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本文由【共享人才】原創 輕鬆工作,快樂生活!

■本文一共1394字,閱讀全文約3分鐘


年後的這段時間,人們的焦慮點是越來越多,除了降薪之外,最怕的還是裁員,被裁員的人往往都是35歲以後的中年人,而最早的一批90後也已經奔三,要知道如今這個社會上,大多數的崗位都是可替代的,即便是技術崗位,年輕人的性價比還是比中年人高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該清楚,除了本職工作之外,我們必須要有副業,尤其是這場疫情,很多人在家坐吃山空,而有副業支撐的人,卻能更好的度過這場危機,有些人中年就開始“享福”,有些人中年卻仍在找工作。

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一、中年危機的本質

給大家看一組真實數據:蘋果在職員工平均年齡31歲,谷歌平均30歲,而國內的阿里、騰訊、華為平均年齡在28歲左右。

35歲是個讓人惶恐的年齡,除了程序員還有很多行業都是吃青春飯的,現在很多商業保險都對年齡有嚴格的限制,哪怕是給你發工資的老闆,在風投的時候都會被各種限制,所以很多HR招人的時候,對於35歲以上的員工,基本上看都不看一眼。

其實我們會因為年齡而感到危機的原因,就是能賺錢的技能少了,而且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職業技能卻在原地踏步,加上家庭的開銷越來越大,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之下,很多中年人開始了混日子的生活,對企業的價值是越來越低。

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我們剛踏入職場的頭幾年,是職業技能增長最快的時間,但是5年、10年之後呢?其實在30歲之後,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反覆運用知識和技能的階段,技能的增長基本是龜速。

為什麼老一輩勸我們年輕人要學會存錢,並不是他們老頑固的思想束縛,很多成功人士喊著:會花錢才會賺錢。然而當你真正35歲再回頭看自己的時候,會發現年輕的自己,隨著技能和工資的提升,消費慾望也會過度膨脹,甚至會衝動得超前消費。

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二、沒有絕對穩定的收入

絕大多數的行業其實都遵循二八定律,就比如我最熟悉的新媒體行業,二成的頭部IP網紅會賺近八成的錢,剩下的才是我們大多數人平分,漲薪也不是大家幻想裡的一帆風順,就普通的大學本科生而言,十年前剛工作時工資是3000,10年後的今天工資也僅僅是4000。

給大家說個真實案例,疫情期間我的朋友,原本是一家企業的小管理,剛復工沒多久公司就通知降薪,而且公司的業務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原本朋友擅長的業務,被疫情耽擱一下子砍掉了很多,他的提成更是少的可憐。

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三、多一個技能多一份底氣

很多人在網上宣揚副業的重要性,然而有副業並且能賺錢的人,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多。

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副業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家閒著兩個多月,沒有工作沒有工資,只能靠著為數不多的積蓄坐吃山空;而有那麼幾個朋友,卻開始在朋友圈賣貨,有的甚至還在網上做起了直播,會剪輯視頻的朋友,在網上接單幹起了兼職。

疫情過後,還能越混越好的中年人,都有一個能賺錢的副業

多一份技能確實會多一份生活的底氣,但想要解鎖一個新技能,把它變成可以賺錢的能力,這就是個難題了,我們沒有明星網紅的流量IP,也沒有成功人士的頭腦精力,但只要你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一直堅持下去,還是有機會成功的。

掌握一份新的技能,除了自身的喜好之外,最好是能跟本職工作相掛鉤,兩者息息相關才能更好的相互加持。

為了新技能的成長,你要捨得投入,如果這項技能只是能讓你學到一些東西,那就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時間和金錢。多一項能賺錢的技能,也是為自己轉行做鋪墊,但是我並不鼓勵大家通過這種方式轉行。

疫情過後人們除了更努力的工作之外,肯定會拿出時間再重新掌握一項新技能,斜槓青年也會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