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能打贏日本,卻屢次打不過滿清的主要原因何在?

​明朝萬曆年間,明軍在朝鮮迎戰巔峰時期的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 3月,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第二次入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役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

此戰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

而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

至於明朝,國力也受到相當損耗。


明朝軍隊能打贏日本,卻屢次打不過滿清的主要原因何在?

回顧明軍與日軍作戰的歷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曾經在浙江訓練出一支勁旅,為最終平息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居功至偉,其後,他又奉命在北邊的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使這些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他還著有《紀效新書》及《練兵實紀》等兵書,對後來的明軍影響很大。而赴朝參戰的明軍,有北兵與南兵之分,北兵包括來自薊、遼等鎮的官兵,而南兵將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來,無論北兵與南兵,其都與戚繼光有很深的淵源。

當時,援朝明軍的裝備為火器與冷兵器,具體而言,火器有、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快槍、鳥槍、火箭等;冷兵器則有鐮、鉤、刀、钂鈀、弓箭等。曾經任職經略的宋應昌認為“中國製倭長技,全恃火器。”而各類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軍裝備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而屬於重型炮的各類佛郎機,裝配的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普遍使用的只能發射二錢鉛彈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此後不到20年,明朝又開始與崛起中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八旗力量多次戰鬥。但明軍能在客場打贏日本,卻在遼東主場卻對滿清敗多勝少。

這至於的緣故是什麼呢?就讓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吧。


明朝軍隊能打贏日本,卻屢次打不過滿清的主要原因何在?

雖然明朝輸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實明軍最害怕八旗軍的一樣東西,卻恰是之前在朝鮮戰爭中明軍自豪的優勢:火器!明軍屢次打敗仗的主原因也是:火器!

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崛起於遼東,勢頭生猛。早在萬曆九年,努爾哈赤就連哄帶騙弄了好些漢族工匠,還誘騙了不少明軍中火器兵身份的逃兵過來,還長期大量用貂皮換硝石硫磺,就為研發火器。後金方面重用被俘的漢人工匠,開始迅速、大量地仿製西洋火器。

1631年正月,這批工匠仿製成功第一門西式火炮,皇太極親自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同時組建了一支名為“烏真超哈”(女真語重兵的意思)的炮兵部隊。

同年八月,後金軍在大淩河之戰中首次使用火炮,用六門紅衣大炮(女真人忌諱“夷”字,故改為紅衣)攻克了明軍一處堅固要塞,首次嚐到了使用火器的甜頭。大淩河一役,後金大獲全勝,還意外繳獲了3500多具各式火器,發了一筆橫財。

僅僅兩年之後,後金又收穫了一個意外之喜。明軍中炮術最為精湛的孔有德部叛變,自登州渡海至鴨綠江口投降了後金。皇太極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親自出城十里迎接。

自此之後,往常“天兵”般強大的明軍,卻是接連稀里嘩啦:薩爾滸戰役慘敗,遼陽瀋陽慘敗,等到後金變成“清軍”,明朝更是被破關南下各種猛揍,還給打出“恐八旗病”,一聽人喊“辮子軍來啦”,立刻腳底抹油跑得快。類似慫包場面,幾乎史不絕書,後人說起來,都是各種嘆息。

特別是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一敗塗地,並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以敗多勝少的戰績逐漸亡國。


明朝軍隊能打贏日本,卻屢次打不過滿清的主要原因何在?

反觀大明的火器生產,中央有軍器局和兵仗局,嘉靖年間起好些火器生產權又下放,遼東四川廣東都有兵工廠。研發生產力量強,生產規模更極大。

比如明朝在登州設炮廠,引進生產歐洲紅夷炮,澳門來的葡萄牙工匠,來了就嚇一跳,連呼歐洲沒這陣仗。所以現代戰爭裡的常規火器,水雷手雷機關槍,放明朝都有雛形,國外傳入的先進火器,只要入了大明法眼,就能青出於藍,鳥銃、魯密銃、弗朗機、紅夷炮,樣樣殺傷力都比原版強。以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的驚呼說:比我們(西班牙)造的更好,更有威力!

可自從張居正過世,萬曆皇帝親政起,這件事就水了。

大明這套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部門極多,相互制約也多。隆慶年間起,鐵腕閣老張居正坐鎮,朝廷下決心撥專款,自然能開足馬力出成果。

可等到萬曆帝親政,這位皇帝出名的事,就是幾十年不上朝,雖說大事不耽誤,但軍工生產卻真耽擱。比如號稱“又遠又毒”的魯密銃,萬曆二十五年就研發成功,可造了十幾個樣品就沒了下文。

後來的鷹揚銃炮,萬曆皇帝拍板撥款,但一牽涉建造過程裡誰說了算,又是各種吵,最後發明者趙士楨實在被吵得受不了,主動上書求停工。以趙士楨感慨說:開發一個新武器,卻是群狼爭肉,工部、戶部、兵部為利益猛掐。萬曆皇帝最後活個稀泥,好好的先進武器,也就扯皮扯沒。

同樣扯皮的,就是明軍的火器訓練。火器這武器再厲害,要用好也要有訓練保障。隆慶至張居正改革時期,明軍火器戰力強,一大原因就是火器訓練抓的牢,典型代表是戚繼光,除了日常有操練,隔幾年還有大型軍事演習,橫掃天下的殺傷力,就是摸爬滾打練出來的。

但到了萬曆中後期,這事也就不靠譜。好些軍隊人員都缺編,訓練更缺乏,邊軍原先固定的“團操”等訓練,基本都是多年不搞。所謂強大火器,基本就是擺樣子,真上戰場就抓瞎。

最扯淡的是,隨著萬曆中後期財政危機加劇,明朝的軍費也常年一縮再縮,火器產量大減,質量也糊弄。軍器局發的火器,好些都粗製濫造,以至於一些軍隊,拿到朝廷發的火器,都是先倒手賣掉——換錢請工匠自己造好的。

如此扯皮帶扯淡,明軍的戰鬥力,也就大幅度下降。以提督學校御史周師旦憤怒批評:不但好些火器兵,連基本的發射號令都聽不懂。基層的指揮軍官,竟也連正常的隊形排列都不會。所謂軍事訓練,只能“襲其形似”,也就是空擺樣子。

等到努爾哈赤扯旗造反,明朝調九萬人馬大舉討伐時,火器裝備卻嚴重不足,還要靠薊遼總督汪可受在山海關加班加點臨時趕造。

更要命的,是火器使用人員的問題。以戶部郎中馮汝京的呼籲:其中五千多火器兵,竟是從沒用過火器,還得臨時加班加點現練。

接下來,就是明朝與努爾哈赤後金政權之間,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照史料的說法,是努爾哈赤指揮鎮定,以少勝多,大敗兵力裝備絕對優勢的明軍精銳。但僅看看火器裝備就知道:明朝臨時抱佛腳,結果被努爾哈赤踢了窩心腳。


明朝軍隊能打贏日本,卻屢次打不過滿清的主要原因何在?

而作為晚明強悍的對手,八旗軍的真實火器水平,又是啥樣?

從薩爾滸之戰慘敗起,急了眼的明軍,軍工產業火速開動,之後三年裡,上萬件新式火器和九萬多斤火藥發往遼東前線,但無奈明軍戰場表現太差,大多火器也全都被八旗繳獲。

如此運輸隊般送上門的大禮,努爾哈赤也不敢怠慢,而且一直處心積慮自己動手製造,到遼瀋大戰時,八旗卻已有了技戰術水平極高的火器部隊。比如薩爾滸戰役時,八旗用來做掩體的松木戰車,到了天啟年間的遼瀋戰役時,竟升級成了火器戰車,射術精良的八旗火槍兵以戰車為掩體,一邊衝鋒一邊射擊,特別是渾河野戰,面對明軍擅長火器的川浙軍團,更是造成極大殺傷。也正是這場數萬八旗死磕萬餘明軍的渾河大血戰上,傷亡慘重的八旗軍,更是靠了剛被收編的瀋陽明軍炮隊開火,這才打開了明軍防線,最終取得慘勝。

接下來的遼陽大戰更證明,注水的明軍火器部隊,比起八旗軍來,差距有多大:八旗軍兵臨遼陽時,明軍經略袁應泰還打算絕地反擊,以三層火器兵打頭陣猛轟,不料八旗軍來個針鋒相對,也以自家的火器兵對轟。雙方一頓對殺,明軍殺氣騰騰的火器部隊,就活了七人跑回來。

到了後來,後金在皇太極的主張下正式改國號為清,滿清的火器生產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崇禎晚期遼東巡撫黎玉田的痛苦總結說:酋(清軍)鑄百炮而有餘,我(明軍)鑄十炮而無力。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於是乎,原本擁有著卓越火器開發眼光和世界頂級技術、更有完備火器生產線的大明朝,就這樣在火器環節,從戰術到生產,被老對手滿清遠遠甩開,並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