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的高度,不是地域而是心胸,你認同嗎?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的確,決定一個人的高度,和他本人所處的地位、地域沒什麼必要的關聯,而是這個人的膽魄和襟懷。

中央電視臺曾經有一個最馳名的廣告語,說起來頗得真意,也很有代表性: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可惜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具有胸懷天下的人士天下罕有,大多是平平而庸庸的世間凡才。

要想具備兼懷天下的襟懷,那無疑需要磅礴的氣度和凜然的氣概,還有兼善天下的情懷。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要有襟懷,不要斤斤計較於蠅頭小利,而要張開雙眼,打開眼界,讓世間萬物都容納進來,飛奔進來,以天下為己任,才能鍛造出一個偉岸的心胸,一個博大的情懷。

但這卻很容易在世事俗物面前變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堪。一個人能高屋建瓴的站在人生的制高點上襟懷若定,笑看人生百態,絕非世間常有,這樣的人才,恐怕真的要百年才出一個。

而要像襟懷博大到引領世界的高度,恐怕更加屈指可數,千年以上才會出一個這樣的濟世之才,兼濟天下,天下大同。

之所以這樣的人物奇缺,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眼界實在太過侷限,不能撥開重重迷霧看到本質。因為我們畢竟是這個社會的俗人,日常的吃喝拉撒睡油鹽醬醋茶足夠令我們焦頭爛額的了,哪還有心思和情懷去兼顧天下?而小恩小惠的這種油鹽醬醋茶,卻是我們的生活常態,我們大多被糾纏住了,被束縛住了,總是糾結於小恩小惠的蠅頭小利,反而束縛了我們的手腳,遮蔽我們的視野,禁錮了我們的心智。

就像這次疫情,胸懷天下的人自然會大愛無疆,可以兼濟天下去救濟他人,他國。可惜這樣的事例卻很少,更多的國家和人士更願意照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是捂著自己的那一點可憐的收成,卻兀自應接不暇,忙得顛三倒四,錯誤迭出,讓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掙扎在染疾的邊緣,生死繫於天命,這才是最最可怕的,也是鼠目寸光的具體表現,和那些博大的襟懷形成絕妙的反差,更加凸顯了襟懷的奇缺和偉大。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我認同,因為人的胸懷有小有大,有宰相肚裡能撐船,有眼裡揉不進半粒沙子,從這一大小中可見一個人的偉岸和渺小。自然界裡也無不是這樣的現象,大到寬闊的海洋,小到一池魚塘,山高到喜瑪拉雅世界屋脊,窪低到峽谷幽深,這就充分說明一個人的高度不在地域,而是ta的胸懷之寬廣,從全方位多角度看一個人的成就,有目共睹青史誦傳。

為什麼,不為什麼,自身就是自然,如火山一樣迸發四射沖霄直上,也有寂靜暗淡萬劫不復。🌻🌺🌴


李生寶938


部分認同!

決定一個人高度,不是地域,而是心胸。

地域對一個人高度的影響比心胸大,只存在一個特殊情況裡:一個處在地域文化比較糟糕,也就是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惡劣的生存結構導致惡劣的地域特色謀生行為和體系,卻從中能深度對自己對地域文化進行自省和反思,反而成提升自己認知水平高度的最好條件。比如以中國學術地位最高的哲人老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皆生於最惡劣的戰國時代中原地域,而南方歌舞的地域反倒沒出一個諸子,因為生存環境人文環境的惡劣逼人從各方面各種角度去思考各種各樣的生存難題和生存技巧,每個諸子的心胸和地域互為促進和影響,成就了百花齊放的中國古代文化巔峰時期。

所謂的心胸,跟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的密切關聯,認知水平高,心胸就大,認知水平低,心胸就小,但惡劣地域文化環境對某些人反而是提升認知水平的最好環境,所以因人而異,不應拘於地域,主要看地域對其認知水平是提升還是反而降低。


一生最服王陽明


但是一個人擁有的高度,絕對與地域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地域只是一個地方的統稱,即是你在這生活成長、最終成材,那也只能認為你是在這成了器的、真正讓你出名的還是靠個人頑強不息努力拚搏後,最終才邁向了成功!

通常一個完美的人,‘它`之所以能完美;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心胸、也就是我們常常理解這個人行為後的態度。而態度恰恰是心胸與大腦共鳴後產生出來的行為,經我們內心承認後、語言上是認可了這個人的態度……

所以任何人出現了一個新高度,是與自己本身息息相關;是自己靠勤奮創造了機會,改變了人們對自己的新看法、能取得優異表現,則是本人的心胸與大腦‘共鳴`後,支撐了本人的行為、而且得到了眾人眼裡及語言上的認可,才有了自己一個新高度!

所以一個人現有高度,是由自己心胸決定的、一點不假……!





融心


胸懷是天生的嗎,後天如何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