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堕落,难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实另有原因

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吴敬梓旨在讽刺封建科举制度,而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匡超人无疑是其中堕落速度最快最彻底,同时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个。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堕落,难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实另有原因

为什么说匡超人的结局令人感到惋惜?匡超人最终是成为了一个信口开河、不知廉耻、无情无义的奸邪小人,然而故事开始的时候,他所展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样子。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乐观上进的好青年,干活时不知疲倦,读书时秉烛达旦,这些赞美之词曾经都属于匡超人,可是进入儒林短短三年时间,就彻底地改头换面。初出茅庐时的仁义君子,混迹于儒林之中,再次出现时就变成了一副奸邪小人的嘴脸,这样的转变令人感到惋惜。

匡超人为什么会堕落的如此迅速而且彻底,原文中是有答案的,无非就是错交了两类朋友。匡超人被迫背井离乡,到杭州城里讨生活,就结识了他的第一类朋友,几个学问不足且品行不端的儒生。匡超人自认为从农村来到城里,应该多向城里的朋友学习,于是处处学他们,好的东西没有,反倒学会了一身的恶习。当时的科举考试,考文章而不考诗词,但是他的朋友们都是科场失意,于是转而开始写诗词以自娱,匡超人就和他们一起学习写诗词,并以为就是最高等的学问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堕落,难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实另有原因

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诗词被认为是杂览,学习诗词就等同于走了旁门左道,真正想读书考取功名的儒生,是不屑于诗词的。一句话反映当时皇帝对于文章风格的喜好,唐宋天子重诗词,当今(明朝)天子重文章,在匡超人生活的时代,学习诗词就等同于自己断了科举正途。而他的朋友们与他不同,他们都在科举上彻底失去了希望,而匡超人当时才二十多岁,更应该为了中举而努力时,却相识了这些加速了他堕落的儒生。

从他的第一类朋友身上,匡超人学到了两样东西,一是诗词,二是吹牛,单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恨的是,后来又结交了第二类朋友,彻底的堕落也就在这之后不久。

匡超人的第二类朋友,只是一个人,一个很有势力的地方恶霸潘三,但是对匡超人是真好,毕竟是他大哥向他推荐了匡超人。这位恶霸对于匡超人来说简直就是人生导师,彻底扭曲了他的三观,告诉他写诗词的那帮人其实就是蒙吃骗喝的小人,不能再跟他们鬼混在一起,要跟着我干,做一次能赚几百两银子,很快就能过上好日子。匡超人原本就没有什么坚定的立场,谁的势力大他就跟着谁,所以就抛弃了先前的儒生朋友,甘愿做起了恶霸的帮凶。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堕落,难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实另有原因

匡超人早年结交了马纯上先生,勉励他苦读以考取功名,后来他果然彻夜苦读,到今天结交了恶霸潘三,终于彻底放弃了读书考取功名的正途,反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匡超人跟着潘三一起,除了不做好事,各种坏事都参与了,如科举考试当枪手替考,拐骗妇女的帮凶,为潘三伤人辩护等等。这时的匡超人已经彻底堕落了,礼义廉耻都已抛之脑后,仁义道德尽皆沦丧,他的恶更甚于严贡生和潘三。

匡超人堕落的根本原因,还不在于交友不慎。在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下,苦读二三十载而不能中举的儒生千千万万,一些人选择放弃科举,转而寄情于山水,以诗词自娱,无可厚非。除了落第秀才,还有一个大的群体就是无业游民,潘三只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地位略高一等的地方恶霸。匡超人初入江湖,能够结识马纯上先生属于运气好,后来结识的那些儒生才是大概率,以及像潘三那样的市井中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堕落,难道只因交友不慎?其实另有原因

这些人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与其说匡超人的堕落是交友不慎,不如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匡超人原本是最善良仁义的君子,他的迅速堕落沉沦,更应该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