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會是人工智能行業的“失眠夜”嗎?

從2017年“人工智能”這一詞彙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到現在已有三年,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迅速並取得了眾多落地成果。同時,在這些成績背後是一批批優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出現,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優必選科技、平安科技、極鏈科技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給線下實體產業帶來不小的衝擊。而對於人工智能行業來說似乎沒有受到很直接的衝擊,加之經濟增長放緩的客觀存在,讓很多從業者感覺到焦慮,這會是人工智能行業的“失眠夜”嗎?

有觀點認為:對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這是始料未及的“黑天鵝”事件。另外,也有經濟學觀點認為此類事件為“灰犀牛事件”,是指那些經常被提示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的大概率風險事件。對於風險,我們應該清晰現狀,從而直面挑戰。

本就是“機遇”


2020年會是人工智能行業的“失眠夜”嗎?

人工智能對於眾多企業來說本就是“機遇”。過去的一年裡,眾多行業企業對人工智能 的引入持積極態度,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被廣泛採用。並且很多企業已經具備了1年以上的AI應用經驗,特別是對金融/互聯網/信息服務/工業生產/物流配送 等行業,人工智能已經深入的產品的開發和製造生產當中去。並且,大多數企業都認為人工智能的引入能給行業帶來機遇與轉變,所以積極投入AI項目。通常,行業頭部企業,2019年對人工智能的採用投入可達到5000萬元以上。

全產業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下,2019年金融、政府、專業服務、零售行業投入規模加大,工業、醫療、電信、廣告等領域快速增長,產業智能推動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行業級應用專項開發和跨行業通用技術的大規模落地,標誌著人工智能給企業帶來了更多可預見的發展潛力。包括跨行業的視頻結構化、 業務流程自動化,金融領域的智能網點服務機器人,服務領域的營銷互動,廣告領域的視頻程序化廣告,零售行業的供應鏈預測以及醫療行業的智能影像處理、虛擬智能助理等應用。除此之外,電信行業智能網絡將能夠自動識別網絡故障、潛在攻擊,也是未來充滿潛力的創新應用。

資本趨於“理性逐利”

回顧過去幾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情況,2014-2019年Q3,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總計共 有2845起投融資事件發生,總計融資金額 為3583.65億人民幣, 總體呈現泡沫弱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的融資金額僅有202億元,遠低於場景應用和硬件領域。資本更加註重場景變現,而缺乏了對底層支撐技術對重視。


2020年會是人工智能行業的“失眠夜”嗎?

雖然2019年融資規模首次出現回落,但是平均融資金額呈現上漲趨勢,從2014年的平均單筆融資0.65億元增長至2019年平均單筆融資2.27億元,資金向頭部靠攏的趨勢明顯。

從市場規模來看,2018年-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分別為339億、500億,預計2020年將達到710億。2018年自然語言和計算機視覺佔據了其80%的市場份額,預計2020年這一比例將會縮小,智能硬件、算法佔比將小幅提升。

真正的挑戰


2020年會是人工智能行業的“失眠夜”嗎?

在一份對人工智能從業者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人才缺乏、數據處理、應用場景、項目成本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人才方面,60%的企業認為自己缺乏AI技術專家,43%的企業缺乏數據科學家,41%的企業缺乏算法工程師;數據處理方面,56%的企業表示無法從外部引入數據,71%的企業還未設立專門的數據標註、清洗、質量管理團隊;應用場景方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風險管理、製造、IT安全、研發、市場營銷、客戶服務、運營 十大業務流的AI應用率達到10%-43%,其中運營方面最高為43%,客戶服務和市場營銷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別為23%和21%。

由此,我們能看出其行業挑戰絕非是某一特定事件的衝擊,更多的是行業發展中的細枝末節。過去的一年中人工智能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創新業務方面,更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因為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降本增效和服務提升給企業帶來了實際並且可持續的價值。

無論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切實存在的是企業所遭受“打擊”。可以預測的是,製造業,機器手、工業物聯網、智能化生產線將被加速佈局,由於一線勞動力的缺乏許多企業的生產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而對知識密集型企業來說,雲辦公、雲信息庫將被加速應用,來用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所帶來影響。這也正是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切實發展方向。

困境之下的焦慮在所難免,但在我們陷入螺旋式的思考的同時,應當清楚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世界是永恆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