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柳永《雨霖铃》: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柳永《雨霖铃》

词人柳永(987——1053)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是中国词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词作家,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省武夷山)。曾经多次参加科举均不顺利,在仁宗朝科举时,因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忤逆了宋仁宗,再次名落孙山,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

这首《雨霖铃》就是词人柳永从北宋首都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上片: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雨霖铃》上片

词人很是细腻地描绘了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蝉是一种动物,而“寒蝉”则特指深秋季节的蝉,秋天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蝉的生命即将结束。词人在这里点名了分别是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凄切”,寒蝉发出一种凄厉的哀鸣。

“对长亭晚”,词人交待了两个要素,一长亭写出了分别的地点,一晚写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时分。

长亭:郊外一个送别亲人的地方,古人常有十里长亭送别。

诗人在这两句交待了季节是深秋;时间是傍晚;地点在长亭。

而当时的情况是:骤雨初歇,一场阵雨刚刚下完。

所以,词人描绘出了一个暮雨黄昏的一个萧飒的秋景,这样的一个情境正是恋人们离别时候那最难堪的一幕。

阵雨停了,船要出发了,一对恋人被迫要分手了。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都特指北宋的京城开封。

帐饮”,在京都开封城外设帐饯别,告别酒已经喝完了。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心情。

一对情深义重的恋人要分离了。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一对恋人城外喝酒告别

这个酒喝的都不带劲儿,压根就没有畅饮的心思。

然而,就在“留恋处”这样一个情景中间,“兰舟催发”了。一对恋人正在依依不舍,互诉情殇的时候,舟上的人已经催着要出发了。

词人用这七个写实的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环境与一个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更加展现了恋人离别时的那种凄婉与愁苦。

(3)这还不算,词人又来了一个特写镜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个人满眼泪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手拉着手,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本来恋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应该是千言万语的,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情话要说,而词人却在这里写了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情形:这对恋人在离别的时候,竟然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只是泪眼相望,无语凝噎。

因为他们气竭声阻,感情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这句词,作者采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他们之间那深挚的感情。这寥寥十一字,其分量却是相当的重!与戏曲中常见的“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相比,更加地精练有力。

那么词人无语凝噎的是什么话呢?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说明了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它开启了词人的想象之词。以它作为领格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一气流贯。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这是“虚写”,前面都是实写。

想去去,这一走,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行者就要消失在暮霭沉沉的楚天的江面之上了。

词人不仅用了“千里”,还用了一“阔”字,极言空间之广阔。在这如此广阔无边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深沉浓密的烟霭,其展现的离愁之深,可见一斑。

这首词的上片,给我们描绘了一对热恋中的恋人被迫分离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词人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在这中间没有用一句语言,没有一句告别的话,没有一句留恋的话,全部是写景;而且词人是在按照时间的顺序,用白描的手法,用特写的镜头,将情人分别的情景细腻地刻画出来了。

所以,它的感染力是非常之强烈的。

热恋中的佳偶不得不面对别离,这是一种多么镂骨铭心的悲凉与愁苦。誓言中的“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抵不过现实的无情摧残,想到原本朝昔相伴的两人即将相隔千里,无助与痛苦便吞没了一切。

柳永用“执手”跟“凝噎”这两个动作,细致地刻画出了爱人间难分难舍的眷恋和不得不分离的苦涩。

那么,接下来,词人又会发出怎样的断肠之倾诉呢?

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雨霖铃》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首先,词人把自身那种伤感的情景压下来,暂时不表,反过来把它升华到所有情人别离的那种情景。从个别说到一般,并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凡是多情之人在离别的时候都是难舍难分,伤离惜别,并不是从我开始的,而是自古皆然。

随即,词人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更那堪”,那堪就是哪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清秋节”,清秋节又照应了词开头的“寒蝉凄切”,与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想映衬,本来深秋的季节就带有肃杀之意,且秋天的别离格外让人伤感,这就使得离情更甚于常时。

真是:“情何以堪,人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是千古名句。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谁知道今夜酒醒时,我身在何方?

词人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情景,而且是想象之中的别后之景。

离别之后是怎样的心情呢?词人什么都没有写。

他只写了三种景色:

  1. 岸边的杨柳
  2. 黎明的冷风
  3. 天边的残月

即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用这三种景色写出了热恋中的一对情人别离之后的那种情景,而这种情景它并不是实情实景,它是作者想象中的。作者用想象中的佛晓时的景色来映射与恋人离别后他心中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他将这个情化作了三个意象——杨柳,寒风,残月。

而“酒醒”又照应着前面的“都门帐饮无绪”,城外离别喝酒,酒醒之后又该是什么样的情形?

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之中,只剩下自己孑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了。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就是好多年,什么时候回来?又何时可以重逢再相会?

没有时间,没有期限——遥遥无期,也有可能是永别了。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所以,词人又加了一句“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别离之后,遇到再美好的景色,自己也没有心情去看了。

这个话写得很深刻。作者将自己那丰富的人生体验写到里面去了。由于仕途上的不顺,他不得不做了北宋初年的一个音乐人,他将整个的身心全部投入到生活之中去了。到处漂泊,辗转江南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有自己相爱的人,并且都要和恋人相别。

所以,他对这个别离之后的情景体味得特别深。他才写得出来,这个貌似无奇,实有深意的两句话。

这是只有经历过热恋中的离别的人才能够说出来的话,并且它打动了无数的有过这种感受的文人,因为柳永道出了他们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

杨柳依依,晨风微凉,残月暗淡,词人柳永用这些凄凉的意象衬托出一对热恋之人的别离之苦。更加让人回味无穷的是,这些景物实际上是词人在离别之时对来日情形的一个假想,将以景写情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诠释着作者的离别之情也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心里。

接下来,情到浓时的柳永又会如何为这首凄美的词收尾呢?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后自己即便有千万种的情意、愁情,我又能向谁倾诉呢?

无人可说。

《雨霖铃》:词人用以景写情之手法写尽了与恋人间凄婉动人的离情

分手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手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对象可以倾诉。

这更加体现了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用它们结束全词,这犹如奔腾之马收缰绳,有住而不住之势也;又如众河流归入大海,有尽而未尽之致也。而词人用问句作结,更加留有无穷意蕴,耐人寻味。

所以,柳永的这首词,将中国古代所有热恋中的情人被迫分手以后的那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感情词人都是通过以写景来表现的。

只有这最后的结尾两句,作者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9)所以,柳永的这首词,是一个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最高超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写感情的地方词人全部写的是景;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景写情。

对于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的这个离情,通常是非常难写的,直白地写的话那就毫无意境,就不能成为词了。

词人非常会写的地方就是“用景写情”。

他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热恋中的情人在被迫分离的时候,那种别离时的情状跟别后的内心活动。

所以它是经典,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得起时代的淘汰的,经得起人们反复地去推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