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日记:那些感动的人,那些感人的事

走在重庆中山一路的街头,看着一排排大门紧闭的商店,看着三三两两的人,看着寥寥可数的车辆,一切显得那么平静、那么安详、那么自然。 今天,我又从家走到单位去上班。

那些做出改变的父亲、母亲

中山一路上,紧挨文化宫,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这里不管早上还是晚上,不管周末还是日常,都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总能看到满脸焦急的父亲、母亲,带着生病的孩子,来这里寻医看病;总能看到手里拿着印着“代挂号、住宿”字样牌子的人,在来回的走动,孜孜不倦的询问者站着的、或从此经过的人;总能看到本已拥堵不堪的道路上,停着四五个准备拉人的三轮车,司机坐在车上,悠闲地抽烟,等待着急切赶路的顾客。这是我最讨厌的一段路,每天下班坐公交车从这里经过,基本上都会堵半个小时;即使是走路经过,在这里也拥挤到很难放开走路的步子,只能跟着人群的脚步慢慢走过,而我很不喜欢跟着别人的脚步,这样显得格外地不自由。

现在,这里冷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父母不敢带着生病的孩子来医院了;还是因为疫情,生病的孩子少了;或者父母觉得孩子也不是什么大病,呆在家吃点药就能好,不能急着往危险的地方跑。总之,这里人少了,我想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至少这次疫情让父母意识到,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这是不对的;一方面医院本来就是各种病毒聚集的地方,来到这里,很容易感染;另一方面,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是对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那些真正需要到医院看病的娃儿,可能因为需要排队、需要抢号,而白白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坚守一线的老大爷

从儿童医院一直往观音岩方向走,道路的一边是防空洞,现在大部分已经被改造成商铺,但基本上都是大门紧闭,听说这里将要被拆迁。路的另一边是一排重庆老旧的小区,还是七八十年代比较流行的单元楼,属于开放式的,每栋楼一个出口,出口出来就是人行道。这时,紧挨着的几栋楼的出口,都被一条长长带子拉了一条警戒线,带子上每隔一米或两米的地方,用胶布粘贴了政府的疫情防控封闭管理的公告,带子边上,还摆放着疫情宣传易拉宝。几栋楼只有一个出口,出口边上摆放了一张高高的塑料凳,凳子上看着有人员出入的登记册,一个看上去可能有6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椅子上,带着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眼睛来回地盯着路人,同时也不停地盯着那几栋楼的出入口。

今年重庆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疫情期间,阳光明媚的日子感觉比往年多了很多,也可能是因为过去年份的这个时候,人们都是在忙碌或者正在去忙碌的路上,没有闲情雅致欣赏春日的阳光。同样,今天的阳光也很好,老大爷安静地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可能想着让紫外线赶紧把这该死的病毒灭杀干净。

这次疫情中,被感染病毒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是最高的。老大爷也是易感人群中的一员,但他却坚持守在病毒传染的第一道门。其实,我对重庆的很多老年人是有意见的,蛮横不讲理,倚老卖老的事情也司空见惯。有一次,亲眼所见一个老年人因公交车来得有点晚,上了车就把公交车司机臭骂一顿,还说因为站着等车等久的缘故,把她的腰都站痛了,让公交车司机带她去医院检查。说句实话,这种情况不可理喻,我看到周边的人都在无奈的摇着头。现在想来,重庆的老年人也不全是那种固执不听劝的人,还有很多老年人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也会默默的坚守在一线,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这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本来我的看法也有失偏颇,可能我也是一个固执的人吧。

平凡的清洁工人

居民楼出口的人行道依然很干净,没有一个烟头,没有一片纸屑,有三三两两刚刚掉落的树叶。这里想解释一下,重庆的很多道旁树的树叶不是秋天落叶,而是春天。一个清洁阿姨拿着夹子和装垃圾的袋子,迎面走来。我抬起正低着看手机的头,看着阿姨带着一个全是白色而又一尘不染的口罩,这是棉布口罩啊!这种口罩其实防不了病毒,形式大于意义,心里顿时充满了担心和焦虑,难道清洁公司没给他们发口罩,还可能单位给他们发了口罩,他们舍不得用,留给家里人用。他们都是一群淳朴善良的人。曾几何时,我下班后去超市买菜,看着穿着“制服”的清洁工,在挑选超市里快要扔掉的那种便宜蔬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一看就很不新鲜,他们一买就要买很多,看着便宜的价格,可能他们也管不了这些蔬菜有没有口感,只要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现在,那么严重的疫情,大家都在居家隔离,他们拿着低廉的工资、戴着防不了病毒的口罩,依然工作在道路上。

这几天,从家里走到单位的一路上,道路的干净还是一如既往,清洁工人还是一如既往的维护着自己“领地”的卫生。他们很平凡,平凡到只能吃那种便宜甩卖的蔬菜;他们很淳朴,淳朴到戴着棉布口罩就敢在道路上来回清扫垃圾;他们很敬业,敬业到道路上没有纸削乃至烟头;他们很纯真,纯真到你盯着他的时候,回敬你一个善意的微笑。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人人都不敢出门的时候,他们依然在路上,就为了那一方干净。

疫情造就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有台前的,也有幕后的;有聚光灯下的,也有默默无闻的;有些人、有些事,平常的时候很平常,不平常的时候也很平常,但仔细想来,这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些人的辉煌,也让一些人做出了改变,比如父母对孩子生病的看法,这是好事;也有一些人在平凡中坚守付出,难道不也是冒着危险在为抗疫做贡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