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這輪突發的疫情對市場基本面、社會結構性風險、發展預期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才是對中國真正的考驗。

私以為,受疫情激發的社會創新動力是解決中國長期發展的苦口良藥,而未來企業終將意識到,在新時代,社會屬性對企業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意義


創業者不如換種思路,從補足過快增長所造成的結構性缺陷出發,從社會角度思考下一輪的新商業機遇。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針對歷次疫情的研究表明,短期消費(主要是服務業、娛樂業和零售業)和出口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投資所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對像中國這樣產業結構完整、資本市場謹慎開放的國家,影響只會更小。


在經歷了03年非典後,中國政府對疫後的經濟已有足夠預期和調節經驗。疫情之時,政府已經出臺一系列的財稅和信貸政策,緩衝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及時性打擊。暫不論其實行效果,企業只要度過關鍵的3個月,疫情結束後,貨幣刺激政策也將逐步溫和出臺,鼓勵消費回暖,經濟將出現一輪明顯的上行走勢。

短期不足為懼,但長期呢?


近年來隨著中國GDP增速的放緩,產業轉型壓力的不斷加大,市場已釋放出悲觀情緒,整體活力和創新力下降,社會輿論張力變大。政府在小心翼翼地調整發展心態,轉換髮展思維,努力跳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而這輪突發的疫情對市場基本面、社會結構性風險、發展預期所造成的衝擊和影響,才是對中國真正的考驗。

私以為,受疫情激發的社會創新動力是解決中國長期發展的苦口良藥,而未來企業終將意識到,在新時代,社會屬性對企業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意義。

未來企業終將意識到,在新時代,社會屬性對企業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意義。


1新商業文明需建立社會化協作生態


縱觀歷史長河,工業革命始終圍繞著兩個關鍵要素——人和能源。一方面是生產力的提升——人效的大幅提升和能源的爆發式推動,另一方面是人類需求增加和能源開發速度之間的平衡。可以說,

人類的商業文明史就是人與地球互相推動、互相制約的“相愛相殺”史。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創造的動能驅動機器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工廠,突破了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小農生產形式,催生了以城市為主體、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商業文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是一次能源革命,內燃機的應用驅動化石能源統治世界;電力的生產和應用更加系統地改變了人類生活和交往方式,顛覆性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結構,隨之推行的標準化生產管理機制更是極大地提升了工業生產的人效。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計算進一步提升生產力,然而其背後所需的巨大算力支持,以及人口迅速增長,都對能源提出了更大需求,人類被迫啟動了對新能源的探索和應用。


與此同時,其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結構變化。商業文明進入了不確定的VUCA時代,這裡的不確定是生產力提升帶來的變革提速,更是新商業文明下人與資源博弈的未知。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能源不可能無止無盡,物質總是守恆的,除非我們的技術可以突破地球的邊界,延展到宇宙的範疇,從廣漠宇宙輸入能源,否則人類需求增加、生產效率提升和地球能源消耗總會到達一個無以為繼的極端。能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一定是答案之一。

而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助推下,生產力的專業化分工已有從生產向知識轉移的趨勢,商業主體越來越個體化、扁平化、去中心化,與社會主體越發合一,其相互之間的邊界也將越發模糊。

不論是人還是能源,都預示著新商業文明需要經濟主體突破專業分工壁壘,建立全新的社會化協作生態。諸如分享經濟的新經濟模式背後正是基於這樣的底層邏輯——社會化資源的集中、節約、增效,而未來的商業創業也必將符合此深層次邏輯。


2創新機遇首先是一項社會創新


在眾多講述企業戰“疫”的文章裡,有一篇以非虛擬方式講非典時期的阿里巴巴,以阿里巴巴的崛起鼓勵眾多新經濟企業度過難關。文章以馬雲的”疫情不是機遇,是責任”作結,我本人深以為然,並想借此延展兩個觀點。

首先,企業是重要的社會細胞,存在即責任。


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傳統自由經濟學立論已受到多利益相關方理論的挑戰,企業與員工、與供應鏈上下游,與政府,與社會其他主體,休慼相關。過往很多企業也談社會責任,但多把其看作成本,當成風險管理手段,真正將企業社會責任上升到企業使命的還少之又少。


這次疫情想必會推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重新思考企業社會責任。在我看來,

如不將責任融入經營管理,企業未來恐無法在越來越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取得可持續競爭優勢。


企業是重要的社會細胞,存在即責任。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此外,企業成長是“天時地利人和”。


作為商業分析師,我總是遺憾地發現,大量數據背後似乎總能得到這樣一句“正確的廢話”:企業成長是時代機遇,即社會進化的必然。時勢對了,不是eBay,不是阿里巴巴,也會是其他電商平臺。任何一場天災人禍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趨勢,但是它可以加快人類自我革新的進程,推動勢能轉化。

基於以上兩點,所有的創新機遇,都不應被簡單理解為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它首先應該是一項社會創新,響應社會新需求、幫助企業踐行時代賦予的新責任。


3社會保障體系亟需社會資本補位


人口增長所驅動的需求增加導致政府保障體系持續承壓,近年來爆發的政府債務危機除了系統風險“連坐”以外,更是這種內在壓力的外在體現。


舉例而言,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快,中國不少省份已出現或將要出現社保基金入不敷出的情況。中國這樣的大政府統籌的發展中國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高福利、人口老齡化更嚴重的發達國家。

互聯網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個體化趨勢,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可見的未來,勢必會走向兩個極端。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受自身經濟、文化影響,無力改變現有格局,政府保障功能弱化。發達國家則會更加強調對個體的基礎保障,但挑戰極大。


不論是何種格局,都將需要商業資本、社會資本入場補足政府保障的缺位。


4新經濟企業正是社會化的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

新經濟商業主體們所顯現出的特徵正是社會化的。他們受益於新技術的發展,切入的恰恰是社會化管理的新機會。

首先,新經濟企業本質具有社會屬性。


大量互聯網企業本身所鼓吹的平臺本質上是電子交易下的交易基礎設施。其實質與菜市場、批發市場無異,不過是物理場所發生變化。而其所執行的正是市場管理員的角色。


由於突破了線下物理條件的限制,線上平臺往往一家獨大,獨木成林(具有壟斷特徵)。這就使平臺本身成為了社會化平臺,具有了系統重要性。這也正是為什麼要加強互聯網平臺的自律。動輒幾億用戶的互聯網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正日漸左右著社會的整體風氣。


我想,

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國企化”正是這種社會屬性的集中表現,是其中國特色社會責任的體現。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新商業主體所顯現的特徵正是社會化的。


其次,新經濟企業具有社會協作特徵。


這些企業天生是互動的、共享的、跨界的,企業已不僅把自己侷限在產業鏈上下游二維關係的一兩個環節上,通過兼併收購等傳統手段實現市場和成本的開源和節流。而是構建了三維商業生態系統,成為了多元整合的主體。


承繼前述所提到的多利益相關方管理,對於新經濟企業而言大概要在生態系統裡聯動更多與傳統商業不同的利益相關方。


再次,新經濟企業直接回應社會治理需求,更具創新性。


由於其提升了信息傳遞效率,使整體交易鏈條大大縮短,新經濟企業在回應需求上比傳統企業更為直接、及時。


目前不少互聯網公司正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政府線上化、智慧城市等合作;而類似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本身就自帶去中心化社會化信用背書的理想情節,其發展不只對市場交易方式、更對資源分配產生直接影響。


新經濟企業具有社會協作特徵。直接回應社會治理需求,更具創新性。


5社會創新的商業機遇

2003年非典最大的功勞是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的高光時刻,在隔離期培養了用戶線上使用習慣,在信息傳遞效率不高的時代給了互聯網鏈接世界的機會,並倒逼網絡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並在之後配合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引發了一輪互聯網看多。


雖然不免泡沫,但歷史的車輪給了中國史無前例的變革準備。到此次疫情爆發之時,基礎設施和用戶均已準備好,待一輪社會變革引發的商業機會嶄露頭角。

過往,大部分機構從消費需求升級角度分析創業機會,這樣的思考方式很容易陷入新時代發展的死衚衕。因為發展中國家收入快速增長後最先帶動的消費量變已經到達拐點,成熟社會中消費者消費更加理性,增長也將放緩。


創業者不如換種思路,試著從勞動力提高、能源效率提升等更為深度的視角出發,從補足過快增長所造成的結構性缺陷出發,從社會角度思考下一輪的新商業機遇。


這樣的商業機會將比上一輪風口帶有更強烈的可持續特徵,行業壁壘更高,產業特徵更為明顯,當然也更加難。需要建立多利益相關方管理思維,搭建更復雜的商業生態模型,當然也需要更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


生態體系中的商業操守將是決定很多新創業公司(可能是大量互聯網新經濟企業)生死存亡的核心挑戰,也是新商業文明的時代呼喚,即所謂硬幣的兩面。


下面將從社會創新角度談談疫情推動下的商業機遇。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1政府與消費者均加大對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關注

隨著收入水平上升,居民健康支出將不斷增加,整個大健康產業整體向好。本次疫情可能會集中突破居民心理消費防線,加速整個進程。疫情過去後,政府公共衛生投入也將持續加大,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上,商業資本將有較大機會。

非典過後,我國醫療信息化進程加快,集中在B端醫療系統開發與應用上,東軟等重點企業受益。隨著居民對健康的集中性關注,面向個體的消費性健康產品需求將會增加,線上醫療服務創新也將獲得更多關注。

在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健康管理服務、養老服務之前,創業者不如先想想如何以保險等金融產品的方式補足社會保障支出的不足,而不是從政府預算中分一杯羹。此外,智能設備與健康管理服務結合的新消費模式將會加速收割中產家庭型用戶,而如何有效整合本已經有效的醫療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才是競爭的關鍵。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2藉助AI提升勞動力 ,降低用工成本和風險

疫情過後,中國企業將加快對人力的替代,逐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勞動力”效率。特別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廣大中小企業若能在疫情中挺下來,在產能質變的路上也許會走得更遠,中國在製作業等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之路上也許會先走一步。

人工智能也將更快地覆蓋城市基礎設施、製造業生產等眾多領域。AI技術加快在B端落地,進一步驅動產業升級、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本次疫情期間的數字化人員管理已初見網絡雛形,居民數字信息聯網、信息集中調度,為下一階段基於數字的社會化運營提供了基礎,也為數據這一社會新資源的確權提出了挑戰。

與此同時,由此造成的結構性的人才失衡,同時也為一些低端服務行業和職業培訓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特別是與線上打通聯動的服務機構,在收割新付費用戶的同時也將收割廉價勞動力,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這類企業可以在疫情後抓住時機思考長線擴大業務人才儲備。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3互動經濟下的新交互方式崛起


本次疫情後,隨著線上工具的進一步“強制”普及並滲透到2B市場,微信日益龐大後的溝通效率下降,分場景的社交工具如能在提升溝通效率、降低關係維護成本、擴大互動範圍上提供價值,將會在細分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語音、視頻、全息等多樣化互動模式也將更快地得到普及。

互動日益虛擬化與多元化以及個體經濟的崛起,產品與用戶的交互也將呈現更加豐富的面向,會進一步拉近產品與用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企業的消費者關係將進一步場景平臺化。我們看到新的營銷模式,如網紅直播、自媒體營銷等已經在搶佔用戶心智,而未來的營銷創新也將越來越多。

對於商品終端交互而言,無人配送模式將通過疫情的訓練迅速達到可應用程度,並完成大量消費者認知轉化。在特定場景下的無人配送模式可能會逐漸成為主流。這類互動將更多強調交付效率。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4補足去中心化靈活用工模式的社會運轉齒輪

遠程辦公一定是時代趨勢,因其本質是勞動力的進一步解放,特別是在前面提到的製造業進一步通過AI提效。在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時,新的被製造業解放的勞動力渴望釋放知識的深度價值。而知識的協作完全可以脫離物理束縛遠程實現的。


另一方面,個體意識的崛起帶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深度問究,越來越多新勞動力開始計算自身人效,而企業也開始新一輪精細化運營提效,將勞動力細化到時間顆粒度。勞資雙方在時代驅使下將達成新的用工關係,可能是日漸碎片化和插拔式的。

繼遠程辦公軟件以後,未來能夠幫助勞資雙方溝通協作、管理工作效能的線上產品均將屬於未來趨勢,在時間和知識管理維度開發的管理工具將做進一步結合,成為更強大的人類賦能手段。


與此次解放勞動力相關的社會支持體系變化將會徹底變革整個社會運轉邏輯。


進一步思考,隨著企業深度協作從股權合作向更加鬆散的生態合作模式轉變,企業與企業間的協作方式也將發生變化,最有趣的要數附著在勞動力之上的知識技能型生產要素的靈活協作了。

戰疫啟示:未來企業終會是“社會企業”


5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技術與社會治理融合

除此之外,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所帶動的食品結構的調整(如植物基食品)、技術與社會治理的深入融合(如區塊鏈在社會捐贈、信用體系中的應用)也將是極具前景的社會創新創業機會。


6社會化融合趨勢需要新的商業邏輯


所有企業均將意識到簡單的產業鏈協作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隨著社會與商業日漸交融,體系的開放程度增加和去中心化趨勢明顯,所有企業都將在社會生態系統裡通過與多相關方協作與互動完成自己的商業使命,並最終快速獲取社會反饋,完成其商業和社會使命的融合。

舊經濟體改革艱難,新經濟正如成長中的孩童,潛力極大卻常常“闖禍”。面對的新的社會化融合趨勢,需要確立新的商業邏輯和價值觀。


未來企業終將會意識到自己是“社會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