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河南方言有句话"看你能嘞跟熊一样!"这是在河南豫东方言中常用来说某个逞能的人,显摆自己多有能耐,结果自己给搞砸了。这句话中,"能"和"熊"二者意思显然是相反的,以此说明自己显摆逞能后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能"是有能耐,"熊"则是笨、不灵活。其实就是对有些人"弄巧成拙"的一种呵斥和责怪。有人可能要问,"能""熊"二者意思不同,但是二者在字形上确实很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二者就没有一点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能"和"熊"二字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

"能"字本为"熊"

"能"字本义就是熊,也就是说表示熊的字最初是"能",而且这还是一个象形字,古文字形体似一头笨重的熊。"能"字最早见于金文,其金文篆书形体如下: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金文“能”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篆书“能”

从形体可见,金文"能"很像一头熊,且为站立的一头熊。金文的构形突出了熊的特征,显示出熊的大头短尾,大大的肚子也是比较突出的,而下面的脚更为凸显,细枝末节勾画出熊的大掌。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能”字与熊对比图

但是,"能"字到了战国时期,形体开始朝着分化独立的方向演变,象形的"能"字不断部件化。熊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开始脱离整体,身子尾巴、头嘴、腿脚开始独立出来。到了隶书楷书,熊的身子和尾巴演变为"厶",头部演变为"冃",而两个腿脚就演变成了上下摞在一起的两个"匕"字。最终,象形的"能"字就演变为了今天的楷书"能"。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能"与"熊"的关系及对"能"意义发展的质疑

《说文》:"能,熊属,足似鹿。"同时,《说文》又收录了"熊"字,解释曰:"熊,兽,似豕,山居,冬蛰。"这里许慎对"熊"字的本义之说不可据,许氏把假借义作为本义来解释了,"熊"字本义并非为兽。但是,后来表示狗熊的"能"被"熊"所取代,便不见表示狗熊的"能"了。为什么"能"被"熊"所取代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要从"能"字的意义演变说起。很多学者认为,"能"字本来本本分分地表示动物"熊"挺好的,可是新产生的贤能、能力义并无合适形体,于是便找上了本表示熊的"能"字。就这样,"能"字被专门用来表示能力等义。"熊"字便代替"能"表示熊义了。以上关于"能"与"熊"的关系,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观点。

说到这里,我们对"能"字被假借为表示贤能、能力义提出一点异议。"能"表示能力、贤能之意,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假借,而是"能"字本义的引申。这里我们说几点证据来佐证这种猜测:

第一,通过《说文》证明。《说文》:"能,熊属。足似鹿。从肉,㠯声。能善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许慎这里就是把"能"的贤能、能力之义处理为了引申义,能的体格坚实所以说贤能,身体强壮所以称之为能杰。

第二,有关我国古代对熊的图腾崇拜。在《山海经》中守卫诸帝之墓的猛兽均有熊,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动物。熊之凶猛,也成为人们敬畏崇拜的一个原因。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人们对于熊的图腾崇拜早已存在,比如甘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熊的图案。《史记》中记载的皇帝所带领的六个动物图腾氏族,其中第一个就是熊氏族。后来,周代有以熊为名的大夫,在汉代百戏中还使用熊假面具,春秋时楚国大夫名为成熊,字虎。这些都说明古人对"熊"的崇拜,皆源于熊这种动物有着凶猛、勇武、强壮的品质,否则人们就不会崇拜熊,也不会以熊为名了。

第三,古代还以"熊罴"为男子象征,古以生男孩为吉兆,因此《诗经·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如此亦可见古人对"熊"之崇拜。

第四,熊姓还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熊姓家族庞大。熊姓曾经出现了72个望族,居百家姓68位。以“熊”为姓正是对熊的敬重和尊崇。

综上,"能"本义作为熊,后又因熊的勇猛、强壮的品质特征,引申为能力、贤能之意也是顺理成章的。

"熊"字的意义渊源及借用

"熊"字由"能"和"灬",很多学者认为是形声字,值得讨论。熊,从火,能声。"熊"字形体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产生较晚,其音大概是模拟描绘大火燃烧的声音的,与"汹涌"的"汹"语音来源大致相同,都属于语音象征。但是,其意义渊源应该与初为熊义的"能"亦有关联,上文我们说作为动物的熊也具有凶猛、强悍的特点,词义转移到指称火势的"熊"里合情合理。徐灏注笺:"能,古熊字。《夏小正》曰:'能羆则穴。'即熊羆也。……假借为贤能只能,后为借义所专,遂以火光之熊为兽名之能而昧其本义矣。"《山海经·西山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其形体如下: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战国文字及篆书“熊”

从以上形体可见,"熊"字初形从"火"、能声。有人认为"灬"为后来添加的四足,此说不确,"灬"为"火"。"能"与"熊"读音相近,皆属于蒸部。"熊"之本义为火势旺盛的样子,"熊熊大火"中"熊"即是本义的体现。

所以,本来表示熊的字为"能",且为象形字,因"能"意义不断引申表示能愿动词,而不得不再借它字表示。"熊"本表示火势旺盛,因与"能"音近而被借用表示兽类之"熊"。

刚才我们说"熊"字为形声字不妥,那么应该归入哪类造字法呢?"熊"字最初当为转注而来。转注是一种增形的造字方法,在原来形体的基础上变化或者增加义类,以造出新字。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区别在于: 从文字角度看,形声字的声符只标音而不表义,转注字的声符则标音而且表主要意义;从字义的角度看,形声字的义符是所从诸字的大类名,而转注字中不标音的义符反而是小类名。(参1)

"熊"字中"能"即是声符又有一定的意义,表明火势像熊一样凶猛、难以对付控制。

"熊"字的引申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以不同的眼光来审视熊这种动物了。人们便认为"熊"作为膀阔腰圆的动物,体型硕大、强壮,因此便有"虎背熊腰"形容身强力壮的勇猛之士。我们在评书及小说之中常常见此用法,李逵、张飞便可称得上"虎背熊腰"之壮汉。


“能”和“熊”除了差四点还有其他关联?从文字学角度剖析能与熊

戏曲中虎背熊腰的张飞

由于后来大家常见的熊其身体硕大,奔跑行动显得比较笨拙、行动不便,不似其他动物动作灵敏迅速。因此,有些方言中有"笨的像熊一样"、"看你那个熊样儿"等说法,后又因笨拙引申出软弱无能,有"熊包"之说。

参考文献:

1.艾荫范,《说"转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