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飯碗”走下神壇:縮編、調崗——銀行從業者的未來“收窄”

曾幾何時,銀行被認為是“最體面”的工作——穩定、高收入、高福利且人脈寬廣。

但是隨著支付寶、微信等線上三方平臺的崛起,以及互聯網公司在無人化技術上的突破。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縮編、減員,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六大行亦不能倖免:

根據六大行去年發佈的年報顯示,郵政儲蓄銀行網點數量較上年末減少79個,農業銀行網點較上年末減少280個,工商銀行網點數量較上年末減少88個,建設銀行營業機構較上年末減少57個,交通銀行網點較上年末減少29個。


只有中國銀行是唯一一個網點數量增加的(增加52個),但中國銀行的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的替代率已經高達 93.99%。

銀行的線下網點逐漸被線上系統取代的後續就是:六大銀行的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裁員潮”: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六大行員工數量就合計縮減近3.5萬人

具體來看,截至去年6月末,郵儲銀行員工總數168315人,較去年末減少2494人;農行員工總數464454人,較去年末減少9237人;工行員工總數439150人,較去年末減少10146人;建行員工總數340404人,較去年末減少5567人;交行員工總數86425人,較去年末減少3117人;中行員工總數305823人,較去年末減少4296人。

其中縮減的“主力軍”是包括:大堂經理、櫃員、現金清收等運營崗位,普遍量定標準中的重要指標為學歷和業績能力。

在大量重複工作逐漸被機器算法替代的今天,曾經堪比“金飯碗”的銀行運營崗,正面臨著離職和轉崗的“二選一”。

而選擇轉崗的銀行櫃員,絕大多數都會被安排到揹負著沉重業績壓力的營銷崗位。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銀行就“不再招人”。相反地是,絕大多數的銀行都在向“技術流”人才拋出橄欖枝:

平安銀行2018年年報披露,科技投入大幅增加,IT資本性支出25.75億元,同比增長82%。與此同時,該行2018年末全行科技人力擴充到近6000人(含外包),較上年末增長超過44%。

而以騰訊牽頭髮起的微眾銀行,更是做到了“0線下”模式:有數據顯示,微眾銀行IT人員(不含風險、運營等領域參與數據分析人員)比例一直在50%以上。

其中,後臺開發工程師、JAVA編程師、、有銀行/金融/財務或者互聯網系統開發經驗的程序員更是被高金懸賞的新“錢途”職業。

艾瑞諮詢研究報告指出,銀行IT建設較為完善且技術自主性強,除國有大行、大型商業銀行等頭部銀行外,部分地方銀行也在佈局人臉識別、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整體技術資金投入與增速均領先其他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