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陌生人,可以留下一本你喜歡的書嗎?

用戶69331981


我一般喜歡有計劃地去做一件事,就拿讀書這件事來說吧,我是今年剛開始決定要把這件事當作一項人生戰略計劃去實施的,我現在三十歲,我打算每週看一本書,一年就能看52本書,假如我活到80歲,未來還有50年,就能看2600本。我覺得這樣的數量還不夠,每年需按照10%的複利增加,1.1的50次方你可以用計算機算一下,能夠嚇死人,沒有人能讀那麼多書,不過按照這個方向至少能讓我讀到我想要的數量了。

我看書目的性比較強,要麼看的是關於自己興趣愛好的書,看這類書能讓我最快的進入閱讀的狀態中,也能靜心地看下去。我的興趣愛好主要有財經經融,我喜歡理財,雖然現在沒有太多的閒錢去打理,但是我覺得你不理財財就不理你,一定要懂一點理財知識,而且越早學會越好,對於改善你將來的經濟狀況都會有幫助。

還我喜歡看一些爆款書籍,尤其是一些豆瓣高分的書籍、口碑炸裂的、還有是大師推薦的書,像樊登、羅振宇他們推薦的,我都會去豆瓣搜索一下,評分高而且內容是我想看的我都會加入我的電子書桌慢慢看,現在已經添加有二三十本了,這是我今年的讀書清淡,還在繼續增加。但是我覺得讀書關鍵還是要去讀,收藏書很簡單,認認真真仔仔細細高頻次去讀,這樣才能收穫到你想要的,光是買或者收集起來不去看收集再多也沒有用。

讀書一定要做到“張弛有度 疏密得當”這樣才能看好書,有些書不是你的專業,只需快速的瞭解書中的內容即可,無需過多的去精度。有些自己專業的書或者喜歡的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看完後寫書評,最好能後多讀幾遍,有時候把一本書多讀一遍比看一本新書收穫還要大。

我想推薦一本我最近看過兩遍的書《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第一遍讀的時候那一陣子我還在碧桂園上班,那一會讓我覺得很親切,書裡面寫的正是我當時正在經歷的,那種感覺挺神奇的。

《我在碧桂園的100天》這本書是一本敘事的書,記錄了吳建斌在老東家中海地產離開之後,進入碧桂園集團,花了三年的時間,如何把碧桂園的“同心共享”“融資發展”“城市森林”等幾件重大戰略的事一一落實完成的。

吳建斌是碧桂園的前CFO,也是碧桂園三吳之一,他從財務視角向我們介紹了楊國強和他的商業王國。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首先吳建斌的文字功底很好,這本讀起來朗朗上口,他把他在碧桂園工作的場景內容細節描寫得很到位,非常引人入勝,彷彿讓我就置身其中。

還有就是裡面的職場技能,對於每一個職場的人來說,可以學習他的溝通技巧,跟老闆的、上級的和跟下屬,再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他作為中海地產的這種央企的大佬,完全可以在這裡已經可以做到功成身退,為什麼還要再到民營企業裡去打拼,不是為了錢,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無敵愛豆


借花獻佛。推薦一本老舍先生的不朽著作《茶館》。《茶館》是老舍在一九五六年完成的作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話劇《茶館》以舊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從清末戊戌變法到軍閥混戰時期再到抗戰勝利後三個時代半個世紀的事事變化,描繪了一幅舊時代的畫卷。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精明的茶館老闆王利發、民族企業家秦仲義和正直的旗人子弟常四爺來完成的。《茶館》道出了人物悲劇的命運,道出了社會的侷限性和人們精神的侷限性。

《茶館》字數很少,三萬多字,出場人物共七十多個,時間跨度五十年。其語言文字魅力無需多言,一個小時時間,讀了你就明白了。



古韻藏真


很喜歡曲黎敏教授的《詩經:越古老,越美好》這本書。

正如她的自序所述:“中國有《詩經》,中國就另有一片天空,乾淨、溫潤,彷彿從沒有髒過。《詩經》也是遠古一個最美的微笑。

這本書引領你走進我們先祖的生活,有厚德之極的(關雎),有優秀男人的典範(衛風.淇奧);有古典美女(碩人);有總願永以為好的(木瓜),有婚姻天定(綢繆)、(衡門)和(竹竿);有琴瑟和鳴的(女曰雞鳴)、(風雨)、(樛木);有遠慕.歸隱.孤獨(漢廣)、(鶴鳴)、(黍離);有人生四季皆風景(豳風.七月),有民族靈性在詩心(小雅.都人心),等等。

閱讀《詩經》,你會感到詩經之美句句生香,她美到你的骨子裡了。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生死契闊,與之偕說,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等,因篇幅原因不能一一列舉。句句經典,句句直擊靈魂,越讀越愛不釋手。

如今這個速食時代,讓我們丟掉從容、丟失了詩意,丟掉的我們的本真,讓我們忘了多久沒有會心一笑。而《詩經》喚醒現代人沉睡的詩性和情感,喚醒了人們追求生活的真諦,淨化了人的靈魂,也讓現代人在跑的太快太遠的同時慢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

總之,這是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推薦!



一生淑女


《肖申克的救贖》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忙著活著,或者等死。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從不消逝.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體制化。
其實當時看這本書印象最深的,不是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而是安迪聽到有人承認殺害自己老婆的罪行後,去找監獄長希望案件能夠重新審判,卻被無情的關了禁閉,他在被帶走的時候一直在吶喊:“這是我的人生!這是我的人生!” 突然覺得原來一個人的命運竟可以如此渺小,像螞蟻一樣,被別人任意擺佈摧殘,卻無力反抗。十幾歲時不懂生活的無奈和社會的殘忍,但安迪的這句吶喊一直留在心裡,直到長大後,見慣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才覺得,故事雖是故事,卻不是杜撰,這樣的事情每天都發生在身邊,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不一定都會遭報應。願再也沒有冤假錯案,法制的健全和公正是才是帶來希望的源泉。

飛奔的KK


強烈推薦《了凡四訓》這本書。

現如今,國人對國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樣很多以前不太熟知的國學經典,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了凡四訓》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給大家聊聊《了凡四訓》這本書。

《了凡四訓》說白了,就是一本教子的家書,和諸葛亮留下的《誡子書》是一樣的道理,從書的名字,我們能看出,了凡是一個人名,訓就是有家訓的含義在裡邊。

本書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教子作品,全書共分為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說到他為什麼是奇書?主要是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一生的經歷,用自己切身的成果,否定了傳統的宿命論,也就是說,他否定了很多人一貫認為的“人的命由天定,胡思亂想沒有用”的論述,認為人的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努力和修為,都是會有成就的。

相傳,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讀到了《了凡四訓》,大受啟發,從此開始奮發圖強,最後能夠建功立業,同時,他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袁了凡,原名不叫了凡,初名錶,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

了凡先生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感悟,主要是他年輕的時候曾遇到了一位高人神算子,不僅知道他的過往,還給他算了他的未來,甚至包括他能活多少歲,什麼時候死都算了出來。

起初的時候非常靈驗,比如高人勸他棄醫從仕,果然第二年就高中秀才,就連他在全縣和全市的的名次,都算的分毫不差,還算他只有俸祿領導91石5鬥時,才會成為貢生,雖然期間有幾次波折,但是最終也是剛好到了91石5鬥時,才被一位姓殷的先生提拔為貢生。

後來,了凡偶遇了雲谷禪師,他與禪師攀談良久,禪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福禍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並給他一本功過格,讓他行善修福。

了凡從此開始行善,從剛開始的三千善事小目標開始做,一直做到最後的大目標一萬件善事,在他努力做善事的過程中,他也發現了他的命運在悄悄的改變,以前的那位高人給他算的很多地方,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比如,高人算了了凡參加禮部考試,會考第三名,但結果是了凡考了第一名,另外高人還算他考不上舉人,結果不僅考中了舉人,最後還中了進士,做了縣令。

於是,他更相信雲谷禪師的話。雲谷禪師說過命運是可以改造的。這時候的了凡是深信不疑,所以到了晚年,給子孫留下了一本《了凡四訓》。

書中的經典言論:

1、若不反躬自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2、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3、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4、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5、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讀書有益,望大家能研而習之。


樹旗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跟大家推薦下這位年輕的作家吧,她的名字叫孫頻。

提到孫頻,一定要介紹她的痛感三部曲:《疼》《鹽》《裂》。三部曲的每一個系列都由幾個短篇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多元的世界,多重的人間。

《疼》:打開它,像是有人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著這個世界,嘲諷著生活。每一個詞彙,甚至每一個字,都像有人拿著榔頭一點點敲擊著你的骨頭,從外至內,狠狠地砸碎著你的靈魂,是真的疼,疼到骨縫裡。

《聖嬰》好似讓我吞了一隻蒼蠅,閉上眼就是肥天鵝的舞蹈,還有沉重的落地聲砸著我的心臟,直到窗邊落下了那老嫗的身影,聖潔被染紅,人生即劇終。最可怕的是《柳僧》,那些熟悉的對話,那相似的生活不就是身邊的你我他?生活果然是把殺豬刀,磨刀霍霍向每一個生者,或許命運本該如此,就像故事中那對母女。讀《疼》系列,彷彿讓我回到了青春期追韓劇的感覺,邊看邊疼,是真實存在的生理上的痛感。

《鹽》:第一個故事叫作《乩身》,一個盲女如何與這世界自處?無奈、卑微、恐慌、看透,種種最底層人們掙扎的苦楚始終纏著繞著,卻無法解開。《無相》,世間萬物皆空,歸於無物,眾生無相。故而,身體不過是皮囊,於是我們看到了貧窮能使人無恥到何種程度。

窮,從來不是可怕的,怕的是習慣貧窮,還有適應貧窮時的習以為然。

《裂》:這個系列時期的孫頻柔和了點,慈悲了點,她允許主角有個出口,有條活路。於是,多多少少有些微的陽光照射了進來。我們看到了《九渡》《不速之客》,主角們有了救贖。曾經年少意氣,欠下的債等不及幾度輪迴;曾經不珍惜的伴侶,就真的成為了餘生不可推託的命運。那些平凡的人,自比底層螻蟻,最廉價的,可能就是命了吧。

《裂》食了人間煙火的《鹽》,緩解了《疼》,即便生活再難,站到陽光下,也總有微光。最近真的非常痴迷孫頻的小說,我想一定是對生活抱有最大幻想和期待的人,才能寫出這麼殘忍又絕情的文字,讓人看的五識俱疼卻又欲罷不能。畢竟,失望和希望是連體共生的。喜書之人,真的不該錯過。


雪憶柔


強烈推薦胡塞尼的《燦爛千陽》!當初我也是由於朋友推薦才看的,現在已經在看第三遍了。故事以戰爭中的阿富汗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為了留住希望與快樂而作出必要犧牲、用愛的力量戰勝恐懼的故事。

私生女瑪麗雅母十五歲母親自殺,父親將她嫁給中年鞋匠拉希德。由於無法生下一兒半女,她長期生活在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之下。戰火紛紛,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亦被迫嫁給了拉希德。

儘管生命充滿痛苦與心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又能讓人看見希望的陽光。我感嘆於阿富汗女性的悲慘命運,也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國家而感到幸運。每當生活困難時,我都會把它拿出來重讀一遍,從裡面汲取能量。




大廖侃侃


米蘭·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我喜歡,是因為它裡面有厚重的哲學思考分量,有助於我去理解愛情、生命以及存在主義式的選擇。

極權籠罩下的捷克,個體微不足道。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醫生托馬斯沉浸在不講責任的性交往之中,特別是與畫家薩賓娜的經歷;一次又一次希緒弗斯的性愛之旅,讓他儘可能地忘卻他那個時代對人性殘害的悲壯。

在空虛中享受放縱的歡快,在放縱中感受到空虛的苦澀。托馬斯認為,不做他人的奴隸,不做媚俗的事情,做自己的主人,這才是生命的重。於是,他在眾多情婦中游走,釋放生命本能的輕快。直到偶然遇見的餐廳女侍特蕾莎的出現,她如同一位充滿執念的擺渡者,用世俗的情感和原則去感化托馬斯,不斷用悲憫的情懷去套索將漂浮的托馬斯套住。這就關乎到原子個體和主體間性中的個體何如調和的問題,托馬斯起初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但在特蕾莎的苦楚地感召和自我超越(從弱小的女侍到戰場中的戰士轉變)下,他逐漸意識到,生命可以輕,無所顧忌,輕到無意義,因為最終也是面臨一死,意義對於死亡來算,渺小如遊虹;生命亦可重,牽繫情感,為他人的生添加色彩,死在相互和善的交往和熱情的環抱中可以沉澱進厚實的土壤中,死原來也可以充滿生的質地。

讀者可以在托馬斯如此的轉變中領悟到,在選擇中體驗到自由,同時也體驗到不確定的責任,生命從詩意般飛散的文本形式(意義在延異),到追求自明意義的小說文體(意義終將沉澱)的轉變,他得到了救贖。救贖,特蕾莎是靈魂擺渡者,她把托馬斯引向眾生他者,只有融入眾生,個體的生命的輪迴在生命洪荒之流中才不那麼顯得悲涼。

在我讀來,以上的體會對照到現實的我們,我們不能沉迷於個人所謂的自由體驗,比如詩意的遠方,或者是做一名御宅族,很多生活中意義需要回歸生活本身,需要我們親身去體驗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不安的、痛苦的相處方式,我們可能受到嘲諷、施壓、迫害等等,使我們喪失人的尊嚴、人權,甚至生命,但規避這些處境,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所能做的,是作為自己(乃至是團體、群族的)戰士,不停地去戰鬥,無論結果如何,生命的意義將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加持,也許,還會像火柴一樣,劃出一道光芒來。


一夢鈞天


您好~朋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留下一本我喜歡的書是《三國演義》,

我認為這本書是很值得我們多看和收藏的。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指東漢末年的魏國、蜀國、吳國。演義則是長篇小說的一種體裁,它由史話本發展而來,是根據史傳,並經過藝術加工而成。

《三國演義》不僅是我國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古代歷史演義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激烈動盪的時代,又是一個英雄輩出、“武勇智術,瑰偉動人”的時代。有關三國的故事,早在三國後期就開始流傳,隋唐時代傳播益盛,到宋代更是喧騰眾口、深入民間。元代刊行的《全相三國志平話》,為《三國演義》的創作奠定了基礎。羅貫中在吸取前代豐富遺產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寫出了這部“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長篇小說。

羅貫中,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通俗小說家。有關羅貫中生平的史料極少,據傳他“有志圖王”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描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史。故事起自東漢末黃巾起義,止於西晉統一,其間共九十六年。小說開篇寫東漢末年皇帝軟弱無能,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激起了黃巾起義。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路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混戰,先是十七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董卓被殺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削平北方,進兵江南。

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在赤壁擊敗曹操,從此華夏三分。在之幾十年三國之間在相持中,互有戰爭,各有勝負。最後三分天下歸於西晉。由於成書過程的複雜性等原因,《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總而言之,小說表現了渴求和平統一,反對戰亂分裂的思想。反映了老百姓擁護仁君、反對暴君的願望。

還偏重宣揚了儒家的“忠義”觀念。《三國演義》真實地描寫了戰亂和分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而通過這種描寫所表現出來的對和平與統一的渴望,便成為它的一個主要思想。《三國演義》在描寫魏、蜀、吳三個封建集團之間的鬥爭的時候,同情、褒揚劉備的蜀漢集團,批判、貶抑曹魏集團。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統王朝思想。

在他看來,劉備是漢室宗親,理所當然要繼承大統,當然要歌頌;而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他篡奪了劉漢政權,必須反對。這種把天下看成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的觀念,無疑是落後的。《三國演義》擁劉反曹”,還有著更深刻、更重要的原因。小說中的劉備寬仁愛民、知人善任、待士以誠、講求義氣,這一形象實際上成了封建時代賢明君主的化身。曹操則和劉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說雖也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但更多表現的則是他的奸詐殘忍,這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特徵,是一個典型的暴君。這樣,《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時代廣大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普遍願望。《三國演義》調和忠義、宣揚忠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所體現的義氣。

這種“義”,表現了廣大人民扶危救困、互相幫助的精神,但它又常以個人恩怨為行為準則,因而具有兩面性。像關羽的華容道義釋曹操,實際是認敵為友,把個人恩怨放在整體利益之上,並不足取。《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善於描寫戰爭是它的獨特成就。全書寫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戰爭。作者不但深悉統治集團的政治矛盾和利害衝突,重視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在戰爭過程中的作用。

而且也通曉軍事藝術,熟知奇謀異策,因而能夠用他的生花妙筆,把戰爭場景寫得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毫無雷同之處。第四十二回到第五十回的赤壁之戰,最為精彩。在八回書裡,不僅巧妙地組織了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幹盜書等引人人勝的情節,錯綜複雜地表現了交戰雙方的鬥爭和周瑜、孔明之間的內部矛盾,而且在緊張的鬥爭中,還用抒情的筆調巧插閒曲,點染了孔明草船借箭、龐統挑燈夜讀、曹操橫槊賦詩等情節,從而使一場大戰顯得更加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此外如官渡之戰等戰役,都寫得十分出色。

總之,《三國演義》描繪戰爭的高超藝術,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就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相當傑出的。《三國演義》通過記敘驚心動魄的軍事和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家喻戶曉的就有幾十個,而曹操、諸葛亮、關羽等形象最為出色。

幾百年來,權詐百出、才足欺世的曹操成了奸雄的代表,而諸葛亮則成了忠貞和智慧的化身。他竭忠盡智,赴湯蹈火,為蜀漢的霸業立下了巨大功勳。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獨立支撐局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歷來受到人們喜愛。關羽也是《三國演義》的重要人物,他驍勇善戰、武藝高強,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等情節都表現了他的神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關羽成了“義”的化身。《三國演義》的結構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

小說前前後後寫了近百年的歷史,全書有四百多個人物,事件複雜,頭緒紛繁。作者以蜀漢為中心,抓住三國矛盾鬥爭的主線,組織得井井有條。在語言上,《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語言,形成了簡潔、明快而又通俗的語言特點《三國演義》問世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後來的農民起義中,被剝奪了文化的農民常常從這部小說中學習軍事政治鬥爭的策略。太平天國曾把它作為學習軍事的教科書。至於桃園結義所體現的“忠義”,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以至“結義”的形式被許多人竟相效仿。《三國演義》的文學影響也是巨大的。作為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它在小說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文壇結束了長篇小說的創作不過是說書人底本的時代。它的出現,還開創了長篇歷史演義的先河。

另外,《三國演義》中許多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被眾多文人和民間藝人用作進行再創作的題材,為後世的文學和藝術提供了營養。今天,《三國演義》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被列入文學名著的行列而且還被譯成多種文字,暢銷許多國家,並被推崇為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成為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因此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收藏。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和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和留言~謝謝!


偉誠專欄


特別喜歡法國,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小王子》這本書特別棒!

尤其是裡面的那一句話:有些重要的東西眼睛看不見的,必須用心靈去尋找!

整本書不厚,每一篇都是一個星球裡的小故事,與其說是寫給孩子的,倒不如說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的兒童讀物!書裡充滿了溫暖與感動,是教會大人去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長!

每每讀起我都會流下感動的淚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