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第一章开篇的一首词,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费尽心思追求功名富贵只是白白误了青春。所以吴敬梓塑造了众多的追求功名富贵的儒生形象,主要却是以他们为讽刺的对象,而他真正推崇的人物只有王冕,一个坚持自我、不慕名利、拒绝做官的隐士。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王冕学画

为什么说吴敬梓最推崇王冕?《儒林外史》是一本小说,写的是知识分子的故事,通读全篇后会发现,第一章出场的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后五十五章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人物。这说明第一章和后五十五章原本就不是并列关系,王冕独特的人生是作者所追求的典范,吴敬梓写王冕的故事,就是要歌颂对方,并给当代儒生们立下了一个标杆。

王冕有哪些方面与众不同?如果站在吴敬梓的角度分析,那就是王冕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与常人不同。王冕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供他读书,王冕于是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还自学了画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王冕竟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而反观作者自己,出身大富大贵之家,等到而立之年,已经败尽家财,生活穷困潦倒。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王冕墨梅

王冕的名声很大,虽然他没有考取功名,只是一介布衣,却有很多大人物邀请他做官。朱元璋都曾两次邀请王冕做官,面对这样的天赐良机,王冕竟然都纷纷拒绝了,而且为了不被官吏打扰,竟然搬到山里隐居去了。《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极力追求功名利禄,更有甚者如严贡生、牛浦郎,甚至到了人品全无、道德沦丧的地步,与王冕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中的代表人物范进,他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可以与王冕做一番对比。范进家境同样贫寒,家里只有老母亲和妻子,范进心中只有读书考科举的事情,穷的经常两三天吃不上一顿饭。原文中范母对范进说的一句话道出了辛酸与无奈:“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范进发疯

当时的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范母最少也得七十多岁了,一家人没有饭吃,作为一家之主的范进竟然不想办法,反而是饿的两眼昏花的老母亲,安排范进卖鸡买米煮粥。范进这个人物,除了会读书考试以外,几乎一无是处,不懂得孝顺父母,不主动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而反观王冕,他开始画画挣钱以后,她母亲从来就没有缺过钱,更没有挨过饿,这本就是为人子的责任。

《儒林外史》中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们,在追求功名富贵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的人性都逐渐被腐蚀了。因此产生了大量品行不端的人,如为富不仁的严贡生,如招摇撞骗的牛浦郎,如欺世盗名的张铁臂,如假仁假义的权勿用等等。这些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逐渐腐化,而当时官场中又尽都是这样的人,这也是吴敬梓后来不再看重功名利禄的原因。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吴敬梓为何最推崇王冕?

吴敬梓故居

年轻时候的吴敬梓也热衷于与他笔下那样的儒生们为伍,终日的花天酒地、声色犬马,极力的追求功名,到了后来家财散尽、穷困潦倒之后,才意识到过往是多么的不堪。中年的吴敬梓终于找到其人生真正的价值,而他想要追求的正是王冕那样独特的人生,虽名满天下却拒绝做官的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