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又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魏晋时期的大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深知适可而止之道,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军事胜利。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并未归心。益州一胜,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如此天赐良机,不可失去。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恐怕难以消灭。

但曹操不以为然。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适可而止,“按兵不动”。因为刘备虽然刚刚夺取战果,但军力旺盛,士气很高。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他们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为此,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而应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曹操的正确预见和决策,使得他没有吃亏上当。

可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处世之道。

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智勇过人,攻城略地,与北魏三十余战,雄名大震,北人惮之,图之以禳鬼。结果也因功高震主,在文帝刘义隆疾笃病死之前,召而执杀。道济临死愤怒,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而喜庆。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身在朝廷心在野,脚踏两只船,好像随时准备溜之大吉的样子。还有不少或赋闲、或在野的白衣士子,在接到帝王公侯的招聘书时,也常常推三托四,像躲避火炕一样躲避仕宦——好在从帝王到百姓都推崇孝道,所以,“上有八十老母”就是最好的借口。《晋书·孝友列传》中李密与他的《陈情表》便是一例——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不喜欢做官,有一种人有官可做不论大小都是喜欢的,只是做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还真难。

在古人看来,做官第一难难在不得不做违心事,说违心话。所以明朝李笠翁说:“要进衙门,先要吃一付洗心汤,把良心洗去;还要烧一份告天纸,把天理告辞。”做官第二难难在一举一动都要察言观色、看风使舵,别人随口说的话,不得不仔细揣度言外之意,别人郑重说的话,却又要假装没听见;这样虽说能左右逢源,然而在心机上毕竟负担太重,弄不好得神经衰弱不说,还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迟早把自己赔了进去。做官的第三难,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难以把握进退行止的尺度。虽然前有覆车之鉴,但事到临头又不知所从。仕途中人,以了解自己、了解环境为要紧,知己知彼,方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样对国、对民、对己都不无益处。

只要不是神仙鬼怪,平凡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候都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止是对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来源:陈荣赋/林墨叙《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感悟;人在旅途,暗流汹涌,变幻莫测;命运之路,荆棘丛生,陷阱密布。人生中,不光需要勇敢、坚强,还需要心机、手腕,需要高明的处世方略。做人要有"心机"是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讲究变通之道,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做事要有"手腕",是要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方圆通达之道,把成事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达到脱俗超群的境界。这样做人有"心眼"的人活得轻松,过得也滋润;做事有"手腕"的人事业有成,人际关系融洽。要的人更易在纷繁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使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并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成功。文/单眼老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