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中表達過自己的態度,既是季老做學問的態度,也是他人生的準則,他說:“人這輩子,不管你想要得到什麼,你心中所想是什麼,你的志向在何方、必須要以一顆艱苦樸素之心去對待、坦坦蕩蕩。”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1935年,季羨林獲得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的研究生交換項目的名額,開始前往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深造。

期間遇到二戰,季羨林回不了國,只好在德國多待了五六年。

在德國留學的這十年時間,是季羨林打下良好學術基礎的關鍵時期。他的這段經歷,有著不可複製性,一方面是他語言學習的高超技能,另一方面,他在德國這十年,碰到的教授幾乎都是那一時期世界級的語言大師,這種緣分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前文提到的他的博導西克教授,就是世界僅有的幾個會吐火羅文的大師。

除了學業的精進,在德國,他也邂逅了一段愛情。

在他80歲時寫的《留德十年》中,還曾提到一段鮮為人知的悽美愛情。那是他在做博士論文期間,因需要將論文打印成稿給教授看,但那時的他沒有打字機也並不會使用,機緣巧合認識了伊姆加德小姐,她用家裡的打字機幫助季羨林完成了論文的打印。

兩個年輕人由此開始生髮戀情,戰爭背景下,德國的經濟也並不好,兩人相互扶持,互生情愫,但是如同那個年代其他中國男性一樣,季羨林在老家也已經有了一段包辦婚姻,雖然當時他對妻子並無感情,但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使得他不願意使兩人都受到傷害,因此,等到可以回國的時候,他果斷地放棄了這段感情,回國之後再未與伊姆加德小姐聯繫。

而是選擇與家中包辦婚姻的妻子共度一生,一直到1994年妻子去世。他並不知道,伊姆加德小姐一生都深愛著他,終身未嫁,一直在等他回德國,一等就是60年,終無下文。

晚年的季老也曾對這份感情懷有愧疚。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他的果斷,使得他的文化不高的結髮妻子度過了比較幸運的一生,她是一個絕對符合傳統標準的賢妻良母。

季老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生而有遺憾,但是能夠放得下過去,走得出困境,解脫自己,大概是很多人畢生都做不到的。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三不與兩好

季老的晚年,身體並不比平常人的強健,反而是多病的,老年人常見的白內障、冠心病、哮喘等他都患過,但儘管如此,他還是活到了98歲高齡,這與他自己總結的“三不”養生術有著很大關係。

不鍛鍊。季老並不是杜絕鍛鍊,而是講求適度的鍛鍊,而且更重視大腦的鍛鍊而絕非只是鍛鍊體質。在繁重的學術工作之餘,他也出門去散心,但並非把鍛鍊當做一個標籤,或者為延年益壽而鍛鍊身體。

對他而言,這些都與心態有關,心態不好,再多的體質鍛鍊也是無益。他一生勤于思考,即使到晚年也筆耕不輟,對大腦的鍛鍊使得他一直保持敏捷的思維,到暮年依舊能寫出佳作。

不挑食。人到老年,大多會伴隨很多慢性病,腸胃的功能也大不如前,於是對食物會比較挑剔,擔心飲食不當會引發疾病。季老卻不然,他也曾患過胃潰瘍,但是他不忌口,不挑食,營養均衡,而且他雖然生活在城市,卻一直鍾情於家鄉的食物,並不刻意去食用補品,飲食簡單樸素。

也許正是這種習慣,使得季老的營養攝入均衡全面,不缺乏營養,更延年益壽。

不嘀咕。不嘀咕的意思是不糾結於那些令人不愉悅、令自己想不開的事,不杞人憂天,也不徘徊於過往。這是放得下的大智慧,當然,這種智慧也是閱歷的積累。走運時,不得意過頭,倒黴時,也不垂頭喪氣。

這不嘀咕不僅僅是放下自己心中的事,也能養成處事泰然,為人真誠的生活原則,少與人發脾氣,少讓自己生氣,這樣人際關係也會變好,人際關係好了,人的心情自然很愉悅。

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掛念,工作的煩憂帶到家中,家裡的瑣事睡覺時還在掛念,吃飯擔憂三高,出遊又放不下工作,長此以往,吃不好,睡不香,常失眠,身體必然不能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積勞成疾,究其根源都是心病。

他懂得真正的“和諧”不只是外面的謙和,更是自己內心的和諧。“開朗豁達”、“拿得起放得下”是大家都明白卻鮮有人做得到的。

中國有句俗語:知足者常樂。這句話並非讓人止步不前,而是教人一個“適度”的原則,這個度很難掌握標準,只能勸人少存非分之想。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除了“三不”養生術,季老在生活中還有“兩好”。

其一是看書,他一生以讀書為樂,家裡的房間堆滿了書籍,宛如一座小型圖書館,讀書伴隨了他一生,遇到不順心的事,往書房一坐,就能排遣大半,他不但讀了一輩子的書,也寫了一輩子的書。

其二是養貓。暮年的季老,老伴和女兒相繼去世,兒子又與他發生矛盾多年不往來,在這些精神苦悶的時刻,他養的貓咪給了他極大的精神安慰,也陪伴了他暮年的許多日子。

瞭解了季老的養生之道,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卻大部分人都掌握不到真諦。他長壽的真諦應該是心態。心態是人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長壽的老人多半心態平和。

季老的一生,可以說在“抉擇”和“與自己相處”兩件事上做的非常通透明瞭。胸襟寬闊、勤懇工作、捨得了、放得下、還善良有愛心,這種淡泊處世,不計名利的生活態度,頗有老莊哲學思想的影子。也正是如他自己所說“養生無術是有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