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假設你是一個都市白領,因為遇到了交通堵塞,上班遲到了一分鐘。儘管你連聲道歉,但是你的部門經理,一個苛刻的傢伙,仍然滔滔不絕的批評你:

“不要認為遲到一分鐘無所謂,我們部門有60個人,如果都像你這樣,整個部門就損失了一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我們公司有24個部門,每個部門都像我們這樣,整個公司就損失了一天的工作時間;我們集團有30家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像我們一樣,整個集團就損失了一個月的工作時間。集團一個月的損失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你也承擔不起,我就從輕處理,扣掉你一個月的工資,以儆效尤。”

你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也許你覺得他的話似乎有那麼一點道理,但我想你一定不願意接受扣工資的可怕後果。

一塊石頭的鬆動,能引起整個山體的滑坡嗎?確實有可能。但你不可能把整個滑坡的原因,都歸咎於這塊石頭。這是因為,一塊石頭的鬆動,更大的可能性是,未必會引起整個山體的滑坡。這種通過逐漸放大扭曲對方觀點的來贏得辯論的方法,所犯的就是邏輯學中的“滑坡謬誤”,其邏輯表現形式為:

甲方:“提出觀點A。”

乙方:“A可以引發B;B可以引發C;C有可以引發D。”

乙方:“觀點D是錯的,所以觀點A是錯的。”

事實上,這類謬誤所犯的錯誤是比較明顯的,在其一系列的論證過程中,總是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說成了像是一定會發生的;把“必要條件”說得像是“充分條件”一樣;把雞毛蒜皮的小事,說成了天要塌下來的大事。

然而,儘管你感覺無法接受對方如此誇張的邏輯,對方的話為什麼聽起來又像是“很有道理”的樣子呢?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滑坡謬誤”所描述的現象,確實能在客觀現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而且往往符合我們的心理預期。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顆小小的種子,能夠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是人所共見的事實。所以,看到種子就想到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同樣的,領導看到你一個人遲到,就想到其他人會有樣學樣,跟著你一起遲到,也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情。

英國自古流傳著一首著名的民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

這是發生在英國皇帝查理三世身上的真實故事。1845年,查理三世準備與背叛他的里奇蒙德伯爵決一死戰,他讓馬伕找個鐵匠給自己的戰馬釘上馬掌。當鐵匠釘到第四個馬掌時,差一個釘子,鐵匠便偷偷敷衍了事。在戰場上查理三世和對方激烈廝殺時,這隻馬掌忽然掉了。於是,國王被戰馬掀翻在地,成了敵軍的俘虜,王國也隨之易主。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正是因為這種“蝴蝶效應”的客觀存在,當對方使用“滑坡謬誤”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時,我們會覺得儘管其邏輯有問題,但其“道理”沒有問題,見微知著、以小見大,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一種“道理”。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套說辭其實一點都不客觀,而且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自然界中植物種子的傳播和成長都是極為不易的,成長為參天大樹的種子,不啻於中了彩票的頭等獎,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絕大多數的種子,都沒有成長為“合抱之木”;絕大多數的第一鍬土,都沒有形成“九層之塔”;絕大多數的邁出的第一步,都沒有達成“千里之行”。這才是真實的世界,這才是客觀的表達。

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所謂道理,其實是在用客觀中的“偶然性”,主觀臆斷出“必然性”,這最多隻能算是一種大膽的猜測,遠不能作為行動的指南,更不能拿來作為獎懲的證據。如果每一隻蝴蝶煽動的翅膀,都能在地球的另一側掀起一場風暴,人類已經不知道被毀滅多少次了。

所以,“滑坡謬誤”的一個危害性就是它以陳述事實的方式,扭曲和誇大了事實,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背離了事實的真相,從而為一些過激的行為,提供了聽上去很有道理的證據。例如,我們會因為“遲到一分鐘”這樣的很小的過錯,受到“扣一個月工資”這樣的很大的處罰。而在領導的說辭下,大家都覺得這是“有道理的”。

第二個“滑坡謬誤”聽起來很有道理的原因,可能才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因為對方往往處在談話的“優勢方”,例如教育學生的老師、批判孩子的家長或者責備下屬的領導。若非我們身處劣勢,對方又怎麼會有機會發表這樣“氣勢如虹”的長篇大論呢?

換而言之,如果你是領導,上班遲到了一分鐘,哪個下屬敢這樣滔滔不絕的大放厥詞?即便有個別員工有膽量批評自己的領導,恐怕當他剛剛拋出第一個觀點:“如果都學你遲到一分鐘,整個部門就要浪費一小時。”你就會立刻打斷他說:“你們為什麼要學我遲到?你們難道不能學我每天加班嗎?”於是,整個“滑坡”過程就被打斷了。

所以,從某個角度說,“滑坡謬誤”的流行折射了我們內心深處的不平等意識。而它的另一個危害性,也就在於它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不平等意識。說一句誇張點的話,在“滑坡謬誤”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和學生,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奴性”,工作之後難免淪為任老闆欺負的“上班狗”。而那些利用“滑坡謬誤”實現了口嗨,沾沾自喜的上司和領導們,其實最終也會發現,他這套欺負人的邏輯,表面上看起來樹立了威信,實則會導致眾叛親離,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蕭伯納一次到蘇聯訪問,在街頭遇見一位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離別時他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學著蕭伯納的語氣說:“你回去也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卡嘉。”這件事給蕭伯納很大的震動,他感慨地說:“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避免“滑坡謬誤”的最佳方案就是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人,都始終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要有笑傲王侯的風骨,也要有寬待小人的雅量。事實上,在平等的眼光下,這一連串的邏輯謬誤並不難發現;在平等的心態下,這一連串的荒誕之言也根本不會說出口。只有在彼此平等的前提下,客觀事實才能被尊重,公正才能被體現。

如果你真的遇到有人試圖利用“滑坡謬誤”來鎮住你,你應該像那位蘇聯小姑娘面對蕭伯納那樣,在他提出第一個錯誤觀點時,就及時點醒他。制止住了第一塊鬆動的石頭,後續的滑坡自然也不會發生了。

但如果你遇到無法打斷對方發言的情況,你也完全沒必要被他“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嚇倒。只要通過逆向思維,就可以輕鬆證明他的言論的荒謬性。如果少了一個釘子,就能毀滅一個帝國;那麼多了一個釘子,是否就能拯救一個帝國。所以,本文中所說的那種上司,你可以機智的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道:

“領導,我確實犯了嚴重的錯誤。為了表達改過的誠意,我決定晚上加班一分鐘,彌補對集團造成的一個月的損失,這樣你就不用扣我的工資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