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点主页发现美


李白笃信道教,却对治国平天下有着极大的热情,可他的生命底色又注定他不愿意受到拘束。走到最后,他追求的这两点都没有走通,都成了空无。

我读过《李白传》,这本书前半部分标题为《李白》,主要是对李白生平的考据,后半部分的标题为《道教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侧重的是对李白精神人格的分析。

诗里的李白,就是真实的李白吗?

当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这么说吧,诗里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现实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断努力靠近这种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一个是出仕,一个是归隐。说的再具体一点,一个是当官,一个是学道。你可能觉得,这两个追求看起来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两条路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与隐之间进退自如。


接下来,我把李白人生的分成三个阶段,看看出仕当官和归隐学道这两种追求怎么一步步影响他生命的走向,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01

在李白的自述里,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道家的书了。这是他后来会亲近道家的原因。他还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岁能写很漂亮的大赋,可见李白小时候有深厚的文史积累,这是成人之后出仕做官的基础。

李白修道和从政这两个追求方向,就是在少年时代的学习里初步形成的。

年轻时的李白很有进取心。离开四川以后,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大多数唐朝人一样,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

不过,就算有求于人,李白的态度依然狂傲。他给韩朝宗的文章中说,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么厉害,至于能不能认出我的厉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求人还这么狂,谁会愿意帮他呢?李白早年的仕途当然不太顺利。一直怀才不遇,他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转向了隐居修道。

后来的几年,李白都在跟隐士交往,一起谈道。他说自己要超然物外,实现道家理想。当时的李白在学道这方面也做出了一点门道。他结交的都是名重一时的道家人物。但因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这些仙长们当回事,跟七八十岁的老前辈也都是平辈称呼。

不管哪条路,对他来说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李白说,要是出山从政,我就去跟王公贵族分庭抗礼,要是隐居山林,那也要傲视所有隐士。

他对官爵和钱财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展现才华、实现抱负。最好一上来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后再飘然归隐,在人间留下一个神仙救世的传说。

说到出仕,他不认同屈原的愚忠,他说:我绝不会为了政治自杀,眼前还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谢安一样隐居就是了。而说到归隐,他又不认同陶渊明,他说:陶渊明大好的男儿,却一辈子隐居耕田,荒废了自己的才华,也不值得去学。

02

隐居晃悠了大概七八年。李白学道的时候认识的一位朋友,向皇帝举荐了他。李白早年成名,在大唐也算小有名气。皇帝听过他的名声,正好又有人推荐,就索性邀请他入京了。

想起来也很有趣,他想当官的时候没有官当,但真的要去长安了,却反而是学道的朋友促成的。这不能不说是命运使然,他的两种追求第一次交叉了。


李白这次去长安,排场很大,皇帝亲自迎接,说了一些很谦恭的话,这完全满足了他对从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国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非常高的起点。

来到朝廷后,唐明皇让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书》。这事被金庸写进了《鹿鼎记》,韦小宝拿来跟杨溢之吹嘘过,说:“唐明皇手下有个什么学问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来,只吓得众蛮子屁滚尿流。”可见它流传之广。

这么看,李白似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但是,除了写了一两次有价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里好像就没有其他的正经事了。你可能听过一些传说,像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好像他天天都在发酒疯。但实际上,李白过的就是普通官员的日子,一样得早早起床小步跑进宫门,晚上太阳下山还得待诏回家。

在这几年里,李白对自己一直向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高力士他们四处兼并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产。当权的人不学无术,皇帝也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只顾着玩。

他担心政治上要起变乱,说“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也直接指责了唐明皇“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说,纵然有名臣在侧,也是救不了了。而他自己呢?“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精卫填海既然永远填不完,就只能叼着小草棍满腹悲哀了。


他上班的翰林院是个文人扎堆的地方。他名气大,受皇帝重视,性格又不好,谁都看不上,当然就老有人给他小鞋穿。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我本来是这么自由自在的人,却天天被一群狭隘的人嘲讽。

这样的日子,他怎么受得了呢。也就两年多,他就坚持不住了。到达了权力中心,却发现自己什么人都救不了。这时候,学道的想法又开始占上风了。救不了天下,那我还是先救自己吧。

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江湖,这一年,李白四十岁。

03

修道的神仙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李白五十五岁那年,安禄山起兵攻入长安,唐明皇和太子分头逃跑,一个去了四川,一个去了灵武,把长安城拱手让给了胡人。

国家危难,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虽然李白认为他追求的东西不在政坛,但他还是写了很多诗歌表达对皇帝的不满。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你大老远地跑到四川来干什么呢?“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别留在成都享乐了,想想长安吧!

这时李白才发现,虽然这个世界空无而没有意义,但他依然爱这个世界。只要有兴风作浪的人,世界上就有他李白应该站的位置。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他想收复中原,想去杀了安禄山,想为百姓做点事情。他接受了唐明皇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了他的麾下,又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这时的李白并不要求地位和身段,也不再摆世外高人的架子了。作为一个快六十岁的老人,他这次从政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去长安更多是为了自己个人成就,而这次,他完全是为人民勇敢地站出来的。

后来李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永王被定性为造反,李白当然也就成了从犯。他先被关押,再被营救,最后流放去了夜郎。这段日子,李白过得很苦。

走到三峡的时候,李白被赦免了。

“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以后他又活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不再对政治抱有幻想,也不再愿意修道了。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两个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时宣告失败。他最后怎么死的呢?有人说他病死了,有人说他去水里捞月亮淹死了,也有人说他就没死。无论如何,在我们掌握到的历史里,李白的一生只到这里为止。这年,他六十二岁。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李白的一生实在是不太成功。他追求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死的也窝囊。但是,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来看,李白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经历了出仕和归隐之间完美的回环,跟宋代词人晏殊那样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他能站在两极人生的高点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过常人。

诗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我们说他是诗仙,其实并不是那种潇洒高歌,看开一切的状态。某种意义上说,仙就要是经历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最终超越这些痛苦。

参考书籍:《李白传》,[作者]李长之


牧歌微读


我个人观点是李白有生之年是出仕贯穿一生。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出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喜爱,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按赋中有“臣白美颂”等字样,疑太白曾以此赋在东都洛阳进献玄宗。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李白《明堂赋》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其写作时间为开元二十七年拆毁明堂之前,他赋明堂一是为了谋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这是真献赋谋仕的原因。

后来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享受人生金山


诗人官瘾谁称最?唯有诗仙李青莲!

古代诗人,没有一个人不想当官!而且这是绝对的,没有例外!所有的隐居和避世都是因为当不了官,或者当不上大官。也就是说实际的官职低于他想要的官职!

李白有一个很特殊的偶像叫做冯谖,他的经历很能反应李白的功名之心。冯谖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门客,初次见孟尝君时穿得破破烂烂也不够尊重,但是孟尝君还是留下了他。过了几天他就弹着长剑高歌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到后便给他鱼吃,然后过了几天他又弹着长剑高歌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又给他安排车子。后来这个冯谖为孟尝君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成就一番佳话。

这个故事有几个潜台词。

一是,冯谖此人高傲,高傲到喜欢提出非份的要求,苛刻的条件,并且喜欢折磨主人,引伸为清高。

二是,孟尝君此人大度,不计较,并且在后来始终全心全意的相信冯谖,并且引为重要属下。

李白自比冯谖,所以希望皇上或权臣是孟尝君。

李白在办事能力方面能否和冯谖有一拼之力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李白在脾气上做成了冯谖。

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一个皇帝或权贵做孟尝君!

经常在诗里说要“明朝散发弄扁舟”,结果皇帝一个诏令他就高兴得“仰天大笑出门去”,动不动在诗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结果听说韩朝宗要见他,高兴得大拍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得罪过两个长吏(按职务相当于省委副书记),在给这些人的信中都在含蓄地表示自己想当官!不是小官,而是大官!

李白太傲了,他希望皇帝,希望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求着他当官,当大官。然而自己却低不下头来。

时代变了。

科举之前,是皇帝主动找人才,自然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科举之后,皇帝说了,你们要是人才,就主动来长安找我罢!

李白在太平盛世时期,套用战国及乱世的人才策略求取官职,显然行不通。

行不通便伤心,便生气,便怨忿,便写诗人五人六,指东打西。所以,心情一旦不爽,就要学道,就要炼丹,就要修仙,就要避世。

古代诗人都是这个样子。陶渊明想当官,杜甫想当官,贾岛相当官,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前也想当官,还有陆游,稼轩,哪怕是淡泊名利如纳兰容若,也想当官,只不过后来变得恐惧,所以不想当官。他的不想不过是自保而已。

嘴上说不想当官,然而心理总是出卖自己。

天真的就像一个自尊心爆棚的少女!

好听一点叫娇蛮可爱,不好听一点叫做无理取闹。

民国以前,文人只有当官一条路!

李白?

何须求游宦?天命是诗人!


亦有所思


李白的故事太多

李白的主业是喝酒,其他的都是浮云

谁为酒仙,李白当之无愧。他的诗中近三分只一与酒有关。

他这一辈子少年学道的时候在喝酒

出蜀游历的时候在喝酒

呼朋唤友时在喝酒

入仕翰林时在喝酒,哪怕在皇帝和贵妃面前,还是喝酒

远离宦海,独走江湖时还是在喝酒

最后也传说,因喝酒,醉沉大江

所以,什么入世出世,都是浮云,喝酒才是主业

要的就是那晕晕乎乎,自由自在,非人似仙的状态

少年不知愁,唯有酒相伴

李白少年学道,也知自己没有根基,也无科举的可能,自然就放任自流,自在快活

虽然出仕无望,但有酒啊

有朋友啊,还有各种不一样的快乐啊

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见一生没有出仕的孟浩然,所以才会说“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意思是说,出仕算个毛,老子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最关键的是,走到哪里都有酒

我就流浪着,也美得很

醉卧山岗笑,忽然想做人

酒喝多了,也会烦的,年龄也大了,也该体验一下其他的了

虽然像汪伦这样的朋友很多,即便宰相贺知章也喜欢买酒给他喝

只喝别人的酒,也不是很好玩

肯定有人刺激了我们的李仙人,在他酒醒的时候觉得,老子啥不行,也是济世之才,就露两手给你们看看

不当神仙了,做一回人吧

于是,就给皇帝露了两手,入仕翰林院

做人太没劲,不如做回神仙

那皇帝,那贵妃,那高力士都是戏子尔

天下大乱日,未得喝酒人

那些腌臜泼才,非要搅乱这太平盛世

喝酒人的心情都被搅乱了

陪喝酒的人也没有了

人静心不静,心平世不平

但也无心去侵扰,随波逐流罢了

最后,以醉辞国,重返仙班

人世走一遭,只留下些传说,让世人惊叹去吧

怕这些世人无聊,就留下一些诗句,让你们解解闷去吧


疯哥哥l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如此豪情壮志的诗句仅你一人而已,诚然,我也读出了你的壮志,你的抱负,你的心愿:你是想出仕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可谓家喻户晓, 他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潇洒不羁,不沾俗世烟火的。他的铁杆粉丝哥们杜甫曾这样形容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当真“视权贵如粪土,视金钱为身外之物”吗?

恐怕并不是这回事。

公元735年的夏天,34岁的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去到太原,意欲寻求机会。但是辗转三晋,过了半年,却始终没有机会,寻到一官半职。于是在这年秋天,无奈写下了一首诗《太原早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不能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悲痛之情。我们具体可以看一下这首诗: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天宝年间,42岁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下,终于陛见玄宗。玄宗见李白诗才出众,对答如流,很是赞赏,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然而这样却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着经世济民思想的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却日渐厌倦,开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纵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状态下起草诏书,并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脱靴。

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就这样几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却了玄宗欢心又开始浪迹天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李白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热心,可能在他的心中,认为自己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了:当初玄宗召唤的姿势不对,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然而

他为李璘作《永王东巡歌》,其踌蹰满志的心理表露无遗: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沙。

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希冀,只可惜诗人的抱负没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败,李白被牵连入狱,并判流放夜郎,后遇赦放还。

之后,李白一直流转于浔阳、宣城。终不得志。

可见,李白一生为仕途的奋斗从未停息过。


陈大圣


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有伟大抱负与理想的人,是想当丞相的人。因此他的毕生理想是出仕为官,想有一翻大作为的人。

纵观李白一生,皆为出仕而努力。也是少年成名,可谓天才。他五岁颂六甲,十五岁诗赋被社会名流推崇,至此开始拜谒活动。十八岁游历诸多地方,增加很多阅历。二十五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二十六岁,下扬州,旅汝州,至安陆。二十八岁,由安陆出游江夏(今武汉)。三十岁,前往长安,拜谒各种王公大臣,皆是为了自己能当上官。但终是事与愿违,无果而终。

只能另辟蹊径,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三十四岁,写《明堂赋》,一为谋仕,二为大道匡君,其实主要是谋仕。 三十五岁,写《大猎赋》,夸耀玄宗朝。同年,向玉真公主献诗“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从此开始接近上层统治阶级。这次长安,结识贺知章,得到贺的赏识,最终由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引荐给玄宗,并出仕翰林。

李白的谋官之路,可谓是真不容易。这足以证明自己是想做官的。可是,李白的政治敏感度绝对太低,也可以说不适合政治。因参与永王叛乱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谪仙人怎会依附永王呢?我认为还是因为他之前官运并不亨通,与他想当大唐丞相这一远大理想差的太远,造成心里不平衡。只能铤而走险,参与永王叛乱。

可谓上天也是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正是李太白政治上不得意才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被后世称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许,李太白真是政治一片光明啦,中华文化将会失去太多优美诗词。

诗以言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太多的诗表明他怀才不遇。正是这更能表明他想为官。


怀府小王


李白早已作古远去,关于在世时的李白心里到底是想当官还是想当隐士,我们已无法探得他的真识想法,只能依据李白的人生经历、相关史料和人之常情,作一些历史推理。

很多人都认为,李白性格放荡不羁,不愿受约束,因此不想做官。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李白想作官!

先来看看李白的求官经历吧。首先,是在李白成年之后,他曾经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封自荐信,表达了想当官的意愿,但人家没理他。之后,他又委托道士吴筠推荐,在长安谋得翰林一职,他的文釆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但由于他不懂为官朮,干得很不愉快,就弃官而去(到底是他主动辞职还是被开除,已不得而知)。再后来,他又成为永王李璘的幕僚,因李璘谋反篡位失败而受到牵连,被判刑,流放到夜郎劳改。刑满释放后,在漂泊中投奔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从以上阅历推想,李白本心还是要从政当官的,只是由于他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加上时运不济,所以没能长久从政。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阅尽世间百态,尝尽人间甘苦,才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


巴山老九


李白一生始终有一种出仕的理想。他像一位洒脱狂放、云游万里的仙人一样,一生中漫游了许多地方,足迹所到之处,且歌且吟,且行且醉,流传下许多天才的诗篇和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游历诗记显示出建功立业富国强民的深情寄寓、真切关顾和神奇构想,佳句迭出,妙想连珠,波澜壮阔。

李白诗中有大量专题写水的作品,其中,有的在山泉边听鸟鸣,在溪石上看月亮;有的在江河湖海中泛舟,在瀑布飞泉前放歌;有的在酒肆亭楼上饮酒,在千里孤蓬中慨叹……他的诗大多奔放热烈、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他写黄河的诗句有的气势磅礴、奔腾咆哮,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有的蜿蜒无际、开阔放达,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有的艰涩悲苦,凄风苦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他写长江的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湖泊的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石门中段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写潭水的有“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大海的有“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写泉水的有“朝饮苍梧泉,夕栖碧海烟”、“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写溪水的有“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写瀑布的有“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在他这些异彩纷呈的百态心路历程和理想寄寓,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越,跌宕生姿,千变万化。

李白以其浪漫主义的动人才情,为我们描绘了众多令人心驰神往神奇水景,栖息在他的诗歌仙境里,我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对水无上的敬畏!


月盈红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是李白众多诗句中的一句,李白的很多诗都能体现,他是想出仕的,但是壮志难酬。李白自恃才高,是为相为侯的材料,但是郁郁不得志,

得不到重视。不得不寄情山水,把酒仗剑,放浪形骸。

因为李白身世的原因,所以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纠结,痛苦。不得不一身才华赋诗书。方有这许许多多传世不朽之作。

归隐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这一生从未放弃过扶摇直上的想法。

李白是个相当自负的人,从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就能看出,他不愿意屈从。

所以李白这样自傲自负的人,是很难心甘情愿归隐的。

不过李白的仕途用一句来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迫使他不得不归隐。

不过他的归隐确没陶渊明来的洒脱。看不透,看不穿。他不懂人生路条条,此路不通,就该换一条,他虽然是这样做了,可是过不了心境这一关,为难了自己一生。



一介书笙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的理想是想做官。

以下是我的理由:

李白是一位诗人,很多人都觉得他放纵不羁,对官场上的阿谀奉承十分厌恶,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想做官。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似洒脱,不畏权贵,但其实只是自己逃避官场的借口。他真的不想做官,不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吗?当然是否定的。

正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文采飞扬,以至于更想在政绩上有所作为,而不是去当一个陪皇帝作诗玩乐的闲差。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不被看中,才华难以施展,才放弃了自己的仕途,选择归隐山林。

正是因为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绝世诗篇,也正是因为官场的黑暗使他归隐山林,留下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