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前,為何要下密令斬殺魏延?

柚子時訊



老閒同志


魏延,未列蜀漢五虎將卻戰力不輸五虎的存在,本應該成為得力助手卻被密令除掉,原因何在?

首先,我們從魏延本身來看一下。魏延,作為劉備的私將出現在歷史舞臺,極受劉備信任,從一個底層的門將到成為漢中太守只用了七年。這不僅是劉備的信任,他自己的智謀兼備、作戰勇猛也是分不開的,但是他的性格呢?據《三國志》描敘的: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什麼意思?就是說魏延對待兵丁很好但性格高傲,和周邊的人都合不來。所以這麼一個孤傲的人,極為被人不受待見。

其次,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魏延的官職僅次於諸葛亮,和另一個文官楊儀同級。在出兵子午谷的軍事活動中,魏延多次請求出兵被諸葛亮否決,魏延多有怨言。諸葛亮身為託孤大臣、相父,魏延尚且敢有怨言,一旦諸葛亮身死,還有誰能鎮得住魏延。諸葛亮自然能想到這點,所以有意貶黜。

最後,魏延當時持符節而且官職高,另一個文官楊儀相比之下就暗淡不少,所以攜私進言也是有的。

綜合多方,魏延就這麼實在一句腦後有反骨的論斷下,可惜也不可惜。



愛鏟屎的貓


當初魏延當降將是諸葛亮就想殺之,早已看出魏延久必反之,只是喜愛魏延一身武藝有可利用價值,將死之時密令王平在魏延好無防備的情況下殺之,不殺魏延,魏延必反之。趙雲,張飛,馬超,關羽等大將已死,諸葛亮臨死前不除魏延必生大患。




會奔跑的金絲魚


大家好!我是小野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這問題起因得從關羽戰長沙說起,黃忠在城門外與關羽僵持不下,韓玄認為他通敵,想把他給處置了,魏延當時是黃忠的部下,對其尤為敬重,替黃忠求情不成,便揮刀斬了韓玄,接著打開城門向劉備投降。

諸葛亮認為魏延殺了主子迎敵入城就是反叛,若是留下,他日也會反骨,於是想殺了魏延,但是劉備看重魏延的才能將其留下。

諸葛亮雖然沒有將他給殺了,但也一直提防著魏延。後面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魏延每次都在戰敗後跟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

但是諸葛亮認為這個方法過於冒險,沒有采納,也因此推測,自己死後,戰功赫赫的魏延在蜀國的地位將無人能撼動,會不聽諸葛亮的意見執意北伐。

加上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傾向,所以諸葛亮在臨死前給楊儀和姜維留了一道密令,若魏延肯斷後便留之,若不聽便殺之。

諸葛亮殺魏延,綜其兩個原因,其實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西蜀考慮。





西伯利亞野狼


我們先看看魏延的事蹟。


劉備投劉琮,魏延力挺劉備入城。

劉備攻長沙,守將韓玄疑黃忠私通劉備,欲殺之。其時魏延正在韓玄軍中,殺韓玄,獻城於劉備。

劉備與劉璋決裂,發兵攻打劉璋,劉備兵少將寡,糧草不繼,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派遣大軍前去阻擊劉備軍,魏延協助劉備大破劉璋,屢建戰功,升為牙門將軍。

後魏延跟隨劉備攻克重鎮雒城,並與諸

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鎮守漢中。

劉備稱漢中王,定都成都,劉備力排眾議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

劉備稱帝,建立蜀漢,魏延封為鎮北將軍。

劉備去世,太子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諸葛亮為北伐做準備,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魏延率軍攻擊曹

魏,大破費瑤和郭淮,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

魏延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劉備的發家史中魏延也是立下汗馬功勞。直到劉備去世,魏延也是得到上級重用。

魏延和劉琰鬧不和,

諸葛亮還讓劉琰給魏延寫道歉信。可見諸葛亮對魏延也是青睞有加。

但是,後來為什麼要殺魏延呢?


魏延每次和諸葛亮出蜀北伐,都要求諸葛亮單獨讓他統領兵馬,從別的路進攻關中地區,但諸葛亮一直不答應,魏延就說諸葛亮不行,不敢兵出險著。最有名的就是子午谷奇謀,魏延建議,由他率領精兵五千,從子午谷襲取長安,並認為守軍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這樣太過危險,不值得嘗試,拒絕了魏延。

從這裡可以看出,經過多年的征戰,魏延已經不是當年衝鋒陷陣的戰將,而是在向出謀劃策,制定戰略的方向改變,而在軍中,諸葛亮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物,斷不會和魏延一起分庭而議,所以諸葛亮對魏延就產生間隙。

子午谷奇謀在當時的北伐環境中,隨不能說是上上策,但於膠著的戰爭中可行性還是很大的,雖然有風險,但收益也很大,所以如讓魏延帶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而魏延一旦成功,在蜀漢的威望,不一

定在諸葛亮之下。所以諸葛亮於私,也要壓制魏延。

魏延在劉備一窮二白時就力挺劉備,跟隨劉備東征西站,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是忠臣良將的典範。但在當時,曹魏和東吳的形勢都比劉備好,政權穩固,待遇肯定好,魏延為什麼偏偏選擇劉備,高風險,還看不見回報。

按照當時情形,魏延肯定做過詳盡調研分析,曹魏財大勢大,謀臣戰將良多,而且都背景深厚,投奔曹魏,出頭之日遙遙無期。東吳雖說是

當時第二大軍閥,但處於守勢,軍事上以穩為主,軍頭也都是孫家舊識,難有撥雲見日的機會。而劉備當時連塊地盤都沒有,正在到處搶地盤,相對來說機會就多。除了關羽張飛,手下謀士戰將都是半途跟隨劉備,沒有錯綜複雜的背景,也就容易進入核心管理層。


魏延投奔劉備,可見並不是僅僅想做一個戰功赫赫的戰將。有野心,同時有能力,勢力穩固後,定有所圖,加上當時各種軍閥割據的情形,魏延想幹什麼可定瞞不 了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臨時密令殺魏延,是知道自己死後,無人能束縛他,加上之前的打壓,魏延必將報復,於公於私,都要殺魏延。


長新廟


首先,魏延不是完完全全的劉備嫡系。相比於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的武力雖然和他們差距不算很大,但是在諸葛亮心裡的地位卻是不很高的。雖然劉備後來很信任魏延,甚至入主西川以後,漢中太守這個重磅職位直接讓魏延統領,一時間震驚諸將。

在劉備的手下魏延很是發揮了才幹,他鎮守的漢中,曹魏軍隊根本無法撼動,魏延也是蜀國軍隊中少數的能夠獨領一方兵馬能夠在和曹魏爭鋒中不落下風的大將。後來還曾經大敗曹軍都督郭淮。

劉備心裡不信任諸葛亮,懂得要限制諸葛亮的權力,政治上的權力可以交給他,讓他去治國理政,但是兵權一定得拿走,於是劉備死後,軍權基本上是屬於漢中的魏延和永安的李嚴的。劉備死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劉禪,但諸葛亮想要拿回這部分軍權,也是很容易的,哭唧唧地上了一份出師表,就要舉起北伐大旗,北伐總不能讓老臣帶著幾個將士去跟魏國人肉搏。於是劉禪就把軍權給了諸葛亮。拿了李嚴的軍權以後,諸葛亮又建議劉禪讓李嚴去鎮守漢中,調走了魏延在手下聽用,魏延直接從一方面的軍區司令,變成了諸葛亮手下的師長旅長。李嚴則被從江州弄走,去了漢中,實際上好像升了官,但諸葛亮一石二鳥,讓這倆的兵權都交出來歸了自己。

李嚴那邊,因為糧草運送出了岔子,被諸葛亮一杆子擼成了平民,回到成都閒住,為了安撫這個老傢伙,諸葛亮繼續用他的兒子李豐負責後勤糧草。魏延給諸葛亮提出來自己很得意的子午谷奇謀,在蜀國喪失了荊州無法雙管齊下打擊魏國,只能走漢中這條道的時候,想要攻入長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算是既有可行性,又出其不意。

但是也不知道諸葛亮心裡是明白,這麼一干萬一成功了,會給魏延陡增政治資本增添聲望,還是認為,需要繼續養著魏國,不能太早實現匡扶漢室剿滅喊賊的目標,否則自己會不受重視,失去在蜀國政治鬥爭的籌碼,他斷然拒絕了魏延的建議,並且舉出了一二三四五各種這個方法有瑕疵的理由。

有諸葛亮壓制著,魏延肯定不能出頭。早先魏延投奔劉備,諸葛亮也是說什麼魏延腦後有反骨得砍了,這個仇相信魏延一定要報的。在諸葛亮死後,誰最有資格接替諸葛亮組織北伐大業?趙雲已經死了,蜀國戰將裡面資歷最老,戰功最高,權力最大的,非魏延莫屬了。諸葛亮也很清楚,魏延要是接替了自己,那非得把自己人都給收拾一邊不可,挫骨揚灰什麼的也是很可能的,因此諸葛亮不可能讓魏延接替自己。囑咐身後事的時候,就給了魏延有罪推定,魏延也就被逼的只能鋌而走險,最終被一個死人玩死。


土豆崽


眾所周知,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魏延勇猛無畏,戰功赫赫,有鎮遠將軍的稱號。諸葛亮就怕自己死後,歷史重演,又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次,魏延自傲與有些人不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矛盾,矛盾激化必然產生鬥爭,就會導致民不聊生,國將不國,這也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諸葛亮,為了劉氏家族,為了對劉備的鞠躬盡瘁,為了對劉禪的負責,為了對百姓的安居樂業,他不得不殺魏延!




那山那樹那條河


“魏延撞翻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這些個故事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編出來的,算是給“諸葛亮早逝”和後面“魏延之亂”做了一次戲劇性的整合。

羅貫中寫詩評道: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這正是諸葛亮悲劇落幕的寫照。

在《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交給長史楊儀一個錦囊:“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預言魏延必反】

這種劇情設計,無非是羅貫中神話諸葛亮的套路之一,如果諸葛亮真的料定魏延會反,那就在帳內不要阻止姜維殺魏延啊,當場提前砍了不就一了百了?何必在臨死前多此一舉,還授什麼錦囊?

但是,羅貫中的創作,在當時是有著廣泛的讀者基礎的,大部分讀者是蜀漢粉,他們只要劇情嗨就完事了,覺得諸葛亮牛逼(破音)就完事了,哪還需要什麼邏輯?

隨著時間推移,現代的讀者群體的文化水平已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步質疑和否定《演義》故事,開始不遺餘力推廣正史故事。

例如易中天教授就是其一,他的《品三國》系列作品,可以說激發了廣大三國文化愛好者閱讀史書的興趣;於是,諸葛亮身上的“神話色彩”逐漸暗淡,歷史上諸葛亮真實的形象顯現了出來。

【電視劇《三國演義》魏延不服楊儀】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說過魏延有反骨,這可能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魏延傳》中的一個故事改編而來。

這個故事是說魏延曾經夢到自己頭上生角,便去問軍中負責占夢的趙直,趙直當面哄騙魏延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等趙直離開後,私下對其他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諸葛亮在臨終安排時也沒有料定魏延會謀反,只是讓魏延負責殿後,如果魏延不肯,也就算了。僅此而已。

後面魏延與楊儀爭權,又是另外的故事了,和諸葛亮個人意願無關,也只能說諸葛亮臨死前並沒有算到這兩人會鬧得你死我活,如果真能算到,諸葛亮說不定都不會這麼安排了。

這就是歷史真相。


潯陽鹹魚


因為魏延乃小人也;魏延若不除,蜀國將危在旦夕,可能會提前滅亡;當後續司馬懿大軍逼近一旦無法敵擋時,魏延可能會製造裡應外合之勢,提前控制蜀軍人馬向曹操示好,投靠大魏。說不定手提阿斗人頭去見曹操,這也很難說,因為憑魏延秉性,能做出此事不為奇。




隱視句新


先來說說諸葛亮和魏延的一個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說的是諸葛亮病危,想靠七星燈續命,不過被突然闖入的魏延給打翻了七星燈,最終而死,而諸葛亮死之前他就早早給了自己的部下馬岱下了密令斬殺魏延。而為何諸葛亮即便是是死也要將魏延帶走呢?要知道魏延可是當時蜀國的第一武將了,擁有著極高的才能與功勞。原因其實有三:

魏延

第一魏延為人高傲,但是卻不忠心。

早在魏延還在武漢作為太守部下之時,魏延被劉備大軍給打敗,武漢失守。武漢全體軍官都是誓死不降,而魏延卻是很坦率地接下了劉備的招納,並且甘願成為內應,這一害怕自己主公的行為也是受到了諸葛亮的極大反感,當場就要殺掉魏延,不過好在劉備的極力勸說,才讓諸葛亮免了魏延一死。後來魏延也是憑藉自己的才華也是慢慢的成為了蜀國的大將,並且在蜀國也是屢立戰功,不過雖然是這樣,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也不是很好,因為在諸葛亮的眼中魏延始終是個背信棄義之人。

第二,魏延不甘為將想要為帥。

都知道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魏延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每次在諸葛亮需要用人的時候,魏延都是能夠挺身而出,擔此重任。這也是為什麼他在當時的北伐戰爭中能夠屢立戰功的原因。不過每次在魏延帶兵打仗的時候,魏延總是特立獨行,每次諸葛亮發配給他任務,他都有自己的決策,有時候不聽從諸葛亮的指令,這也讓諸葛亮對魏延很是擔心,認為魏延可能在自己死後會帶兵造反!

第三,魏延為人太過於圓滑,很有可能在諸葛亮死後投靠魏國。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國就早已已經有了衰變的現象,這也讓諸葛亮對此很是擔心,於是才選擇了北伐,希望以此來延緩蜀國的衰敗。而此時的魏國實力越變越強,因此很有可能諸葛亮死後,魏國過就會來向蜀國發起進攻。到時候魏延很有可能叛變,因為諸葛亮為了解決未來的麻煩,乾脆直接殺掉了魏延!

歡迎大家一起在評論區討論,我是史舍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