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筆名 : 檸燼

當個體的動機、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或者行為的結果與自己的承諾不一致時,就會努力尋找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從而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來掩飾自己的過失,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有承擔自己的責任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推卸責任或逃避責任。————題記

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推卸責任的事件不在少數,可以說世事變遷,每個人都在推卸責任。正如有句話說的:“沒有一滴水認為它該為這個被淹死的人默哀;沒有一絲風認為它捲起了狂風駭浪;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殊不知,在我們把責任推卸給他人時,我們自己也在邁向深淵,因為我們把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推卸給他人,事後會有份愧疚感,折磨自己的精神,並給生活帶來各種因果效應。責任二字在人生之路上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不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亦或者是工作中的上司都教導我們做人要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推卸自己的責任


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案例

曾在宋徽宗朝擔任過宰相的張商英,嗜好書法,又尤其喜歡草書,雖然他的書法不乏一定的造詣,具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合體統,令人難以辨認,但是張商英自己對此卻不在意。一次,他偶發詩興,揮筆疾書一番,然後讓侄子去抄錄一份。可是他的侄子看了好半天卻只能認出上面的一個字來,只好再去問張商英。張商英對著自己剛剛寫下的字看了好一陣子,居然有很多連自己也都不認得了,但是他並不認為錯在自己的字寫的不合章法,而是責怪侄子說:“你怎麼不早點來?現在我都忘了剛才寫的是什麼了!”

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出,遇事人人都想推卸責任,明明責任在自己,可是卻歸咎於別人。張商英能夠貴為宰相,應當是修養較高的一個人,卻也未能免俗,平常人可想而知。


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原因

人的這種下意識地推卸責任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服務偏差”。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指出,自我服務偏差是由個人長期養成的較為穩定的歸因傾向決定的。

歸因傾向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內因與外因。內因指自身的因素,包括自己的能力、品格、態度等等;外因指與自身無關的因素,包括機遇、任務難度等。人們在取得某項成績的時候,如果將之歸於內因,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給自己以很大的鼓舞,而如果歸之於外因,則會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僥倖得來的,是不值得高興的。然而人總是有著一種自我肯定的傾向,因而常常帶有主觀傾向地將成功歸因於自身的某種特殊條件,而不管事情的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反之,對於失敗,人們更容易將其歸之於外因,這樣可以降低心理上的不適感。

②穩定因素與非穩定因素。事情的成因中有一部分是穩定的,如個人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是穩定不變的,而另一部分則是常常變化的,包括各種偶發的情況。人往往會將成功歸之於穩定的因素,因為這意味著在正常的情況下自己是能夠取得成功的,而將失敗看做是不穩定的因素造成的,這就意味著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出了意外的情況

③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有一部分因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比如自己的努力程度,而另一部分因素則是自身所無法控制的,比如說工作的難度,自己的智力水平。在這一方面,人們就習慣認為成功是由可控因素決定的,而失敗則是由不可控因素導致的,也就是說持有一種“成事在我,敗事在天”的態度,既然自己已經盡力而為了,那麼失敗也就無可奈何了。這實際上就是推卸責任的一種方法,儘管這有時並非自己有意為之。

  • 從這三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在進行歸因(推卸責任)時具有一種自我保護傾向。


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總是再找藉口,總是推卸責任,這不是病態,而是人之本性

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婦女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回家路上遭到了壞人。當時她絕望地呼喊:“救命!救命!”聽到呼喊聲,附近的居民都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跟蹤婦女回到家門口並把她殺死了。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至少38位聽到呼救聲到窗前察看,但無一人救她。當時這件事引起了社會的轟動,一些社會心理學家開始關注並分析原因。

為什麼這名婦女的鄰居如此冷漠?心理學家將這種有眾多旁觀者在場卻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也叫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恰恰是因為旁觀者在場,削弱了人們的助人行為。在某個需要幫助的情境,如果單個個體在場,他會有很強的責任感,會做出助人行為,而旁觀者越多,助人行為越少。這是因為我們都希望能少分擔一點責任,心裡想著即使自己不出手幫助,他人也會去幫助,從而導致責任的分散。

  • 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當時有一個旁觀者,那麼他助人的行為為100%,二個人在場的話,每個人就承擔50%的責任,以此類推。每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以至於責任的分散。

在《唐頓莊園》裡有句話:“當悲劇來臨,我們總想把責任歸咎於別人。如果無人可指責,我們往往會責備自己。”而在《中國機長》裡,更是將這句話體現的淋漓盡致。當飛機遇險,機艙內的多數人都在責罵乘務員,而人的自私也在這一刻被體現出來。 乘務員一遍一遍的重複道:“請大家不要驚慌。請相信我們的機長,我們能保證大家的安全。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當等到機艙內安靜下來。人們又在自責,後悔自己為何要乘坐這趟航班。

從這裡可以看出,推卸責任的行為是一直存在的,換句話說,推卸責任不是一種病態的行為,而是人之常情,或許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吧。


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敢於承擔責任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份勇氣與擔當

責任作為我們人的必需品,同時也是人之根本,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需要承擔的責任會越來越多。比如,作為父親,要承擔起一個家庭,一個做父親的責任,作為母親,要承擔起家庭的內務和做母親的責任。正如劉易斯說的:“儘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去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敢於承擔責任不僅是一種高貴的品質與精神,更是一份勇氣和擔當

梁啟超也曾說過:“國人無一旁觀者,國雖小而必興;國人盡為旁觀者,國雖大而必亡。”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也不能讓旁觀者效應再一次發生。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這是義務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其次,責任也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與道德修養,正如有句話說的,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

,在盡完自己的責任後你也能收穫一份別樣的樂趣,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何樂而不為呢?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承擔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完成自己本該完成的使命。


心理學:“敢於承擔責任總好過推卸責任”引起推卸責任的3大因素


總結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認為,責任推卸行為乃是一種自騙型心理防衛機制,這種心理防衛機制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給自己尋找或編造一個貌似“合理”的理由,讓自己能夠“心安理得”。

但是,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會影響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最終會使人對你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所以,我們不是去尋找各種理由或者把責任轉嫁給他人,而是應該主動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讓自己能心安理得,不會有愧疚感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善於交際的人。因偶然的機會使我接觸到心理學,並使我深深的淪陷其中。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源於古希臘語,被稱為“靈魂之科學”,而我也由於性格缺陷使我迫切的想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所以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其中最大的原因也在於心理學的一個別稱也叫做“心靈哲學”,我想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每天學習一點心理學小知識,發現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