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蘇軾初入政壇嶄露頭角,看上去有大好的前程在等他。

但你肯定也知道,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十分坎坷。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蘇軾命運的拐點。

人到中年的感慨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已經48歲的蘇軾又有了一個兒子,取名蘇遯(dùn)。“遯”的意思是逃跑、退隱。此時的蘇軾,已經被朝廷放逐到黃州,既沒有職權,也沒有俸祿,待遇約等於囚犯,政治前途一片黑暗,更糟的是,年紀也已經老大不小了。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宋代風俗,小孩子到了滿月,要辦一場洗兒會,親朋好友都要到場祝福。

在蘇遯的洗兒會上,蘇軾寫下了一首很著名的絕句,《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別人都希望孩子聰明,但蘇軾為什麼會說自己被聰明耽誤了,寧願孩子笨一點,平平安安地升官發財呢?

蘇軾的聰明是沒人懷疑的。他從小就是神童,然後馳騁科場,少年得志,成為天下人追捧的文化明星。皇帝欣賞他,朝廷元老想栽培他,文壇領袖心悅誠服地準備讓位給他。他本可以平步青雲,憑著聰明才智打下一片錦繡前程。

你可能會覺得,一個人人少年得志,順風順水,會不會就養出了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毛病,才導致了人生的坎坷?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但問題是,蘇軾不但智商高,情商也高,所以無論搞學術理論還是政治實踐,無論搞文學創作還是人際關係,完全遊刃有餘。其次,在天資之外,他從小接受的不僅僅是應試教育,還有父親蘇洵特有的縱橫家風格的史學教育。在這種教育裡,蘇軾的歷史不但讀得熟,而且讀得活。

在他那裡,從來沒有過“歷史不容假設”這種教條,相反,歷史就是拿來假設的:假設在某個歷史場景下,當事人沒有采用甲方案,而是採用乙方案,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這種策略性的思維訓練正是縱橫家的經典風格,重視的是對策略的優化,以達成最優結果為導向。你大概也知道,蘇軾很愛讀歷史,但他並不想當歷史學家,而是不斷給古人覆盤,在古人的經驗教訓裡模擬自己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上看,蘇軾在20歲的時候就已經體驗了幾千年、幾千種的人生。

蘇軾的人生策略

不但讀,而且蘇軾還把他最有感觸的覆盤體驗寫成很多篇論文。如果要選出最能夠代表蘇軾人生策略的一篇,我會推薦《賈誼論》。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清代以來最流行的古文選本《古文觀止》就有收錄,只不過很少有人會從人生策略的角度,聯繫蘇軾的一生,來看到文章背後的意義。

《賈誼論》,顧名思義,探討賈誼的人生得失。古代中國能夠形成穩定的專制政體,儒家學說能夠適用於秦漢以後廣土眾民的帝國,賈誼功不可沒。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除此之外,賈誼還是一個符號化的人物,凡是懷才不遇的文人都喜歡寫詩來詠懷賈誼,借他的遭遇自傷自憐。

這裡我就用最簡短的方式概括一下賈誼的生平吧:他生活在漢文帝年間,才華和遠見都超越了他的時代,年紀輕輕就得到皇帝的器重,眼看就能成為國家重臣,但老臣們看不慣他,聯手把他排擠到外地,他終於在憂憤和恐懼當中英年早逝。

賈誼的悲劇到底是怎樣造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司馬遷寫《史記》,把賈誼和屈原放在同一篇裡,但王勃寫《滕王閣序》有一句“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也就是說,漢文帝是一代明君,賈誼並不是像屈原那樣被昏君害了,但賈誼的遭遇,畢竟當得起一個“屈”字。

但蘇軾思考賈誼的悲劇,出發點完全與眾不同。他在寫《賈誼論》的時候才只有二十出頭,沒做官,自然也沒有被貶謫的經歷,更沒有懷才不遇的憤懣。他給賈誼覆盤,只想解決一個問題:賈誼該怎麼做才能夠避免悲劇,走向成功。

《賈誼論》開門見山,先拋出這樣一個論點:“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意思是說,有才華並不稀奇,但有才華的人很少能夠把自己的才華真正發揮出來。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呢?蘇軾的答案是:很多人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賈誼就是一個典型。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接下來蘇軾開始分析:賈誼遇到的唯一阻礙就是朝廷里老臣的不滿。那麼,該怎麼消除這個阻礙呢?

通常的辦法是:迎難而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但這條路顯然走不通,因為這些老臣和皇帝的關係很不一般,他們既是撥亂反正,冒著殺頭滅族的風險擁立漢文帝的功臣,又是和劉邦並肩戰鬥過的開國元老。

所以,以賈誼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外省青年,要想讓漢文帝在心理天平上給自己的這一端加足砝碼,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條路既然走不通,那就應該換一個思路:對於那些無法打敗的對手,為什麼不能加入他們呢,何況這些對手並不是壞人。

賈誼要做的,是用心結交這些人,不怕多花時間,等到他們不再嫉妒自己之後,就可以憑著皇帝的信任和群臣的擁戴,盡情施展才華,用不了十年就可以實現宏圖大志。可惜賈誼不明白這個道理,急於求成,遇到挫折又不能默默隱忍等待機會,這才造成了悲劇。

《賈誼論》總結出一條人生哲學:“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意思是,志向和耐力必須成正比,要想一騎絕塵,就必須先花足時間把路鋪好。

蘇軾本人在方方面面都和賈誼很像,他們都是毫無背景的外省青年,也都有蓋世才華,遠大志向,還同樣少年得志,看上去前程似錦,而且在蘇軾嶄露頭角的時候,人際關係的局面也和賈誼面對的局面高度相似: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皇帝宋仁宗是一個寬厚溫和的人,很有漢文帝的風格,論到年紀,宋仁宗和當時主政的元老大臣們都是蘇軾的父輩,所以賈誼的人生對於蘇軾來說特別具有參考價值。

蘇軾正是遵循著這樣的人生策略走上仕途的。他挾著賈誼的所有長處,又刻意避開了賈誼唯一的弱點。他用積極的精神和謙卑的態度待人接物,幾乎在老幹部那裡贏得了一致的好感。宋仁宗也喜歡他,把他看作未來的國家棟梁。

蘇軾怎麼去搞人際關係,我們可以看看他在考中進士之後寫給閱卷老師梅堯臣的一封感謝信。這封信,今天的中學語文課本就有收錄,題目是《上梅直講書》。

這封信的特點,一是措辭懇切,二是馬屁全都拍到點子上。如果你不覺得這有什麼難得,可以對照一下李白同類型的名文《與韓荊州書》。李白的文采絕不在蘇軾之下,但他無論夸人還是自誇,一概天花亂墜,無論要求還是承諾,通通大言不慚。

回過頭來再看蘇軾,就能看出蘇軾的感謝信真是用了心的,能放低自己,充分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蘇軾很聰明地以賈誼為前車之鑑,肯為人際關係用心,朝廷元老也很樂於結交蘇軾這種明日之星。蘇軾的腳下,分明已經展開了一條金光大道。

但起點這麼高、三觀這麼正的蘇軾,究竟遇到了什麼,竟然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呢?

命運從何處轉折

當然,你可以首先歸罪於中國古代官員的服喪制度。不管在多重要的崗位,做著多重要的事情,只要父母去世,官員就必須離職回家,服喪三年。理論上是三年,實際是兩年出頭。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對於蘇軾來說,真有一點造化弄人的感覺。先是母親病逝,他要回家奔喪,服喪三年,隨後父親病故,又要服喪三年。不但錯失了兩個三年的寶貴時光,更要命的是,這期間宋仁宗駕崩,繼任的宋英宗沒兩年竟然也駕崩了。

前邊我們說過,等到蘇軾服完父喪,回到朝廷之後,這一回他所面對的,是銳意改革的宋神宗和不近人情的王安石。偏偏,王安石早就對蘇軾父子看不順眼。王安石曾經說過,如果自己擔任主考官,一定不會錄取蘇軾。

蘇家人也不客氣,蘇洵當初寫過一篇《辨姦論》,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人人都拿王安石對號入座。

假如仁宗和英宗有一個人能夠長壽的話,王安石應該不會掀起多大的風浪,但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時候的王安石正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大張旗鼓變法改革,神宗皇帝給予他的是有史以來皇帝對臣子所能給予的最大限度的支持。

蘇軾在《賈誼論》裡舉過一個前秦時代的例子:苻堅皇帝對毫無資歷的王猛寄予極大的信任,乾淨利落地把元老們全都清理掉了,從此只聽王猛的安排,成就了一番霸業。

蘇軾那時候一定沒有想到,他自己也能有幸目睹歷史重演,只不過扮演王猛角色的不是自己,而是討厭自己的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蘇軾命運是怎麼轉折的?

這當然不是漢文帝時期賈誼所面對的局面了。器重蘇軾的那些老臣們被迫離開權力中心,風流雲散。

蘇軾要想走通仕途,必須在兩條路里選擇其一:要麼和以往的人際關係劃清界限,積極參加王安石變法;要麼甘坐冷板凳,坐等王安石變法失敗。

互動討論

如果換作你是蘇軾,你會選哪條路呢?為什麼?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